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第32卷第1期地质调查与研究Vol.32No.12009年3月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RCHM ar.2009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张强1,张晓2,朱凤丽1,王胜权1,陆树文3,胡瑞刚3(1.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核工业地质勘查院,天津宝坻301829;2.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天津301810;3.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保定地质勘查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通过大量的钻探、坑(井)探及物化探工作,在河北省涞水县境内的燕山斑岩型铜(钼)矿成矿带内的燕山台褶带燕山期安妥岭花岗闪长斑岩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太古宇阜平岩群角闪斜长片麻岩中发现了安妥岭钼矿床。

钼矿体厚大,Z K 2孔见矿30层,最厚13m ,总见矿厚度108m 。

Z K 3孔见矿10层,厚度55m ,主矿体厚37m 。

钼矿化与围岩硅化、钾化的蚀变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目前识别出的矿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斑岩型、硅化角闪斜长片麻岩型和青盘岩化蚀变岩型,矿化蚀变具斑岩型矿床特征。

该矿属于斑岩型中-低温热液矿床。

关健词:地质特征;斑岩型钼矿;成因;王安镇杂岩体;河北省中图分类号:61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135(2009)01-0034-07收稿日期:2008-11-15责任编辑:刘新秒基金项目: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普查项目作者简介:张强(1968-),男,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铀矿地质勘查专业,现主要从事地质勘查与研究工作。

①张道忠,薛皓江,黄武雄,等.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铜(钼)矿普查地质报告,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519地质大队,1989.②陆树文,张强,胡瑞刚.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勘查地质报告,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勘总院,2007.安妥岭钼矿位于大海沱-川里构造岩浆成矿带[1]中部,王安镇[2、3]杂岩体北缘,有着较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班岩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原来为一个斑岩型铜(钼)矿化点,前人1988、1989年先后投入了较多地质、物化探工作①,但一直没有大的找矿进展。

2006、2007年华北地质勘查局在该区展开第二轮深部找矿工作,投入了大量的钻探、坑(井)探及物化探工作,发现并圈定了厚大钼矿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ZK2孔见矿30层,最厚13m ,总见矿厚度108m 。

ZK3孔见矿10层,厚度55m ,主矿体厚37m ②。

随着深部找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望在本区取得中大型斑岩型钼矿的找矿突破。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本区位于太行山北段,大地构造位于二级单元燕山沉降带西段,与山西台背斜接壤部位的附近,褶皱断裂发育。

岩浆活动强烈,矿产丰富。

该区吕梁运动形成结晶基底,结晶基底为太古宙变质岩系[3、4],即太古宇阜平岩群木厂组(Ar 2)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浅粒岩等,变质程度为角闪绿片岩相,具较强的混合岩化,原岩主要为基性-中基性钙碱性火山岩。

之后的1600Ma 间在稳定的地台环境下形成了几千米厚的沉积岩系,即长城系高于庄组(Ch g )蓟县系雾迷山组(Jxw )和铁岭组(Jx t )、青白口系下马岭组(Qnx )和景儿峪组(Qn j )组成,主要岩性为含燧石(硅质)条带白云岩、白云岩、杂色页岩及硅质角砾岩(图1)。

古生界由寒武系(∈)和奥陶系(O )组成,主要岩性为石灰岩,部分页岩、泥岩。

中生界仅出露侏罗系中统(J 2)和上统(J 3),岩性有砾岩、砂岩、页岩和中-酸性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等。

区域构造表现为北北东向的乌龙沟断裂和紫荆关断裂[1],近东西向的野狐-东团堡断裂。

1)乌龙沟断裂:向南东倾斜,倾角65~80°左右,属正断层。

断裂两侧岩石强烈破碎,宽几米至几十米,最宽达130余米,由碎裂岩、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组成。

沿此断裂有大量的燕山期中酸性岩侵入,具有多次活动的性质,该断裂形成于晚侏罗世初期。

2)紫荆关断裂:倾向南东,倾角55~75°,属正断层。

断裂破碎带最宽达100m 左右,由糜棱岩、角砾岩及断层泥组成,形成于晚侏罗世初期。

3)野狐-东团堡韧性脆性断裂,发生于吕梁期,多次活动,形成几十至数百米宽的糜棱岩、碎裂岩带,具推覆性质,与北北东向构造交汇部位往往有含矿岩体侵入。

褶皱构造为龙门-韦家峪复式背斜,轴部由漫图1河北省西部区域地质简图Fig.1Schematic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in the western Hebei Province1.新生界;2.侏罗系;3.寒武、奥陶、石炭、二迭系;4.长城、蓟县、青白口系;5.阜平群、龙泉关群;6.花岗岩;7.花岗闪长岩;8.闪长岩;9.花岗闪长斑岩;10.正断层;11.逆断层;12.地质界线山组组成,轴向北西,两翼为木厂组。

中生代,本区进入陆内造山作用阶段,形成了一系列的推覆构造和挤压构造。

早期的近东西向、北北东向构造受到活化,表现为本区近东西向的挤压构造,糜棱岩带,晚期的北东、北北东向的深大韧性剪切带使得早期的北东、北西、北北东向构造叠加于近东西向构造之上,初步奠定了区域上的东西向为主,北东向为次的构造格局,同时伴随多期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并形成本区的主成矿期。

区内岩浆活动发育,种类繁杂。

其中,一期是中、侏罗世形成的火山杂岩体,包括末期的超浅成次火山岩体;另一期是燕山晚期形成的大河南和王安镇杂岩体及一些出露面积较小的杂岩体。

司格庄、王安镇[2]、大河南[5]、大海坨等成矿岩体在这一动力学背景下沿这一构造格局呈北北东向分布。

沿着这几个大岩体周边分布有多个与钼矿床有关的小岩株,形成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钼矿床,安妥岭东部的野狐钼矿、骆驼鞍钼矿、西南部的大湾钼矿,向北的贾家营、石斛峪、东三岔、大庄科钼矿,直至北部的撒岱沟门、大草坪钼矿,构成燕辽(铜)钼成矿带[6]的西缘,成为一个重要的钼(铜)多金属产地(图2)。

成矿带内的斑岩型矿产,除野弧铜钼矿外,还有新发现的骆驼鞍含钼多金属矿[7]。

成矿具以下特点:(1)与区内主要矿化矽卡岩型矿化有关的岩浆岩,绝大多数为第一次侵入的石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仅个别的产在第三次花岗岩的接触带附近。

热液脉状铅锌矿和含金多金属矿目前仅发育在第二次斑状花岗闪长岩的外接触带。

斑岩型铜钼[6、8]和多金属矿化则完全与第三次花岗斑岩和花岗岩有关。

(2)斑岩型矿产主要与孤立的、面积不大的小岩体有关,主要岩性为第三次侵入的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出露面积0.5~0.8km2。

(3)这些小岩体都呈卫星状分布在王安镇岩体的北部外围,它们的产出受两组构造控制。

从宏观上看,它们都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分布在三条主断裂之间及其附近,但每个小岩体的产出又都与北西向构造有关,如野狐花岗斑岩均呈北西向延伸,骆驼鞍岩体恰位于北西向龙门-苇家峪复背斜与北北东向大断裂的相交处。

(4)多数具强烈硅化、绢云母化、粘土化和黄铁矿化,硅化强烈处近似次生石英岩。

(5)浅部矿化往往以黄铁矿、黄铜矿或方铅矿、第1期张强等: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35图2华北地台北缘燕辽钼(铜)成矿带地质略图(据黄典豪等,1996修改)Fig.2Schematic geological map of the Yanshan-Liaoning molybdenum(copper)metallogenic belt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1.钢屯;2.兰家沟;3.新台门;4.松北;5.杨家杖子;6.老虎沟;7.肖家营子;8.小寺沟;9.莫古峪;10.寿王坟;11.撒岱沟门;12.大草坪;13.石湖峪;14.东三岔;15.大庄科;16.贾家营;17.野弧;18.大湾;19.后峪闪锌矿、黄铜矿为主,深部辉钼矿增加,或以辉钼矿为主。

矿石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斑点浸染状。

(6)以碳酸盐岩为围岩的含矿斑岩体,在外接触带可能形成以铜为主的矽卡岩型矿产,而在深部可能形成以钼为主的矽卡岩型矿产,特别是岩体内部还可形成斑岩型铜钼矿产。

2矿区地质区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太古宇阜平岩群木厂组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大理岩、浅粒岩。

角闪斜长片麻岩,主要分布于安妥岭岩体南部及西南部,内夹斜长角闪岩,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及角闪石,其总体产状为倾向185~260°,倾角10~75°。

该岩体是矿床的直接围岩,由于安妥岭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和后期构造的影响,发生热液变质,形成硅化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青盘岩化蚀变岩,发育于斑岩的两侧(图3)。

该区褶皱发育于太古宙阜平岩群变质岩中,为龙门-韦家峪复背斜西南翼的一部分,呈单斜构造,安妥岭斑岩体即位于其南翼靠王安镇岩体处,向南为王安镇岩体所破坏,愈靠近岩体倾角愈陡。

断裂可分为三组:1)近东西向断层(F1、F2):主要分布于岩体南北两侧之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与地层接触带中,走向85~110°之间,南倾,早期活动为压-压扭性,后期主要以张性为特征,表现为较宽的近东西向挤压破碎带。

2)北西、北北西向断层(F3、F5、F4、):走向340°,倾向北东,倾角80°左右,属正断层,其间可见岩脉及构造角砾岩,沿构造线黄铁矿化、硅化均较强,局部可见较早的压性角砾。

这两组断裂主要对安妥岭岩体的侵入起着控制作用,同时北北西向构造又控制着钼矿体的产出。

3)北东向断层(F6):规模较大,在本区是最晚活动的断层,切断所有前期构造线及地质体,一般延长上千米,以升降运动为主,垂直断距一般为10~30 m,走向50~60°,倾向SE,倾角60~70°,属正断层,其总体上对成矿起破坏作用。

矿区侵入岩为多次侵入的安妥岭斑岩体,位于上黄旗-乌龙沟、岭南台-紫荆关深断裂所夹持的部位,大河南、王安镇两大岩体之间,形态上东宽西窄呈近东西向展布,整体南倾。

据钻孔资料,岩体北接触带向南倾,倾角60°左右,南接触带亦向南倾,倾角60~70°,岩体深部有变窄的趋势,但接触面产状变化较大。

岩体侵入于太古宙地层中,定位于NE向、NW向、近EW向断裂的交汇部位,为燕山晚期三次呈中心式侵入的岩浆岩组成。

第一次为花岗闪长斑岩(γδπ),主要分布于南北两侧和东部呈36地质调查与研究第32卷图3安妥岭矿区地质草图Fig.3Schematic geological map of Antuoling mine area1.第四系;2.太古界阜平群角闪斜长片麻岩;3.花岗闪长斑岩;4.石英斜长斑岩;5.闪长玢岩;6.断层及编号;7.勘探线及编号;8.钼矿床;9.岩体半环状,普遍硅化、黄铁矿化;第二次为石英斜长斑岩(λσπ),分布于第一次侵入岩内侧,两者之间形成破碎角砾岩和冷凝边;第三次为各种脉岩,有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及辉绿岩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