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困境及现实选择

浅议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困境及现实选择

浅议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困境及现实选择
宋丛贺鹏内蒙古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市场化作为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和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的必经之路,能够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佳供给和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是,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只有有效的克服困境,才更有利于我国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

【关键词】公共服务市场化困境现实选择
1.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公共服务市场化,即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的一些业务领域,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佳供给和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

1.1具体含义:(1)将决策和执行分开。

即政府更多的是“掌舵”(决策),而不是“划桨”(执行)。

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境界。

(2)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多元并存吗,打破垄断,竞争发展。

(3)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有在多元的供给者之间选择的权力和用以选择的资源。

1.2主要形式:一般的合同出租、公私合作、一般的用者付费制、凭单制度。

2.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困境。

2009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扩大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特许经营范围”,以期促进民间投资、扩大内需。

在继续
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之前,我们需要先对个公共服务市场化已经带来的问题进行反思。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法律制度不完善。

自中央政府2000年发出“热改”信号以来。

全国北方15省(直辖市)中已经有12个省的几十个城市颁布了一种“小法律“———”城市供热管理条例办法”。

40个城市供热管理条例办法的研究表明,其内容五花八门,许多条款含糊不清,甚至相互抵触。

在一个城市合法的事情,到了另一个城市就成了法律盲点。

这使得以盈利为目的企业钻制度和法律的空子,供热温度不达标,停供或间歇停供。

2.2政府公共责任缺失。

公共服务市场化以后,政府把部分公共服务的职能转交给市场,公共责任还由政府承担,这种责权分开的状态。

容易使政府推卸责任,在责任面前,你推我挡,置公众利益与不顾,使“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2.3市场化“度”不明确。

公共服务过分市场化,会给市场带来很大压力,而且也不能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容易使政府被市场架空。

比如:依据2003年的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实现热商品化、社会化。

但是部分供热企业单纯追逐利益最大化,视公众利益于不顾,造成供暖质量低下。

2.4政府后续管理缺乏,内部机制不全。

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只注重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前期管理,包括规划、建设等,
而对其建成后的实际运作,往往缺乏后续管理制度和措施,常常是在出现问题后,以政策性的文件代替规范化的管理,造成政府和私营部门、居民之间信息不对称。

而且部分政府官员不作为,居民对相关部门不了解。

工作时间无人办公,办公楼内空荡荡,大门紧锁。

2.5政府对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不足。

比如:供热属于公共服务。

政府理应加大对热力事业的支持与帮扶,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政府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再加上近几年煤,水、电价格上涨,管道老化严重,维修费用增加,使得热力公司长期资金不足,难以正常运营。

长此以往。

一旦资金链断了,热力公司只能关门。

2.6缺乏监督机制。

比如在调查当中,某市的市供热管理办公室及公共事业管理局是供暖的主管单位。

但是,这两单位对居民的投诉常常“只接收,不处理”,难以起到真正的监管作用。

3.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现实选择。

3.1完善法律制度体系立法公开先行、司法监管公平公正,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国家要通过一系列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建构,为公共服务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服务的规范和监督。

3.2明确公共责任政府在将公共服务交给市场负责的同时,尽量自己承担公共责任。

因为政府始终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这样才不会出现公共责任被政府和市场双向架空的危险,公共服务市场化
过程中,每个环节驱动力都在政府一方,都需要政府加强监督管理,以维护公共资源的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3.3控制市场化限度由于公共物品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基于它自身的一些特殊性,政府既不能管理过宽、过死,又不能完全依靠市场。

而且,政府仍然要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免出现因市场手段单一调节作用的不足而损害大众利益。

公共服务一旦市场化,也必须符合这一要求。

因此,政府这个公共服务监管的主角,要掌握市场化的“度”,适可而止地市场化。

3.4改革政府财政投资体制,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使公共服务支出成为财政支出的主体。

要在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的基础上,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使公共服务支出成为财政支出的主体。

尤其需要在直接改善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

追加资金投入,对原有项目进行规模扩张、档次升级、内涵改造新项目。

3.5引入第三部门,保证公共服务能有效提供。

第三部门又称非政府组织。

成熟、发达的第三部门是政府转变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

应该建立一个第三方监督管理部门,同时在出现利益纠纷时居民可以借助第三部门进行维权。

公共服务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条必经之路,我们要面对的并不是市场化与否的选择,而是如何把公共服务的职责交给
市场,怎样走好这条市场化之路。

参考文献:
[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吴群芳.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服务市场化”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J].北京科技大学(社科版),2002(1).李招忠.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困境及改革思路[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吴湘玲,朱登兴.城市公共服务市场化-提高行政效率的一种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2001(3).
贾博.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J].行政与法,2005(3).作者简介:宋丛;性别:女;出生年月:1990年06月;籍贯: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学历:本科在读;工作单位:内蒙古大学;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贺鹏;性别:男;出生年月:1992年08月;籍贯: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学历:本科在读;工作单位:内蒙古大学;研究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

50公共管理 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