CROPRESEARCH
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
万昕,李海林,罗斌,徐庆国。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总结回顾了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途径,指出了今后我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工作的发展前景。关键词:杂交水稻;分子育种;中国中图分类号:S511.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80(2009)05—0306—04
杂交水稻和植物分子育种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对我
国农业生产做出的巨大贡献。袁隆平1964年开始从洞
庭湖早籼、胜利籼、矮脚南特等水稻品种群体中发现雄
性不育株,从此揭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n]。
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三系配套,1975年开始
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1976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
面积为14万公顷,1979年达到506.66万公顷,1983年
为749.33万公顷,1987年为1095.93万公顷,1988年
上升到1266.67万公顷,发展速度之快,在中国农作物
良种推广史上是罕见的[2]。1987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
稻育种发展的战略设想,在选育方法上提出从三系、两
系到一系;在杂交优势利用水平上,提出从品种间、亚
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水稻分子育种发展较晚,万
文举于1989年用“外源DNA溶液浸胚法”将玉米DNA
导入水稻,经多代选择,培育出系列稳定品种,其中水
稻品种GER一1于1993年通过鉴定,1994"-"1995年种
植面积达14万公顷[3]。
1杂交水稻发展概况
1.I三系杂交水稻
湖南省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协作组于1971年春用
野败原始株与早籼水稻品种6044杂交,从其杂种F。中
选择不育株,1971年冬又以二九南1号为父本杂交,
1973年育成二九南1号不育系和保持系,并与引自
IRRI的水稻品种IR24配组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
南优2号‘“,成为我国第一个三系配套的杂交水稻。
与此同时,颜龙安等人于1971年以“野败”为母
本,早籼水稻品种珍汕97为父本,通过杂交和回交,于
收稿日期:2009—11—12作者简介:万听(1973一),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1973年育成优良杂交水稻不育系珍汕97A和保持系
珍汕97B。该不育系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使
用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不育系[4]。
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于1973年育成杂交水稻不
育系V20A和同型保持系V20B,也是全国推广面积最
大的杂交水稻不育系之一[4]。
红莲细胞质的杂交水稻不育系统称为红莲型不育
系“]。红莲细胞质杂交水稻不育系是武汉大学遗传研
究室以海南红芒野生稻为母本,早籼水稻品种莲塘早
为父本杂交、回交筛选出来的。后由广东省农科院转育
成粤泰A,B和2007年审定定名的珞红3号A,B(武汉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育成)均属于此类型。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张惠莲从水稻品种印尼
水田谷6号群体中选择出不育株,以此为亲本,经杂
交、回交育成了杂交水稻不育系Ⅱ一32A和保持系Ⅱ一
32B。I一32A是我国杂交水稻中重要的不育系之一。
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的育成是在研究过程中利用
了亲缘远缘和地理上远缘的细胞质基因而育成的,可
见远缘基因的引人和利用对杂交水稻的成功是重要的
遗传物质基础。
三系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过程是利用了国际水
稻研究所选育的水稻品种IR8、IR24等为代表的一系
列品种或其衍生系作为父本,从而配制出具有强优势
的杂交水稻组合。我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最大、时间最
久的杂交稻组合汕优63的恢复系明恢63就有国际水
稻研究所选育的水稻品种IR30的亲缘;我国杂交水稻
早期推广的强优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的恢复系也是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IR24;还有我国广泛应用的其他杂
交水稻强优组合汕优3号(珍汕97A/IR661)、汕优8号
(珍汕97A/IR28)、威优6号(V20A/IR26)、威优30号
(V20A/IR30)等都是以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水稻
品种作为恢复系品种的[4】。王三良、阳峰萍等对我国
万方数据2009年第23卷第5期作物研究
“八五”期间和“九五”期间育成的80个新恢复系进行
研究,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恢复系是来自IR系列
品种或者它们的衍生品种[5]。这些杂交水稻强优组合
选育的成功事例都说明了远缘杂交(地理上远缘)促进了杂交水稻的成功与发展。
我国杂交粳稻研究始于1965年。当时云南农业大
学李铮友在粳稻台北8号中发现天然杂交不育株,后
来育成红帽缨粳稻不育系。至今,已经育成了100个以
上的粳稻不育系[6]。但是,在我国粳稻种植面积中,仍以常规粳稻为主,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只占3孵利。杂
交粳稻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粳稻中恢复系极其匮
乏。其次是不育系遗传基础较为单一,多来自于BT型粳稻不育系亲缘。
1.2两系杂交水稻与超级稻
我国水稻育种家石明松1973年在湖北沔阳沙湖
农场农垦58大田中发现了3株不育株,随后由湖北省
农业科学院和武汉大学等单位通过自然分期播种发现
它们具有长日不育、短日可育特性。石明松于1981年
基于这种雄性不育特性提出长日高温下制种,短日低
温下繁殖的“一系两用”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由
此拉开了我国两系法杂交稻全面发展的序幕[8]。经过
专家们多年的研究,培育出了培矮64S为代表的一批
两系不育系,如Y58S,C815S,培矮88S等[9订0 ̄”],并且
配制出以两优培九为代表的一批高产两系杂交水稻组
合,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两系杂交稻的不育系和杂交组合(F。)的育性表现
存在着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在杂交水稻生产中也常有表现。原因是两系杂交稻的遗传机制相当复杂,研究
者们对此有不同看法。起初,靳行明等认为受一对主效
基因控制;随之,朱英国等认为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
再后,有人认为受3对隐性基因控制。梅国志等认为是
有质量一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笔者认为应当属数量
性状微效多基因控制,所以它们的表现易受环境(温、
光)条件的影响。后来进一步利用DNA分子标记,经张
启发等人的研究,其结果是光敏不育基因(pros),在第
3,5,7,12号染色体上,找到相应的基因位点E13】。而温
敏不育基因(tins)定位的研究,结果将8个温敏不育基
因(tins)各自定位在8,7,6,2,2,5,9和10号染色体
上[1引。这些研究表明,控制两系杂交稻的光敏不育基
因和温敏不育基因,共有12个,是微效多基因控制的
数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所以,在水稻生产中
常有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1980年日本制定了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要求15
年内育成比原有品种增产50%的超高产品种。后来虽然培育出了5个接近或达到育种目标的的粳稻品种,
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大面积推广。之后,1989年国际‘
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级稻”,后称“新型株”(也称理
想株型)的育种计划[1引,并培育出1个适于直播的超级
热带粳稻,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大面积推广。
1996年,中国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
划,并分期逐步实施:第一期,到2000年实现亩产700
kg(中稻);第二期,到2005年实现亩产800kg(中稻);
第三期,到2015年实现亩产900kg(中稻)[1“。通过努
力,已于2000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一期目标,2004年实现了第二期目标。据农业部统计,至2006年底共有49
个水稻品种和杂交稻组合被认定为超级稻,其中,常规
稻品种14个,杂交稻组合35个[15’16]。在超级杂交稻中,
不育系中9A,中浙A,Q2A,培矮64S,C815S,P88S,
Y58S起了重要作用,恢复系9311,Q611,蜀恢527,明
恢86等起了重要作用,其中蜀恢527已配制出5个农
业部认定的超级稻组合,明恢86及其衍生恢复系(航1
号)配制出4个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组合[1副。9311
与培矮64S配制的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在我国南方
稻区推广面积最大。目前正向超级稻育种第三期目标
顺利进军。
2水稻分子育种研究概况
197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周光宇教授
创造出植物分子育种的理论(植物分子杂交理论)和技
术(花粉管通道法)。之后,她本人和许多农业科技工作
者在棉花、小麦、大豆、蔬菜等农作物上进行了分子育
种的实践和理论探讨,培育出了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
1989年湖南农业大学万文举用“外源DNA溶液浸胚
法”将慈利玉米DNA导入水稻品种湘早籼8号,于
1990年获得变异株[1副,1991年选出系列水稻品系,其
中水稻品系GER一1于1993年通过鉴定,1994,---,1995
年种植面积达14万公顷[3]。湖南省慈利县水稻研究所
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选育了系列优良水稻品种和杂
交稻组合,其中“湘中糯1号”、“矮两优慈4”等2个水稻
品种(组合)已经分别通过了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
定E引。万文举通过分子育种途径育成了营养保健型水
稻品种“红宝石”。“红宝石”稻米于2007年申请专利,
于2008年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红宝石”稻米的铁、
钙、锌、维生素C、VB,、赖氨酸的含量均高于其它水稻
品种中的含量[17。。黑龙江省农科院应用总体DNA导人法将玉米
DNA导入粳稻后,培育出粳稻新品种龙粳14号和龙
粳16号。仅龙粳14号在2007年一年推广种植面积就
万方数据308CROPRESEARCH
达到33.5万公顷,成为黑龙江省有史以来自育水稻品
种中唯一年种植面积突破33.3万公顷大关的水稻品
种[18’”]。赵炳然将稗草和小粒野生稻DNA导入水稻
后,培育出了杂交稻不育系资100A和恢复系湘恢299及RB207—1[20,21.]。
在分子育种过程中,分子验证(DNA分子检测)是
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证明外源DNA片段是否导入受
体细胞中,并能在后代中遗传下去。在这方面,赵炳
然[221曾经将小粒野生稻的DNA通过穗茎注射法,导
入水稻V20B细胞中,并在其稳定的后代品系(野威B)
中通过PCR,RAPD技术,检出了供体小粒野生稻的特
异片段。王才林等[23]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慈菇蛋白酶抑
制剂(API)基因导入水稻(9311)获得转基因植株,并
通过PCR检测证明了水稻9311获得了API基因,并
能在导人后代中遗传下去。万文举等[33将玉米DNA导
入水稻后,选育出稳定品系,并在其导入后代品系中通
过PCR,RAPD以及Southern技术,证明了玉米DNA
特异片段能在导人后代(品系)中稳定遗传。
3发展趋势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经历了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
稻、超级稻两个阶段。水稻分子育种也从总DNA导入
发展到转基因育种,而且正在向着分子育种与杂交水
稻育种相结合的方向的发展。
3.1水稻分子育种的发展趋势
3.1.1与杂交水稻育种相结合
随着基因工程在我国生物科学中的应用,我国水
稻分子育种研究从总DNA导入发展到包括基因工程
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并通过常规育种手段相结
合的新育种途径。其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发展最快。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常用的几种DNA标记中,RFI。P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SSLP标记(fg单序列长
度多态性,又称微卫星标记)均具有重复性高,一般呈
共显性遗传优点,故常用到水稻育种中。目前已用到超
级杂交稻分子育种研究中[2“。
黄大年是我国水稻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一
人。1998年他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bar)转移到水
稻品种京引119(JYllg)和春江03、秀水11中,并育成
了抗除草剂新恢复系TGB一1,3,5,7,8和TGB,明B。用
这些新恢复系与培矮64S和珍汕97A配制的杂交组
合,F,代具有抗除草剂特性,在苗期施用除草剂,其杂
交组合的F。代秧苗能正常生长,杂株则死亡,这样就
能快速而准确地鉴定出杂交水稻的纯度[25,26]。
在水稻抗病虫育种方面,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做出了许多成果。王忠华等[273利用已建立的水稻抗稻
瘟病基因pi4a显性分子标记对350个杂交F。代株系
进行筛选,获得了118个抗病基因pi—ta纯合株系。陈
学伟等[28]也做了类似工作。这种育种方法,用来创造新的抗病恢复系是有效的。
周海鹏等[29]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抗稻瘟病基
因pi25转移到高产恢复系9303和3—11中,筛选出了
20个pi25基因和恢复基因纯合株系,可作为新的抗
稻瘟病恢复系。
邓其明[30]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抗白叶枯病
基因Xa21和Xa4转移到恢复系绵恢725中,经过抗病
性鉴定,筛选出了抗白叶枯病的新恢复系蜀恢207。郑
家团等[3¨、李进波等嘞1则采用该育种方法,对优良恢
复系9311和1826进行抗病性改进,将抗自叶枯病基因
Xa23转移到9311和1826恢复系中,已育成了3个抗
白叶枯病新恢复系。在改造感病恢复系HK01后,也育
成抗白叶枯病的新恢复系。
综上所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创造抗病恢复系
的有效方法,说明水稻分子育种能与杂交水稻育种相
结合。
在抗虫育种方面,张启军等[33]是采用根癌农杆菌
介导法将抗虫基因sbk和sck同时导入粳稻品种YJ27
选4-1,武迸2103和10-1中,其结果是获得了20株转基
因植株含有这2个抗虫基因(sbk和sck),但在报道中
未说明是否已培育出抗虫新品系。杨子贤等[3妇用分子
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恢复系93—11对白叶枯病和螟虫的
抗性,即利用常规回交育种方法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
选择,将抗白叶枯病Xa21基因和抗虫Bt基因导人93—
11,后代两个家系有望成为抗白叶枯病和抗螟虫的新
恢复性。这进一步说明水稻分子育种能与杂交水稻育
种相结合。
3.1.2抗逆性育种趋势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能用于提高水稻抗逆性,如耐
旱性、耐盐性、耐高温、低温等,将会形成新趋势。
我国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和沿海滩地,培育耐盐水
稻品种前景广阔。在这方面,郭龙彪、陈受宜、黄大年等
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将CMD,BADH,
mtlD,gutD和SAMDC基因以单价或双价的形式导
入水稻常规品种秀水11、中花11、特青和明恢63中,获
得了能耐0.5%~1.O%NaCl的T秀水11一品3、品6和
品7等优良单株或中间材料[3引。但尚未育成耐盐品种,
不过离这一目标已经不远了。
笔者进行了多年的水稻耐旱分子育种研究,育成
的培两优慈4已经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在张家界山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