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引发的危机与文化生态培育

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引发的危机与文化生态培育

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引发的危机与文化生态培育 

吴姗姗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网络的视觉文化传播渐臻成熟,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日益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但 

其无节制的发展和扩张却会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应从改变这种失衡的状态着手.培育健康协 

调的网络视觉文化生态系统,对视觉文化传播进行引导,维护文化的和谐发展,建构合理的审美文化价值体系,保护 文化生态。 

关键词:网络教学;视觉文化传播: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8—0031—02 

在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图像、影像等 

视觉内容与形式日益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但其 

无节制的扩张却会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而这种失衡所引发 

的危机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命题。文化生态是指特定 

时期,社会文化系统中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的关系…,着眼于培育健康协调的网络视觉文化生态 

系统,将有助于在多元性共存的文化生态中,制定一套有民族 

特色的网络文化机制,消除网络视觉文化传播的霸权主义的 

色彩,能够有效地保护文化生态。 

1 网络视觉文化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视觉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渠道.以满足受众视觉 

需求为目标,以视觉形象为传播内容的文化样式|2]。互联网的出 

现,标志着一种新的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传播走向更 

加方便、快捷、全息化,它对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文化及价值 

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视觉文化传播是视觉艺术与网络环 

境之间相互融合的产物,以视觉符号为主要内容,通过网络进行 

传播。是以满足受众自由的视觉感知和视觉传播为目标的文化 

实践和文化现象。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I.I全球化、跨文化特征 

互联网几乎将所有的文化样式收归名下.将其转化为视觉 

文化,视觉文化在网络中传播比文字传播得更好,能够促使来 

自不同地域的人更明确理解与欣赏各国的文化,全球文化互 

动的典型结果就是产生了杂交的文化。跨文化体现在互联网 

技术重构了视觉文化的时空距离。各种文化形态之间以及文 

化与虚拟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了文化的杂态共生 状态,网络视觉文化传播推进了这--@J造性的过程。 

1.2大众化、个性化特征 

大众传播是视觉文化得以产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 

件,在数字技术、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对视觉文化 

的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其辐射范围广,跨越了年龄、性别、国 

籍、教育程度等多种障碍,使视觉文化显化成了真正的大众文 

化。各种多媒体创作工具的出现,为图像的制作合成提供了新 

的路径,使图像的创作不像手工绘画那样艰难,创作者不再需要 

花费大量时间去精通各种绘画的表现技法,这使每个人都可以 

成为视觉文化的传播者,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内容。 

1.3互动性、平等性特征 

视觉文化在网络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互动模式.是其区别 

于其它传统视觉文化的主要特征,传统的视觉文化主要是文化 

精英们通过个人化的书写产生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艺术作 

品,视觉文化的生产往往被局限在审美文化的狭小圈子里,而 

网络视觉文化是自下而上的平民文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使大众进入到视觉文化的创造过程。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 

和思想,而网络的开放性也加强了受众的互动性,极强的交互 

性提高了大众的参与性。 

1.4数字化、虚拟化特征 在当代网络化、虚拟化的条件下,图像、影像可以在数据不 

衰减的情况下无限复制。达到图像的无差别复制。在互联网所 形成的巨大网络中,数据的传递快捷方便,不同的终端和节点 

相连互动,这就使得图像资源无限倍增。 

2 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引发的危机 

“伴随着宽带互联网和P2P互动传输模式的迅速发展.日 

收稿El期:2011-07—07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10106020401M51 作者简介:昊姗姗(1986一),-,k-,瑶族,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 

2011年第8期(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31

 剧、韩剧、美剧这些由非正式渠道传播、仍然身份暖昧的文化产 

品逐渐浮出水面,逐渐进入到中国民众的日常娱乐生活_3]。”在 

全球化进程中,网络中的视觉元素成为了宣传民族文化、行为 

方式、思维方式、环境人文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传播方 

式,发达国家凭借着视觉元素的传播优势将其文化和价值观传 

播到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就网络中的美剧传播而言,同步、不 

配音、原文翻译是网络传播美剧的基本特征,通过网络能够及 

时获取最新、最全的美剧来源,美剧迷们更喜欢通过BT、美剧 

论坛、在线影院等途径来收看美剧。美剧迷们大多数是受过一 

定教育、不满国内电视娱乐的现状、并且对外来文化充满向往 

的人群.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他们的意识 

中,侵入模糊了他们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造成了分 

离和身份认同的危机,民族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大众消费的视觉文化转向,艺术实现了向消费文化转型。 

大众媒介视觉文化的创造活动渐渐演变成复制活动。在视觉文 

化时代.影像产生的简单化。使创作者以惊人的速度大规模地 

复制人们的表层经验,用作品的量取代作品的质,人们拥有历 

史上从未有过的丰富复杂的视觉文化消费。特别是在网络环境 

中。视觉文化传播出现了空前绝后的繁荣局面,渐渐成为大众 

文化的主体,同时视觉文化出现消费“过剩”。在以“媚俗”为典 

型特征的当代审美文化的熏染和诱导下。视觉文化已经出现了 

严重的文化生态失衡:其中最突出的仍是大众文化的强盛和精 

英文化的弱小,充斥网络中的肥皂剧、娱乐版新闻、时尚杂志等 

都在为大众文化推波助澜,而稍为严肃的文化和网站却非常少 

见。例如:芙蓉姐姐、凤姐等经过媒体的炒作,换取了数以亿计 

的网民点击,形成了一种“审丑”的风尚。传统视觉文化传播中 

传播者的绝对权威地位已不复存在。视觉文化成为“快餐式”的 

消费品,如果漠视这一现象,久而久之视觉文化的社会功能,尤 

其是认识、教育、审美功能就会沉降,只剩下娱乐功能。 

由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形形色色人为的 

形象符号成为我们接触世界的重要通道。虚拟性的视觉符号往 

往比现实本身更为重要,网络对自然景观的复制和虚拟能力, 

使现实中的场景或人们的想象都可以变成逼真的多媒体画面。 

从图标到图像,从壁纸到网页,从视窗到网站,我们几乎无法摆 

脱视觉因素对我们的影响,由此导致了更加严峻的问题:形象 

和形象之间所表现的真实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甚 

至完全断裂了。当人们习惯于生活在一个由仿像的所构成的社 

会之后,反而对真实的生活世界显得不再适应,这种情形在“宅 

男、宅女”中呈现得最为典型。他们终日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生活 

中,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身份及其带来的成就感不能自 

拔,逐渐变得孤僻、焦虑、自闭,一旦进入现实生活,甚至还出现 

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格分裂症。 

3培育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 

网络时代的文化生态被视为一种文化自觉,抵抗文化霸权 

2011年第8期c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主义的一部分责任从政府的手中转移到网民手中。在一个丰富 

多样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各种文化形态可以实现真正的融通互 

动,既保持自己足够的话语空间,又不构成对其它文化的凌越 

和排斥,从而稳定而有序地把总体文化推向前进。因此化解网 

络视觉文化传播所引发的危机应当从改变文化生态失衡着手. 

培育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建构合理的文化价值体系。适应全 

球化趋势,吸收各国的文化精髓,扶持主流文化。 

(1)网络视觉文化传播的全球本土化,把传统的文化有机 

地嫁接于视觉文化中,在继承中发展,直观而不低俗,让视觉文 

化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在视觉文化来临的今天.文化的转向 

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化转向是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 

环境,关系到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种族记忆和传统传承的问题。 

全球本土化可以有效避免带有帝国主义的全球主义策略,同时 

也可以克服带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本土主义态度,在二者之 

间寻求平衡,在牺牲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上顺应全球化这一潮 

流,然后借助全球化的趋势,扩展与国际的对话,在这种对话的 

过程中,逐步影响我们与国际的同行。 

(2)建构合理的审美体系。当今图像、视频、虚拟技术不仅 

可以直观地将现实进行数字化.同时也模糊了现实与非现实的 

界线,艺术与生活距离的缩小,使得艺术生活化这一追求得以 

实现。精英文化将要面临时代的挑战,精英文化应当与大众文 

化形成平衡对等的有效互动,而不是任何一方的恶性扩张归或 

畏缩退化,良性的互动才会有利于整体文化的发展。文化精英 

们不应对大众文化进行“反解构”,应积极反思审美文化定位. 

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民众也应当在提升自身品味的基础 

上,尽快建构多样化的自主价值选择,其审美方式会在潜移默 

化中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话语,才会对中国现代乃至传统的审 

美文化形成清醒的认识。 

(3)理性地把人为视觉和自然视觉平衡融合,恢复和保留 

人与自然的本原关系,赋予人们视觉自由。虚拟图像的出现改 

变了原来与摹本的关系,虚拟化带来的仿真性极具有欺骗性, 

“假的比真的更真实”,仿像和模拟的统治正是这一状态的写 

照。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广大社会大众的视觉素养教育,另一方 

面要强化对网络视觉传播进行法律和道德伦理的规范。在图像 

产品的生产中,我们既要理性地面对性和暴力在图像产品消费 

中的作用,也要在一定的限制框架下,做好健康的导向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卫卫.大众文化规约与文化生态培育[J].江西社会科学,20o4 

(4):153. [2] 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5. [3]刘大先.小众的流行:作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美剧[J].艺术广角, 

2oo7(4):4. (责任编辑:徐丽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