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楚国漆器

楚国漆器

楚国漆器的发展演变对当代中国奢侈品设计的启示【摘要】现在中国的漆器应该是大众消费品,但是在2000多年前漆器在当时楚国的可是深得王公贵族的喜爱。

换句话说,当时的“高富帅”是把漆器是作为高档消费品的,而且当时的漆器作为奢侈品是物超所值的。

现在市面上的奢侈品,充满了金属质感,毫无设计可言。

我们不妨去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制作奢侈品的。

我们主要从形制和纹饰两个方面去探寻。

我们会知道祖先是怎么运用“创新”,怎么吸收外来文化,怎么做出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漆器;楚文化;奢侈品设计;设计学一、引言楚国,一个有八百多年国史的国家,同时创造了独有的楚文化。

但是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

”楚国刚开始是一个弹丸小国,方圆十几里,更是在蛮荒之地。

如果我们深入的去了解楚国的发家史,衰败史,绝对是令人惋惜的。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本是自然规律。

这个具有传奇的国度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其中最为显眼,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就是漆器。

如果说瓷器是中国的象征,那么漆器就是当时楚国的象征。

漆器在楚国如此发达,是因为当时的冶铁技术已经发展,同时楚国拥有丰富的生漆资源。

正如《髹饰录·乾集》所说“......然而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

四时行、五行全而物生焉。

四善合、五采备而工巧成焉。

”我们主要从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分析楚国漆器的发展演变。

然后根据这些变化,寻找一些值得当代奢侈品设计借鉴的方法。

二、正文一、春秋楚国漆器1、形制春秋时代的漆器形制上还是处于模仿青铜器的状态。

这也说明了青铜器在当时还是被视为权力、威严和礼制的象征物,具有神圣的精神特质。

对于发展不是很成熟的漆器来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然而楚国漆器对此确有所创新。

以湖北当阳赵巷楚墓出土的漆器为例。

如左图所示的禽兽纹俎,造型宽大敦厚,尤其是俎面两端上扬的姿态,是同时期青铜俎里面从未看到过的。

我们也可以联想到那个“束腰收腹”的王子午鼎(右图)两端也有类似的造型。

这已显现出楚人特有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内涵。

2、装饰这时候的漆器装饰以窃曲纹、云雷纹或几何纹等抽象化的纹饰为主。

然而对于地理位置特殊的楚国来说,装饰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春秋初,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僻居今湖北襄阳西南的荆山。

后来,楚沿汉水南下,在长江边上的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的纪南城)建都,先后灭掉了罗、卢、庸等国,迫使江汉之间的蛮族全部归附。

(选自《文物战国史——春秋战国史》)”可以看出楚国周围有很多所谓的蛮夷文化。

楚国周边存在过苗蛮文化、巴蜀文化、越文化、闵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存在也深深影响着楚国。

楚国的先祖是深受当时中原文化影响的人群,后来被分封到了蛮荒之地。

楚人带着中原的血液,却也在积极吸收着周边蛮夷文化的。

以致后来中原人都称他为蛮夷之国。

时间一长,楚国也习惯了中原人对他们的评价。

正是因为他有着中原文化的传统,但又不受其拘束,才使他在方方面面都与众不同。

上文提到的禽兽纹俎,是以动物为主题的纹饰。

该俎用红漆描绘了12组30只瑞兽珍禽,其中俎面板两长侧面各绘神兽三只,两短侧面各绘神兽四只,四足每宽侧面各绘神兽两只,窄侧面各绘珍禽两只。

神兽形象基本形似,为鹿头,有的有角,有的无角,四肢修长,双蹄,长尾。

横向的纹饰充满韵律之美感,纵向的纹饰给人以跳跃翻腾之感。

上面还有鸟形纹饰,形式方法与上述一样。

关于鸟形纹,下面战国时代漆器中会有详细的说明。

总体来说,纹饰上还是以线型为主流,同时出现了新型的元素,这些新元素也只是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

二、战国楚国漆器“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选自《论语·阳货》),这句话是“礼崩乐坏”的由来。

然而战国时代已经完完全全进入了这种礼崩乐坏的状态。

人们不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开始破坏平衡,去寻找另一个更适合的平衡点。

百家争鸣就是最好证明。

此时的楚国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状态,或许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那么当时的漆器状态如何?1、品类随着周王室的影响力逐渐变弱,青铜器的重要性也随之变轻。

髹漆工艺的技术,冶铁业不断发展,也让漆器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同时漆器的体轻、便于把玩、抗酸腐蚀等优点,更是让漆器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

漆器品类变得繁多更是情理之中。

如大家十分熟悉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品类丰富。

“就日常生活用具、观赏性漆器、明器和礼器这类严格意义上的漆器就出土230余件,其他还有乐器笙、瑟、琴、鼓和兵器杆、弓、盾等髹漆器物。

(选自《漆器艺术——髹漆成器》)”虽说这不是楚国墓葬里面的,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楚国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国力,送给这位曾侯的。

其实在楚国墓葬里面,品类绝对不会比这个少。

2、形制由于没有了一定的限制,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出现了许多独具匠心的作品。

人们也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楚国人的风格也开始定型。

前面提到的鸟的纹饰,到了此时,已经变成了一种广泛运用的形制。

如右图虎座凤架鼓,以凤鸟为主题,下承虎坐立姿态,成对称结构,两凤相背,两伏虎相背,鼓悬挂于两凤之间。

有人说凤鸟为主题是因为“其声清阳而远闻”(选自《考工记》),所以用于发音清阳的乐器的悬架鼓装饰。

最重要的原因是此时的楚国已经将凤鸟作为自己的文化象征,这与中原以龙为文化象征形成鲜明对比。

在《楚国八百年》这部纪录片中,陈彦堂教授说:“......中原地区表现出了来的是一种刚劲雄浑的气息。

这个凤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柔美,是一种神秘,给人联想出一种无限遐思的那么一种浪漫主义气息。

”此外,凤鸟踩在万兽之王虎的上面,这一细节更是表现出了凤鸟在楚人心中一种想与当时中原文化区别开来的想法,终于在战国时期形成了这种具有浪漫特质的风格。

3、纹饰当凤变为楚国人心中的特质之后,凤的运用显得更加成熟,在纹饰上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当时还有主流的纹饰,如云纹、几何形纹等,然而楚国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创造自己的风格。

凤纹饰在当时也是与众不同,如右图,是耳杯上面的俯视纹饰,凤的造型颈身一体,尾部较大,向两边翻卷,首尾相连旋转排列,伸展合度,构成一椭圆形纹样。

真是有云纹一般的流动感,也有几何形纹带来的和谐感。

如果把这些纹样拓印到画纸上面,不就是一幅佳作吗?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时候人们对某一事物追求之深,对空间结构掌控之好。

三、对当代中国奢侈品设计的启示奢侈品,顾名思义是一种昂贵的、一般人不会拥有的物品。

楚国漆器当时也只是供楚国上层贵族使用和把玩。

因为漆器的漆是十分珍贵的材料,到了现在漆器也不是廉价产品之列。

当时的贵族阶层为了自己的奢靡生活,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去开发漆的利用价值。

前面说到战国漆器品类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漆这一材料的开发利用,漆已经几乎覆盖了所有我们可以想到的工具。

反观当代,这种现象更是普遍。

在《饭局也疯狂》这部电影里面有这样一段台词,颇为经典,某矿主这样炫富:“我们家的鞋拔子都是汉白玉的,擦脚垫都是狐狸皮的,牙刷子都带发动机的,坐便器都是黄花梨的。

”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是在追求奢侈品,而是在追求稀有珍贵的材料。

“物以稀为贵”的确深入了我们国人的内心。

对当代中国奢侈品设计的启示:第一点就是对材料的运用,我们不能向楚国人那样对材料着迷,更多的学习他对某一文化特征的事物关注。

楚国人虽然滥用漆这一材料,但是在发展自己的文化特征时,并不和滥用漆一样,而是对凤鸟这一形象逾用逾精。

尤其是对中国当代的企业来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才能具备竞争力和生命力。

第二点对于外来文化的戒备。

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处于多元文化的状态,我们在相互影响的时候,必须保持戒备。

前面我们也提到,楚国人刚开始周围存在着很多所谓的蛮夷文化。

楚国人用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精神,很好的处理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现在外国的很多品牌都成为了我们国人的奢侈品。

虽然他们的品牌在自己国家可能很普通,却在我国拥有众多追求者,这不禁使人思考原因。

苹果手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苹果成功的原因很多,我们不过多赘述。

只是当苹果手机在本土成功之后,作为中国设计师来说,不能仅仅停留于模仿这一层面。

第三点是最重要的,楚国漆器为什么在当时十分流行,是因为楚国漆器的与众不同,这就需要一种精神——创新。

现在国家一直在倡导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其实,最难的不是我们不知道创新,是我们不知如何创新。

楚国人给了他们的答案:对过去的发展,对外在的吸收,敢想敢做。

当中原文化还在受青铜器影响时,楚人开始探索漆器的特点;当中原崇拜龙时,他们在追求凤的多变。

其实创新并非只是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三、参考文献[1]王世襄.《髹饰录解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冯国超.《中华文明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4]夏燕靖.《中国艺术设计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倪建林.《漆器艺术—髹漆成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尹乐.楚式凤鸟漆器的造型装饰特征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3[7]王蕊.楚文化中凤纹样发展演变及其创新研究[D].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2013[8]昌济民,易行.《中国传世文物收藏全书——漆器》[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06设计史专题研究姓名:王奉林年级:2011级学号:B110305029指导教师:倪玉湛目录一、摘要二、关键词三、引言四、正文五、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