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行业行动计划 20xx年—20xx年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存在于燃料与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按照分类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应的种类,如按运行机理分,燃料电池可分为酸性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现代对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以60年代美国将燃料电池成功地应用到载人航天飞行器为标志,使燃料电池在这一特殊领域步入实用化阶段。80年代以后,燃料电池从空间运用转入民用。进入90年代,由于全球性能源紧缺问题日趋突出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燃料电池因其突出的优越性得到蓬勃发展。 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以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路径,积极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区域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取得重大进展 ,行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改规划方案,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第一条 发展路线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机遇,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优势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升示范引领产业发展协同发展的能力,使区域产业发展在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中实现提质增效。 第二条 指导原则 1、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加快产业跨越式发展。 2、坚持总量控制。继续严格控制产能盲目扩张,把调整产业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推进联合重组,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生产集中度。 3、坚持协调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需求 ,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优胜劣汰。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新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5、创新驱动,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探索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集成创新模式,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承接,推动龙头项目落地和关联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产业园区、集群,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6、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充分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分地区、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路线,指导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第三条 背景分析 交通领域商业化提速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存在于燃料与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按照分类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应的种类,如按运行机理分,燃料电池可分为酸性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现代对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以60年代美国将燃料电池成功地应用到载人航天飞行器为标志,使燃料电池在这一特殊领域步入实用化阶段。80年代以后,燃料电池从空间运用转入民用。进入90年代,由于全球性能源紧缺问题日趋突出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燃料电池因其突出的优越性得到蓬勃发展。 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11-2018年间,全球燃料电池复合增长率高达32.95%;到2018年,全球燃料电池已超过800MW,约为803.1MW。其中,燃料电池主要应用于固定式电源和交通运输两大领域,2018年容量分别为239.8MW、562.6MW。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具有最强增长潜力。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的应用主要包括为乘用车、巴士/客车、叉车以及其他以燃料电池作为动力的车辆。 以燃料乘用车为例,凭借零污染、高效率、加氢快、续驶里程长的特点,燃料乘用车现在正处在商业化转化中。截至2018年底,从保有量来看,日本大约有2700辆、韩国2000辆、美国6500辆,中国3500辆。长远规划来看,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正在全面提速。根据各个国家出台的规划文件,到2030年,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分别规划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80、63、20、100万辆。 交通领域应用的商业化进程要推进,还需要完善加氢站的建设,加氢站建设是促进燃料电池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所在。截至目前,美国在运的加氢站约40座,日本在运的加氢站约94座。从全球分地区看加氢站的建设情况看,前期以欧洲和美洲的建设数量较多,随着亚洲对氢能源汽车的研发推广,2016年后以日本和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加氢站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加。未来5-10年,全球主要国家将加快加氢站建设,预计到2020年,全球加氢站保有量将超过435座;2025年有望超过1000座。其中日本的扶持力度最大,预计建成320座;韩国和美国分别为210和200座。2030年开始普及加氢站建设,日本、韩国和美国计划分别达到900、520和300座。中国计划到2020年达到100座,2025年达到300座,2030年达到1000座。 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燃料电池技术与周边设施产业的开发列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同时,企业界也纷纷投入巨资,积极从事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加速燃料电池的商品化,使得燃料电池逐渐具有与传统发电机及内燃机发动机竞争的实力。此外,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也都不约而同的在发展燃料电池作为零排放和超低排放汽车的动力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活动。应用燃料电池应该是解决石油资源缺乏、改善尾气污染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可以预见,在各国政府大力推动下,全球燃料电池行业将迎来是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前景一片广阔。 第四条 区位优势分析 区域经济社会呈现走势向好、结构趋优、动能转强、效益提升、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态势,为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一是经济总体平稳。预计区域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城镇新增就业xx万人,主要指标自第二季度起探底回升,为下一步发展积势蓄能。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xx:xx:xx,第三产业比重提高xx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xx%左右。十二个重点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xx%。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下降xx个百分点至xx%。消费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大。非房地产投资占比xx%,提高xx个百分点。新设外资企业数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均超过xx%。三是创新驱动力逐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xx%,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xx%和xx%。四是发展质量继续提高。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xx%,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xx%,高于经济增速。五是生态环境保持一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xx%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xx%,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xx%,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和货物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翻番,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xx%和xx%,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xx%左右,城镇新增就业xx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xx%左右,细颗粒物(PMxx)年均浓度再降低xx微克/立方米左右,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控制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当前时期,地区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化。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加快孕育,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趋势明显。未来五年,地区将由低中等收入向中上等收入跨越,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工业化由中期阶段向中后期阶段发展,人民生活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必须清醒看到,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三期叠加”特征明显,新旧增长动力逐步转换,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严峻,主要是稳增长压力大,传统增长动力减弱,新兴增长动力难以接续;转型升级难度大,传统产业面临困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创新能力薄弱;资源约束趋紧,土地、能源、人才等供需矛盾突出,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差距大,贫困量多面广程度深,短板瓶颈明显;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区位优势和通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产业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大力培养和聚集创新创业人才,闯出一条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一)全力抢抓区域发展战略机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构建国际化高水平创新体系。 (二)打造面向全球的人才高地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促进粤港澳人才深度合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来珠海创新创业。 (三)以信息化建设开拓发展新空间 统筹建设智慧城市,打造综合平台,推进主题应用,成为智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坚持信息化先导发展,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研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为智慧城市建设和跨进大数据时代做好充分准备。 第五条 发展目标 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经济总量稳步上升。到xx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xx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xx%以上。到xx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核心区及外围,形成xx个特色产业集中区。 第六条 核心任务 (一)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依托优势企业,整合要素资源,支持区域以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基地要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实行“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 (二)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大宣传,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提高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培育和打造一批示范企业,通过典型示范突破行业应用的难点,最终实现以点带面、点面互动,带动全行业的两化深度融合。支持企业、院校和协会共同开展专业化人才培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