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走进真实古巴:被震撼了!
自从朝鲜回来后,我更想去看一看这个自称“反美前哨”的国家——古巴。可
是上海各大旅行社组不成团,除了公务考察和个别商务出差,很少有人去古巴旅游,
个人只身去更难。乘着今年五月巴西阿根庭墨西哥三国的南美之行,凭我四十二国
旅行的良好纪录,顺利拿到了单身去古巴的旅游签证,委托中旅以昂贵的费用安排
好古巴的地接,五天的旅行费超过美国十二天。我心存异疑:难道这个国家生活水
准这么高? 从墨西哥城飞哈瓦那只有三个半小时,从高空望古巴地形像条大鳄
鱼。加勒比海水蓝的耀眼,透明的天空,上空流经的信风不断更新古巴空气,自然
学家和地理学家一致公认:古巴的空气是世界最好的。墨航飞机下降哈瓦那瞬间,
我发现周围绿地面积远大于城市建筑,再仔细瞧都是荒地。奇怪,古巴是个农业国,
难道农民种地不感兴趣?政府无钱开发?经济像朝鲜一样静止了吗?
一大怪: 华裔古巴老太
在墨西哥城飞往哈瓦那飞机上,身旁巧遇一个有亚裔血统的古巴老太太,想不
到她会广东话,从她嘴里知道,她身上有华人血脉。可惜老太很谨慎,像中国文革
年代人,你问她十个问题,只回答你二三个,她回避一切敏感政治问题。通过生硬
的广东话,我了解到她的身世与早期华侨的经历。 她祖父在二十年代从广东乡
下被当作华仔出卖苦力到美洲,老太告诉我:革命前古巴华侨最多时有十多万人,
作为华裔她十七岁嫁给当地古巴人,生育五个子女,凭华人天生的勤劳艰苦奋斗,
帮丈夫在哈瓦那开了一家不算小的商铺,日子过得比较富裕。 古巴革命后华裔
生活开始艰难,卡斯特罗实行共产主义公有体制,她家与所有古巴富人一样被没收
了私有财富,古巴人开始大量外逃,华侨几乎逃光,目前只剩二百多老华侨。她家
七口人,从六十年代开始想尽一切办法逃往美国,丈夫与小儿子在逃亡中葬身大海,
大儿子二女儿逃亡成功,在美国已成家立业。古巴每年有三千个探亲访美名额,需
要抽签争运气,她等了多年才幸运轮到,从第三国绕道去美国探亲,大儿子要她留
美国养老享福,但她不放心在古巴的另二个子女与一堆孙儿,还是回来了。 老
太在飞机上的一些举动着实使我吃惊,她毫不犹豫向左右乘客要下了一切吃不掉的
午餐,并请求我多要几个面包给她,我从不喝酒还帮她要了一小瓶红酒,包括一次
性餐具,全部被她塞进随身包里。 下机时我紧跟老太,想请她帮忙指点一下,
但老太一改飞机上亲热态度,低着头一言不发快步离开我。进海关时,我按以往习
惯凭残疾人优先走便捷外交信道,可遭到麻烦,海关人员对我产生怀疑:盘问了一
大堆西班牙与英语问题,弄得我一头雾水回答不出。开始以为他们会去找翻译,后
来看看不像,只是叫我在一旁等候冷落我。 凭长期出国经验,知道应该主动去
寻找懂中文与西班牙语的人来帮忙,在四五个海关进口排队人群中,我竟然找不到
中国人(包括台湾与香港人),当我看到同座懂广东话的古巴老太时,高兴地拉她来
帮忙翻译,想不到她见我像见鬼,装着不认识我,连招呼都不敢回,拔腿就逃出海
关去。想起中旅告知我:有麻烦找机场出口处等候的古巴地接人,我拨通电话告诉
他:在海关碰到了麻烦,经常接中国团的郑先生说马上去找海关熟人。 十分钟
后,来了一个当官的,他懂中文简单问了我二个问题:你一个残疾白发老头为什么
单身来古巴旅游?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在上海签证要绕道从墨西哥进来? 当我
回答他:“这次弯道墨西哥是因为看望外甥们;而自己是个旅游爱好者,已跑了四
十多国家,社会主义古巴是我很想来的地方,还计画走遍全世界”。他翻看我钉在
一起的厚厚三本护照,指着我的手杖,翘起大拇指,用中国话说了一句:“了不起!”
就放我出关了。 郑导是福建人,集美大学毕业生,五年前姐夫曾与古巴国有公
司做生意,结识一些古巴官员,帮他捞到一次来哈瓦那大学读二年研究生机会,主
要进修西班牙语言。毕业后又在古巴国企官员帮助下拿到古巴工作签证,听他说此
事不容易。目前在为哈瓦那仅有的二家接待中国人的旅行社工作。
在接我去宾馆休息的路上,我跟他谈起在飞机上相遇古巴老太的事,他笑笑说:“很
正常,你不了解古巴,不要责怪她不讲人情,她是在保护自己,以后你在古巴会碰
到类似怪事。” 事后走访古巴五天我才明白,配给制使老人实在舍不得浪费飞机上
食品,而严格的涉外管制造成她为保护自己慌张走掉。 小郑还说我现在来的时
机很幸运:因为新领导劳尔三月开始实施一些开放政策,政府先后取消了对家用电
器销售的限制,古巴人可以自由选购电脑、微波炉、电视机、播放机、音响设备等
电器了。其中包括首次允许老百姓可以购买高档消费品如手机等,取消了一般高档
旅游饭店只面向外国游客的规定。
还准备允许农民承包闲置土地,计划打破传统大锅饭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按工
作状况和贡献制定工资额等。原先象朝鲜一样,涉外旅游团每辆车要配陪国家安全
局人,一切活动必须报批严格按计划执行,不允许与古巴人接触,不能讲有损古巴
政府的坏话……现在古巴松动了,但还是有不少规定:接待我们这些外国游客一律
住涉外宾馆、吃涉外饭店、买东西到涉外商店。我跟他商量自己单独来古巴目的就
是想考察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我的兴趣不是景点与购物,而在想多看些社会现状,
最好能接触到古巴普通老百姓。他笑起来说:我三年中接待都是大陆公务团与商务
团,极少有你这样肯自费花这笔大价钱单身来体验考察古巴的大陆游客,而且他们
没有刘先生你这种要求。他表示: 上海中旅联系人说你是个写书的人,会尽量
满足我的要求。
二大怪:社会主义建设很奇怪 哈瓦那机场比朝鲜平壤机场大得多,几乎每天有
二十多架次国际航班,大批欧洲和美洲的游客出入哈瓦那。听说古巴国内航班从哈
瓦那到圣地亚哥,是没有固定座位的,40个座位随便坐,一千公里1个半小时,飞
机上连水都不提供。 从机场到哈瓦那,路况不好,水泥路“颠簸不平”,路上
汽车少,马车居然与汽车同道而行。马路上很少看到新车好车,大多数是各式各样
不同年龄老爷车,上下时间跨度可以超过五十年。路上也没有摩托车与电动车,连
汽车配件店都没有。小郑说:古巴车辆几乎全是公家的,甚至连出租车都没有,直
到最近才开放少量出租车,允许一些私人买车,如在海外援外工作回来的医生。事
实上绝大多数古巴人买不起车,他们平均工资只有300蓝比索(相当于15美元),
而政府特权阶层人员用的是不需要掏钱的公车。 古巴车牌很有趣,一看颜色就
能区分身份地位,黑牌是外交使馆,红牌是出租、蓝牌是公车、黄色是私人、绿色
是军队、橙黄色是外国人、白牌是高级干部。一路上看到长龙似的十几辆挂红牌的
越野车,是老外租借旅游的。在市区,行人乱穿马路是司空见惯,两旁建筑都很破
旧,破旧的电线杆,连国家广电大楼,大剧院和国家图书馆等重要建筑都不及上海
区县级规模,一看就是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看了让人心酸与郁闷。 在古巴公路
上跑发现三件有趣事:第一、跟朝鲜一样找不到公厕,只能不文明地在路边找个角
落方便。公路两边到处生长着一种叫荆草的热带植物,据说是非洲移植过来的,繁
殖力极强。劳尔曾发动全国打一仗消灭荆草的人民战争,可惜战役没有彻底胜利,
这非洲杂草繁殖太厉害,就像古巴人千方百计想逃往美国一样,无法根除与改变。
第二、古巴高速公路不封闭,路面不平,隔一段就有一个天桥,叫人看不懂的是不
少天桥光有桥身,没有下桥梯,人上不去也下不来,难道是摆式吗?不像,又破又
旧。问司机才知:政府在建筑这条重要高速公路时,原规划好每隔几千米修一座天
桥,供两边路人穿越马路,后来经费不够,才变成今天让人好笑的怪物。 第三、
路上经常看到一些手里拿着纸币的人在挥手“搭车”,打听后知道94年古巴严重油
荒,社会主义兄弟国石油供应从1300万吨降到300万吨后,不要说公共汽车,连政
府部门的车都缺汽油开不出门,政府才规定只要是公车市民都可以拦截“搭车”,
所以直到今天这习惯还存在。
古巴公交车清一色是从中国湖南进口的“宇通”客车,据说是援助项目。乘车很
便宜,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福利,几分蓝比索就能乘到底。古巴钱币有蓝红比索
之分,差额有二十四倍。在古巴所有外币特别是美金,必须换成红比索才能使用,
红比索有点像中国文革时代的外汇券,仅供外国人使用。2005年政府为了对付黑市
上流通的美元,印了一种红比索想代替美元,最初银行对换1比1,谁知老百姓只
相信美元,政府只能提升红比索1比0.8对美元,现在一百美金在古巴只能对换八
十红比索,才彻底禁止了美元在古巴黑市场上的流通。 我们去参观古巴人用蓝
币凭购物证买东西的商店,店铺很小,没有任何广告,货架上食品种类单一,少得
可怜,只有鸡蛋、猪肉、奶粉、面包、油、黑豆、糖、咖啡、郎姆酒、肥皂、火柴
等……。古巴一切进口高档商品都要凭购买证,包括香烟、酒,以及上餐馆、坐计
程车等都属于是奢侈品的消费。若有海外亲友定时寄来外汇接济,生活尚可,只靠
工资维持生活,那便会捉襟见肘了。在古巴我们试探用红比索买东西均遭拒绝,说
我们是外国人,应该去涉外商店买东西。导游说:古巴人平时除了想钱,还是钱,
钱对他们太重要,有了钱才能在黑市上买到凭证供应外奇缺的生活用品和食品。虽
然现在开放可以买手机、彩电、空调、冰箱,但古巴人没有钱,即是买了这些奢侈
品,也付不起额外的电费。一个手机号码要130美金,等于普通人一年收入。古巴
电视机大多是中国熊猫牌,冰箱是海尔。在古巴旅游的数天,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