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证据的分类

证据的分类


-
日本学者新堂幸司提出:“为了对己方负有证明责任的事实进行证明而提出的 证据或所实施的立证活动谓之本证,而对于对方当事人负有证明责任之事实提 出的证据或实施的立证活动就是反证。”
22
本证是对待证事实负有(客观)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及 实施证明活动 反证是对待证事实不负(客观)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否定待证事实的 存在而提出的证据及实施的证明活动
其所能包括的证据数量过窄,只能在直接证据中进行再次分类,对于绝大部分的间接本证 和间接反证未能涉及。 间接反证被看成本证的误解:在当提出一个间接反证时,由于该事实主张者不是对原事实 的直接否认,而是提出一个新的事实,这些事实必须是积极、肯定的,提出反证之人必须 对此承担纯正的确认责任。(罗森贝克)因此,间接反证被看成是一种本证。但在普维庭 看来,反证人面对的不是客观证明责任,而是具体的提供证据责任。因此间接反证无意义。
10
A1:证据本身的表现形式是否为复制品不是划分标准,因此该证 据为原始证据。 A2:区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还要看具体证据内容所要证明的案 件事实是什么。 A3:传真信件、电子邮件、电子文书作为证据,一般被当作原始 证据使用。其理论(拟制原件说)在于:原始电子证据指该电子证 据数据本身,或者制作者或发行者意图使其具有同等效力的复本 (包括原始复本和输出件);传来电子证据是指通过电子的再录制 方法,或者通过其他能正确复制原件的相应技术而产生的复本。
20
四、本证和反证:
一、划分标准
提出说:提出证据者的身份,原告提出为本证,被告提出的为反证。 有利说:有利于原告的为本证,有利于被告的为反证。 责任说(我国通说):“本证是指对待证事实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提 出的、用于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反证则是指对待证事实不负证明责任的一 方当事人,为证明该事实不存在或不真实而提供的证据。” 相对说:本证和反证相对而立,对原告来说,能够证明原告主张成立的为本 证,而证明原告主张不成立的为反证。对于被告而言,那些能够证明被告方 主张之事实存在的证据是本证,那些能够证明被告方主张之事实不存在的事 实是反证。
第四章
证据的分类
边沁首先对证据进行分类:实物证据和人的证据,自愿证据和强制 证据;言词证据、宣誓证据和书证;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原始证 据和传闻证据等。 彼德· 莫菲:直接证据和环境证据;直觉证据与传闻证据;第一位证 据与第二位证据;初定证据与最终证据。
2
第一节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根据证据存在和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把证据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19
间接证据
真实。必须审查每个间接证据是否真实可靠。 • 关联。必须审查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有无客观的内在联系,防止把那些与案 件毫无关系的材料,当作间接证据加以收集和运用。 • 协调。必须审查各间接证据之间是否互相衔接,互相协调一致,互相印证, 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锁链。 • 排他。所有的间接证据结合起来,对案件只能作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种结 论必须具有肯定性和真实性,并且排除了其他一切可能性。
一.概念:
言词证据:是指以人的陈述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因而又 被称为人证。(Testimony of Witness) 实物证据:是指以实物形态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又称作 广义上的物证。 (Real Evidence)
3
二.范围:
言词证据 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 辩解;鉴定意见。
7
第二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以证据的内容与案件事实或信息来源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把证据分为原始证 据和传来证据。
一、概念: 原始证据:又称从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或原生证据,直接产生于 案件事实或直接来源于原始出处的证据。 传来证据:是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而是在原 始证据的基础上经过复制、复印、传抄、转述等中间环节形成的, 从原始证据派生出来的证据,故又称为非第一来源的证据或派生 证据。
9
二、划分标准: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是根据与案件事实或信息来源的关系
而划分,与表现形式无关。
Q1:在一起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案中,犯罪人首先手写反动标语,然 后复印成若干份广为散发,造成了严重后果。 Q2:某证人在法庭上说,张三在2005年3月8日的晚上对她说他买了 一支手枪。 Q3:Ipad商标纠纷案中,苹果使用其深圳唯冠法务部袁辉的来往 email作为表见代理的证据。
5
三.特点:
言词证据:
• 能够主动、全面,并从动态上证明案件事实
• 证据源不易灭失
• 容易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失实的情况
实物证据:
• 客观性、稳定性强,不易失真 • 被动性和依赖性较为明显 • 证明范围比较狭窄,只能从静态上证明案件事实证据的关联性不明显 • 实物证据本身容易灭失
一、概念:
直接证据:是指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所谓案件主要事实,是对确定案件争议或解决纠纷具有关键意义的事实,如 民事案件中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事实,行政诉讼中具体行政 行为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合法的事实;刑事诉讼中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否实施了 被指控的犯罪行为的事实。
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 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8
传来证据与传闻证据的区别:
① 含义不同。传闻证据指在审判或讯问时作证的证人以外的人对 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 ② 范围不同。第一,传闻证据仅限于人的陈述,不包括实物证据, 而传来证据既包括言词证据也包括实物证据;第二,证人当庭 陈述以外的陈述都是传闻证据,具体包括证人转述他人的陈述, 证人以书面陈述代替到庭口头陈述,以及证人在庭外陈述的笔 录。而上述传闻中只有证人转述他人的陈述是传来证据。 ③ 运用规则不同。英美法系的传闻证据规则是一般性排除,而传 来证据只是在证明力上不如原始证据,在使用上并不会排除。
4
实物证据
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 笔录等。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中文字部分属于言词证据,而其中涉 及有关物品或痕迹的照片 录像则应当是实物证据。 视听资料本身的表现形式是实物,但是作为证据来说,可以是实物证据, 也可以是言词证据。 书面文字形式的证据,可以是实物证据,也可以是言词证据。
书面证言以及以录音、录像形式表现的证言是言词还是实物证据? 证据的证明方式不是划分标准,不能因言词证据的记载方式表现为实物而 影响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划分。 鉴定意见为何是言词证据? 鉴定意见是鉴定人以口头或书面陈述的形式对案件中专门性问题发表的意 见或看法,因此属于言词证据。
司法实践中言词证据经常以各种讯问或询问笔录的形式表现出来。
• 尽可能收集原始证据,无法取得原始证据时,应收集最接近案件事 实的传来证据。 • 树立传来证据也是证据的观念 • 充分发挥传来证据的作用 • 遵循特殊规则
- 来源不明的材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 在运用传来证据时,应采取传闻、转抄、复制次数最少的材料; - 只有传来证据时,定案必须持慎重态度,对案件事实不能轻易作出结论。
• • • • 间接证据可用来证明案件的非主要事实及各种情节 间接证据是发现和获取直接证据的媒介 间接证据可以印证直接证据是否真实,增强直接证据的证明效果 在无法收集到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依据大量的间接证据组成的证明体 系,也可以认定案件事实
15
二、划分标准:
划分标准是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 直接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是直接的,即“一步到位的”。 间接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是间接的,即“借助中介式的”。 Note: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划分同证据是否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并不相干, 不能将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同原始证据、传来证据相混淆,不能认为直接证据 就是原始证据,传来证据只能是间接证据。直接证据可以是原始证据,也可以
21
不能根据证据提出者的诉讼地位来划分本证与反证。不能认为原告提出的证据 都是本证,被告提出的证据都是反证。 也不能根据对谁有利来区别本证和反证,因为有时同一个证据可以为双方所用, 兼有本证和反证的属性。 将本证与反证的理解与证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思路并没有错,但作为通说的理 论存在着缺陷。
11
三、范围:
原始证据
- 当事人和证人关于案件事实的身所为、亲自感受、亲见亲闻的陈述 - 物证的原物
- 书证、视听资料的原件
- 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检查笔录、现场笔录原件
常见传来证据
- 当事人、证人从其他人处得知案件事实的陈述
- 物证、视听资料的复制品 - 书证的复印件
12
四、运用规则:
17
四、特点:
直接证据
优点:直接证明性 缺点:收集和审查判断较为困难;客观真实性较难确定,稳定性较差
间接证据
证据关系的间接性 证明过程的依赖性 证明方式的推理性 证据结果的排他性
18
五、运用规则:
直接证据
•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 • 必须在法庭上经过控辩双方的询问、质证,并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 案的根据。 • 孤证不能定案。 • 直接证据必须得到间接证据的印证,才能认定案件事实。
本证与反证是原、被告双方针对同一事实的肯定与否定的意见
与证据抗辩(反驳)的区别:
证据抗辩是一方当事人针对对方所提出的证据,指出该证据不真实、不合法或 与待证事实不具有关联性,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当事人在对证据进 行反驳或抗辩时,既未提出新的事实主张,也未提出性的证据,且双方当事人 都可以对对方当事人的证据进行反驳。 反证是不负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为了推翻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而提 出了相反的证据。
6
五.运用规则:
收集证据:言词证据的基本收集方法是讯问和询问;实物证据的收集主要 通过勘验、搜查、扣押、查封、冻结、调取、当事人提供等方式进行。 保全证据:言词证据可以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加以固定和保全;实 物证据的保全应该以不损毁、不变形、不丢失为原则,尤其是要注意分案 别保管,以防不同案件的证据相互混淆。 审查证据:对言词证据的审查重点是内容的真实性;对实物证据的审查重 点是其关联形式和性质。 运用证据: 综合兼顾,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利用证据 互补,构成案件中完整可靠的证明体系。 实物证据所提供的,好比是一张张孤立的、静止的“照片”,而言词证据提 提供的则是一幕幕连续的、生动的“电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