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归隐生活的现实困境

陶渊明归隐生活的现实困境

陶渊明归隐生活的现实困境
陶渊明素怀隐逸之志,下定决心归隐田园,在出仕与归隐之间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陶渊明出生在东晋一个世家大族,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官至大司马。

陶渊明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熟读儒家经典。

少年陶渊明曾胸怀大志,在诗作中说过: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中国儒家学说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又有: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的教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儒家道德要求在个人品德修养上注重自省内化,在行动上提倡积极行动,经世致用。

就向一种有限的冲动,一种内心的勇敢。

深受儒家传统文化浸淫的陶渊明,怎么最终却选择了隐居避世呢?不得不说,选择归隐田园,陶渊明内心是经历过矛盾,挣扎的。

陶渊明没有践行儒家传统济天下,惠苍生,开万世之太平的理想,选择了做一名隐居者,是一种不得已的痛苦的抉择。

理由有二,⑴从陶渊明的个人经历看,陶渊明作为东晋大司马的后代,年轻时是曾希望有一番作为的也希望日后能以自己的功业光耀门楣。

加之幼时家贫,更能激发他积极进取之心。

丈夫志四海是对年轻时一颗建功立业心的回忆。

有志不获骋是对最后归隐田园结局的一种淡淡的惋惜之情。

他几番归隐,又几次复出做官。

先后做过刘裕幕府参军,刘敬宣幕下参军。

陶渊明起初对刘裕还是怀有较大期望的,只是后来由于政局变化,加上陶渊明个人的原因,他才选择了离开。

在出仕和归隐两条路前,陶渊明是有犹豫,徘徊的,一种人们习惯议论的原因是说,陶渊明这个人很烂,惦记利益又想立牌坊,宣布归隐,是因为他的倔脾气表现过头了,个性不适合做官,自己太受憋屈了。

突然又宣布复出,因为经济窘迫了。

这种说法没有全部的道理,但在历史上有一点影子,陶渊明自然有自知之明,会一些性格分析,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自己性格只适合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个性不好,社会性人格修炼不够,做个下下品的百姓都勉为其难,怎能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呢?陶渊明早已下定决心归隐,他赴任彭泽令前居然说,自己再次出仕,不是为了认认真真做官,而是为了攒下以后归隐的养老本。

上司也照顾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