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
摘要: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
育运动,被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发扬,同时,作为一种技术体
系,它是徒手或持械杀敌自卫的本领,在我国有着优厚的文化底蕴。
但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以
及人们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以呈现下滑的趋势。
关键词:武术发展现状 武术本身意义 发展结论及建议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
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而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
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一、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中华文化观念与武术
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奇葩。在秦朝时,商
鞅就有“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之说。1 中国在
汉唐之前,统治阶层中也曾赋有“尚武”精神,但是到上19世纪
初,当中国遭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时,有许多才开始重视武术。孙中
山先生提倡“尚武”精神,爱国将领冯玉祥在军中提倡实用武术,
张之江先生身体力行,创立了中央武术馆,主张以武术强身强国,
在学校、军队中推广武术运动,并把武术成为“国术”,即使这样,
民风武勇并没有被提倡。
众所周知,中国人历来“尚武”,然而,中国是文治的国家,虽
然统治者在打天下的时候重武,但一旦天下稳定则就会“重文轻
武”,在儒学思想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直是正统。
孔子创立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中除了强调德、智兼修,
并在教学内容中列入军事体育的“射”、“御”等,但到了后面,孔
子主张“兼武”的一面被抹去了,善于驾车、射箭等被淡去了,经
过统治者的重塑,孔子的形象变成了学富五车,文质彬彬。
儒学一直是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流,儒家的人才设计是一种“尚
文”的模式。学儒比重文,子中唐科举发达以来,此风进一步滋长。
到北宋,宋真宗的《劝学诗》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空前读”。
(二)传统社会心理与武术
在中国传统的心理中,赳赳武夫是不如谦谦君子的。今天,我
国政府提倡向在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学习,但对于多数
家长来说,有些偶像是只能赞赏而不能并肩的。与其让子女成为体
育冠军,倒不如让子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从观念的深层来看,“万
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三)武术功能的社会认定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而不猛”和“泰山崩于前而不惊”
的武人特有的风度,在我国武术界也是早有提倡,但操作程序上还
没有成体系。中国民众对武术的认识,大致可以归为两点,即武术
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实用的技艺;作为锻炼身体,自卫防身,调节
性情。由于诸多原因,武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因而,武术的
师资总体水平不满足培养人格的需要。可见,在根基并不十分牢固
的前提下,迫于形势的需求,武术作为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推向世
界,以展示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新中国武术运动是以推广长拳和太
极拳为主要方向。经整理的长拳运动以“高、难、新、美”为艺术
表现形式的,武术的踢、打、棒、拿、击、刺的内涵,赢得各国青
少年的喜爱。作为健身、养生、圆活轻松、柔和缓慢的太极拳运动
则深得世界中老年人的欢迎。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人
对武术的地位认识是不充分的,甚至不及外国人。
二、 武术的实用价值倾斜
我们都知道,中国武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健体修心、治安防身、
娱乐审美,更重要的是体现“德”。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
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
形如流水,意似闲云的太极;是如游龙般潇洒的剑舞;是如猛虎般
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
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不炫耀武力,知识坚守着心中仁
义礼智信的情操。伍德的实质亦是在于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
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
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
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武术运动是以套路形式展示
在竞技舞台上的。以动作规格为主要评分标准的竞技比赛杠杆,使
武术以功架练习为手段,以技击实用为主旨的目标追求发生了倾
斜,竞技武术体现的仅仅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精神征服,也就是说
是对观赏者而言的一种审美效应。而这种竞赛套路往往是由创编者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演练者的具体条件来进行编排的。在编排过程中
一般不会考虑技击应用的必备条件,它脱离了实用价值的客观性和
随机性。
三、 对武术发展现状的结论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都是依靠武力的,但政权一稳,
“重文轻武”又占主导地位,武学不被列入后世儒学的教学内容的
范畴之中,“武技”更不被重视。
(二)武术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但武术作为有效地教
育手段,尚没有被充分注意。
(三)中国武术的实用价值倾斜,重“武德”,重健身、怡情、
竞赛,重展示武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在艺术表现方面有较大的发展
空间。
四、对武术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重文轻武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
识,使武术具有应有的地位,并把武术运动真正开展起来。
(二)在保留武术内容的同时,需要在表现、组织形式方面加
以开发,改造武术内容,使其更加注重实效性。
(三)广泛普及武术运动,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
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四)发扬武术中“武德”的精神,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中
国文化,传承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程宜山 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0
[2]商鞅商君书(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贾一,女,1992年8月,辽宁葫芦岛,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
语言文学本科学士
李洋,女,1991年5月, 辽宁抚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
汉语专业本科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