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城市规划┃U RBANISM A ND A RCHITECTURE┃U RBAN P LANNING 居住建筑的地域性表达The Regional Express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贾令堃1 黄一如2■ Jia Lingkun Huang Yiru[摘 要]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居住建筑不断趋向于标准化、商品化,地域特征不断的被弱化。
本文分析了全球化、地域主义与居住建筑之间的关系;并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技术条件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居住建筑地域性表达的手法与途径,对我国居住建筑地域性的表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全球化 地域主义 居住建筑[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continue to tend to standardization, commercialization,while its geographical features are constantly being weakene-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ization,regionalism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as an entry point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natural conditions, socialconditions, and technical condition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chniques and way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regional expre-ss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our reside-ntial buildings regional expression.[Keywords] globalization, regionalism, residential building引言地域性源于居住建筑,而居住建筑源于生活,不理解生活,就无法表达地域性。
居住建筑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特定的地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质的联系。
当建筑的形式与这种微妙的联系产生矛盾时,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近些年来,我国居住建筑的设计存在着盲目的照搬和模仿,各地居住建筑在相同的目标和手段的支配下,变得越来越像,现代城市和居住社区已然丧失了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作品所赋予人们的场所认同感。
一、 地域性表达的误区空间是建筑的本质,建筑的空间性和地点性决定了任何建筑都是地域的。
“地域”的本质随着需求、目的以及这个概念的使用标准而变化。
地域性的语言并不完全从造型着眼,而是关注传统建造技术和文化内涵,并寻求与现代建筑语言的融合之道。
现代住宅营建中有一些问题亟需引起重视:1. 对传统形式片面的追求对传统建筑的认识还停留在大屋顶、马头墙等片面元素上,对地域性的理解还很肤浅。
另有一些人将建筑地域性等同于大一统的民族传统,造成了理解和实践上的困难。
2. 模仿建筑大师、盲目追求风格直接搬用外来的建筑思想,以外来思想为标准的现象在国内建筑界存在已久。
同时也存在着抄袭国外建筑师的建筑形式的问题,设计上的本末倒置。
3. 缺乏技术支持、脱离建造工艺建筑设计市场的活跃使得一部分建筑师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最终建筑成果,导致建筑设计和建造分离。
二、 地域性表达方式1. 基于自然条件差异的表达居住建筑是人类历史中出现的最早,发展时间最长的建筑类型。
原始社会中,人类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只能依附于洞穴、森林。
因此,遮风避雨、寻求宜人的内部气候环境是建造房屋的原始动因。
所以,在影响和决定建筑空间形式的因素中,气候条件是最基本、也最具普遍意义的因素。
它决定了地域建筑空间形式中最根本的部分。
不难看出,处于相同气候带内的地域性建筑空间形式也呈现出相似性。
特定地区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各地的传统居住空间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就产生了各个地区特定的风格。
干城章嘉公寓是建筑大师查尔斯•柯里亚的代表作,位于印度南部的重要经济贸易城市孟买。
孟买的建筑与其他受到全球化冲击的城市一样,面临着缺乏本土化形式,西式城市景观泛滥的问题。
柯里亚试图从环境空间控制、景观区分来实现一个地域性的建筑。
(如图1干城章嘉公寓___查尔斯•柯里亚)图1 干城章嘉公寓___查尔斯•柯里亚印度盛行东西向季风,房间大多东西朝向,西面可以享受从海上吹来的凉爽空气,东面则可以欣赏城市的景观和建筑群。
考虑到印度人对于室外空间的钟情,柯里亚通过剖面结构错层营造出了两层高的室外平台花园,这样不仅能够遮风挡雨,同时两层层高的阳台又有利于室内通风和景观的引入。
整个建筑优化了通风、遮阳和降温,且没有使用任何机械设备作为辅助。
提供给居住者一份属于自己的室外空间,来满足本地人的生活习俗。
2. 基于社会文化条件差异的表达居住建筑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场所,受到社会、文化条件的广泛影响。
居住环境具有满足人生理、生活所需的物质功能和满足人心里意向、文化行为和人格行为的精神功能。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人的感情的影响,而人的感情和心态又是来源于特定的自然和环境和人际关系。
居住建筑应反映当地的经济水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修养、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
地域文化所包含的独特元素,应当与在全球化思潮的交流中不断净化后脱离出来,形成更具地域特征的文化。
住吉的“长屋”建成于1976年,是安藤的早期作品。
(如图2住吉的“长屋” ___安藤忠雄)图2 住吉的“长屋” ___安藤忠雄这座建筑存在着奇特的逻辑,从外部看,建筑与自然环境对峙,正立面除了入口的洞口完全被清水混凝土封闭;内部,空间力求与环境自然亲近,居民可以自由的享受阳光。
这是对东方精神中平和、清静、内省的建筑语言表达。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日本人矛盾而复杂的心理:即,对未知世界体现出的抵抗和畏惧以及对熟悉环境体现出的亲近和留恋。
在安藤的作品中,日本传统建筑如神社、寺庙和农舍的影响以及日本传统文化的融入,使他的建筑表现出一种闲静、空寂、单纯的美和诗一般的意境。
楔入手法一般是用厚重的混凝土墙来围合封闭的空间。
他认为,建筑应避免城市的喧嚣,让人们去体验生活的真正内涵,富有“诗意地居住”。
3. 基于经济技术条件差异的表达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技术水平、建造水平的不平衡,使得建筑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着人们以往固有的价值观念。
建筑技术是建筑中所有物质构成和精神构成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推动建筑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
地域建筑技术的产生、发展除了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外,主要由地域的自然条件所决定。
如地域气候、地质地貌、资源材料等等。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使建筑适应了地域的多种要求。
技术是实现建筑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创造属于人们的场所。
地域主义应该对技术采取一种真实的、合理利用的态度。
三、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探索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沉淀为现代人留下了大量不可磨灭的物质和精神遗产。
新世纪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都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新。
新建的居住建筑不断出现,它们其中有些具有商业性质,有些是实验性的。
它们建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历史根深蒂固,同时全球化发展又势不可挡的矛盾环境中,备受关注。
全球化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然而人们希冀在融入了这诸多新血液后的建筑仍具有中国的地域特点。
因此,在迅疾的前进中,需要经常回顾,静心反思。
近年来涌现出的一大批中青年先锋建筑师,为我国居住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做出了探索。
马清运的父亲住宅,又名曰“玉山石柴”,隐匿于陕西蓝田的玉山山野,处在秦岭山脉、巴河和白鹿原的交汇处,是马清运为其父设计的一所住宅。
(如图3父亲住宅___马清运)图3 父亲住宅___马清运马清运的父亲住宅是一座现代感十足的建筑,占据着周边上百平米的绿地。
当地的河里有一种石头,浸了水就会闪耀出五颜六色的光彩,建筑的外墙即采用了这种材料,雨后更显得神采奕奕。
夹在实墙之间的则是利用山间清泉设计的泳池。
尽管建筑外部有时显得冰冷,但一到冬天,鲜红色的沙发、室内的竹胶板和壁炉里的火则让屋内看上去暖洋洋的,更具北方气息。
屋内的装饰都是从当地收集来的工艺品,别有一番趣味。
马清运的父亲住宅的格局采用传统民居中的“井宇”,但又加入了泳池;材料采用当地的石材,却用不同的砌筑方式展现了材料的魅力。
是一处极具代表性的用新语言诠释传统的地域性建筑。
客家土楼民居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独有的建筑形式,它介于城乡之间,以集合住宅的方式将居住、商业、集会、祭祀、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体量之中,凝聚力很强。
深圳地区传统客家人的聚落称为客家围屋,龙岗区有几个保存完好的围屋,如今已转变为外来工租用的低收入住宅。
福建的土楼也在逐渐出现分化,除居住功能外已有转变成旅馆、出租屋甚至博物馆的实例。
(如图4土楼公舍___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图4 土楼公舍___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将土楼和现代建筑相结合,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对土楼社区空间再创造后,有效解决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适应了当代社会的生活意识和节奏。
传统土楼在空间上更有邻里感,更具亲和力,内部房间布局形式与现代宿舍类似。
都市实践秉承了这一传统优点,并在内部空间布局上添增了新内容:每户都带有独立厨房和浴室,每层楼都有公共活动空间。
社区内餐厅、商铺、宾馆、图书室和运动场一应俱全,为民众提供了便捷。
四、 结语每一个建筑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对于地域性的理解也带有很大的个人主观性。
但只要在某些方面,能够呼应或再现地域特点.就有理由确信它在此地域存在的价值。
当代建筑师少一些由于地域性缺位而造成的自我迷失,多一些从更多的角度探求地域性表达的可能性。
建筑师需要有职业道德,更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我们不妨把个人历程看成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
建筑师也是如此,地域性特点需要长期的用心体会,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只有投入了感情,才会得到有价值的回报。
参考文献[1]亚历山大•楚尼斯著,陈燕秋等译.全球化的世界、识别性和批判地域主义建筑[J].国际城市规划,2008(04).[2]王雪莉.居住建筑地域性的空间表现研究[J].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2007(02).[3]刘芳.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主义建筑创作[J].山西建筑,2009(09).[4]卢建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建筑学报,2008(07).[5]余滨,张一兵.再议地域主义___时代前行中的地域特征[J].华中建筑,2010(07).(作者单位:1.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