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技巧

浅析“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技巧

浅析“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技巧 【内容摘要】“华尔街日报体”是一种具有明显行文风格的新闻写作文体,通常为深度报道所用。它的基本内涵是将重大、抽象、复杂、难懂的题材放到具体的、现实的、日常的、易于理解的环境中来考察。它的结构分为开头、过渡、主体、结尾四个部分。具有引人注目的故事化开头、体现人生冷暖的人文关怀、紧密相连的贴近性等写作技巧。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体 故事性 开头 借鉴 “华尔街日报体”又称焦点展开结构,是《华尔街日报》头版上常见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种结构模式尤其适用于非事件性新闻或宏观报道,善于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合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国内新闻界尤其是一些党报在做宏观面上的报到时,往往“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没有故事没有情节,读起来很枯燥很乏味。华尔街日报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这种写法是记者能大大将机构、统计数字和泛泛不着边际的问题减少,使读者能够欣赏和接受”1。

一、“华尔街日报体”的基本内涵 华尔街日报是一份以财经报道为主的有特色、有权威性的报纸。其特色之一,是不以报道的新闻性和时效性取胜(因为在这方面纸媒体先天不具优势),而以深度报道和背景分析见长。正因此,新闻类的短消息,在华尔街日报刊发的并不多,每天占据版面绝大部分的,是各种各样的特稿。该报创办于1889年,刚开始,办的一般,并不出色,记者写稿大都各行其是,良莠不齐。 1990年,新老板克劳伦斯·巴荣出资入主报社后,大抓写稿质量,对记者提出了写好文章的7条写作要点。此后,报纸质量大有改观。巴荣的7条要点是: 勇敢无畏;观点无我;句法简单;清楚易懂;抓住正确的要点;说一个故事;开头重于一切(1)。此后,《华报》记者行文大都向此方向发展,所以业界往往将《华报》这种文体称为“华尔街日报体”。 由此可见,“华尔街日报体”的基本内涵就是将枯燥的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又不失大报风范,自成特色。“华尔街日报体”大都不强调时效性,一般需要采写数周甚至数月时间,所以,其写作风格也比较特别,几乎都跳出了“倒金字塔”结构,一律采用故事性的叙述方法。 “华尔街日报体”的结构非常鲜明。首先,开头要设置一个能引起阅读兴趣的焦点。华尔街日报体的开头要设置一个焦点,这个焦点通常是要描写一个情节,人物,场景,趣闻逸事或是一个悬念。焦点通常起着见微知著的作用,它是宏观报道对象的一个缩影,它蕴涵或体现着整篇新闻的报道主题。焦点应该确保能够引起读者的普遍兴趣。设置焦点的意图是使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变得具象化,从而提高文章的可读性。然后以此引出所要报道的主题新闻,进而一步

1 密苏里新闻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60页。 步展开和深化对新闻主题事实的报道。这样一来,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就会因人物、情节等因素的介入而变得富有人情味和故事性,自然而然的引起读者的兴趣,提高了传播效果。这个道理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数据,一个人的死亡却是个悲惨故事(2)。但是对于故事或事件的选择,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与主题密切相关;二是故事性强,能让读者一看就被故事或事件紧紧抓住,欲罢不能,非看下去不可。 其次是过渡部分。由描写性情节转到报道的主题。一般要在第六段之前就开始,不能拖得太久。这一段被称为核心段。其主要任务是把开头的焦点部分与主体报道部分有机连接起来,对主题做出清晰的陈述。这一部分好比是一个螺母,其主要作用是自然过渡。趣闻逸事虽然好看,但毕竟不是新闻报道的重点,如何引出下面的主题新闻事实更为关键。螺母段不应占据太大的篇幅,但需要巧妙构思和表述,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下面的报道中(3)。 然后,主体部分展开焦点,报道主题新闻事实部分。“螺母”段之后要在这 个部分对主题新闻事实进行深入报道。从篇幅上讲,这部分是一个大肚子,所占的篇幅甚至会达到整篇文章的85%左右,需要多着笔墨。主体部分仍然需要注意文章的可读性,要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注意新闻写作故事化手法的运用和细节的重点结合。如果有一些数据或者宏观面上的信息,也应该将这些东西揉进报道中去,而不能全是枯燥的内容。这样一来,抽象的内容全被分散。并被不断地冲击,还未等读者不耐烦,更有意思的材料就补充上来了。情节、细节引语等技术的运用造成了起伏与波澜,让读者始终饶有兴致的了解新闻的全貌和过程。此部分大都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以重要性依次排列,层层展开,吸引读者。 最后是结尾。“华尔街日报体”要求文章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结尾,通常 要再现开头提到的某个或某些新闻要素,如开头中提到的场景、人物的引语或行为,与开头的故事或事件呼应,介绍他们未来的命运,即将采取的行动等。或者描写一下开头提到的某件事情的发展情况。如不呼应,也可以总结性的趣闻结束报道。 “华体”的传统写法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来表述就是:小故事(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再提小故事(结尾)。这种写法业界人士关注得比较多,以至于很多人就把它当作“华体”写法的全部。这种写法较为典型,很早就被西方其他一些报纸也采用了。导语中的故事,其实就是所要写的新闻中的一个小人物的事情。有人把这种模式称为新的“新闻八股”,其实并不为过,当时美国有很多新闻稿就是这样的套路。

二、“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技巧 (一)引人注目的故事化开头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南方周末》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周报,保持着居高不下的发行量,除了舆论监督内容具有品牌性外,其写作技巧的独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南方周末》的很多文章都有“华尔街日报体”的风格和特点。如《左颖:不想接都得接的接班人》中,开头这样写道:“和父亲左宗申从摩托车修理铺里发家,十年如一日的“左师傅”形象不同,留过洋的左颖个性张扬,喜欢在微博上晒自己的性感照。她不愿接班,曾从家族企业“出逃”,她更乐意和美国丈夫一起满世界到处玩,顺便做些股票投资。2011年11月16日,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左宗申时不时走到左颖办公室门口,大声问她在做什么,语气里有刻意营造的威严,左颖则在父亲走开之后吐吐舌头。左颖讲父亲的行为称为检查,双方都习以为常,宗申集团三层的总部大楼里时常回荡着父女大嗓门的对话”(4)。 文章写的是不想在家族企业宗申集团接班的左颖和父亲左宗申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开头采用父女俩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将文章主题表现的活灵活现。 从上文实例可看出,“华体”用人们最能迅速接受且兴趣不减的故事作由头和引子,在轻松愉快或动人心魄或诙谐幽默中,不知不觉地让读者接受新闻事实,效果往往比生硬的说教和强拉硬推乱塞要好。从心理学来讲,读者接触新闻媒体,一般情况下是无意注意—并非带着某种专门的目的特意去寻找某个新闻,而是浏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息的开头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便会停下目光,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5)。“华体”的开头吸引读者,能让读者“一见钟情”。伴随着文章的深入,故事也在继续,吸引读者的同时,也协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体现人生冷暖的人文关怀 “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例如: 克劳斯最近失业了,这导致他一家三口面临着严重的生活压力„„(小故事体现人文关怀)。 导致克劳斯失业的原因是:美国经济持续萎靡„„(过渡) 美国经济最近几个月以来由于„„(大新闻,这是中间的主要讲的新闻事件)。 克劳斯能否度过他的难关,在下个季度找到工作,一方面要看上帝给他的机会,一方面也要看美国政府如何应对„„(最后又以小故事留悬念结尾)。 《南方周末》经常借鉴“华尔街日报体”的写法,新闻故事中的大部分主角是普通人。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建立对报纸的品牌忠诚度。 (三)紧密相连的贴近性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阅读的愿望也就越大。从读者关切点上找角度,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读者想知而未知的问题,这就是最佳的新闻角度。贴近性越高,读者对这一消息的关心程度、注意和兴趣就越大。 举一个《华尔街日报》的具体案例——《辽宁大中型企业探索劳动力竞 争新体制》。 开头——“作为本溪钢铁公司保卫科的管理人员,唐明福怎么也没想到自己 会被从铁交椅上撤下来,分配到勤杂部门当浴池厕所清洁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