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比较

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比较

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比较摘要安娜与艾玛同为文学世界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一个出自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一个出自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妮娜》,两本小说的出版年份非常接近,人物命运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都以悲剧收场,但悲剧的形成原因却不尽相同,这除了和文本叙事有着很大的关联以外,也可以归因于民族文化对两位作家写作思维与写作方式的影响。

文章基于此,对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做了一番比较。

文章首先对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做了一番浅析,紧接着从生存的困境、理想的幻灭、女性意识的觉醒三个角度分析了二者悲剧命运的共同点,然后以民族文化为线索,立足于作家层面、文本层面对二者悲剧命运的不同做了相应的梳理,比如作者层面的生活时代环境不同、对主人公态度不同、文学表达诉求不同等。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悲剧命运;比较研究;安娜;艾玛AbstractAnna and Elmar in the same century literature in classic characters from a Gustave Flaubert novel "Madame Bovary", a novel by Lev Tolstoy "Anna Karenina", the two year o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 is very close to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are very similar, have been a tragedy, based on this, and Anna the tragic fate of Elmar has made a comparison. Firstly, Anna and Elmar's tragic fate made an analysis, then from the predicament of existence, disillusionment,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ree aspects of the two tragedy in common, then based on the author, text in the two level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different of the corresponding comb for example, the level of life tim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different demands of the protagonist of literary expression etc..Key words: realistic literature; tragic fate; comparative study; Anna; Elmar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也宣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生产力的转变势必会带来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调整,西欧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促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而现实主义文学则是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期在文学创作领域所形成的创作思潮与创作风格,从19世纪30年代延续至20世纪初。

此一时期,欧洲各国均诞生了不少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法国的福楼拜与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都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二者仅仅相差7岁,(福楼拜1821-1880,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并且共同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世界级经典名著,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被誉为“最完美的小说”,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则被称作“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1]。

无独有偶,两部作品都以女性为主人公,且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了经典的女性形象,艾玛和安娜。

艾玛和安娜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二者的婚姻生活都不幸福,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个性特征,对爱和美有着共同的追求,甚至不惜与旧传统乃至家庭决裂,当然,二者间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爱情观念的格格不入等都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但在小说的最后,艾玛和安娜都选择了自杀以结束生命,悲剧式的结局使二者成为文学形象对比研究中的热点。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做了相应的比较。

1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浅析1.1安娜的悲剧命运安娜是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经典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书中的安娜美丽、善良,却在时代浪潮、家庭束缚的双重制约下,最终落得卧轨自杀。

安娜是沙俄时期新旧交替时代环境中的贵族妇女,思想既有旧时代的因子,又有新时期的风貌,这种新旧交融的思想状况,对安娜婚后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安娜外表迷人,举止优雅,然而,却被封建家族嫁给了一位年长她二十多岁,足以做她父亲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宁。

卡列宁虽然身居高位,在彼得堡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但内心情感淡薄,外表平凡无奇,且虚伪冷酷,安娜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功利性色彩,简单来说,就是地方绅士与官僚势力结合的产物[2]。

交易式的婚姻以及婚后乏味无趣的生活断送了安娜的青春和幸福,安娜又如封闭的火药桶,只要遇到合适的印子,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渥伦斯基成为了安娜悲剧命运的导火线。

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是以为外貌俊朗、举止不凡、前途光明的年轻军官,深受贵族少女的喜欢。

在一次偶然的舞会上,渥伦斯基见到了安娜,并深深地被安娜的外表与气质所吸引,“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

渥伦斯基随安娜来到彼得堡,对安娜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参加一切可能与安娜见面的舞会,安娜尘封已久的心灵被渥伦斯基一步步突破防线,并最终与渥伦斯基相恋,同居。

其间尽管发生过渥伦斯基举枪自戕的事情,二人还是到国外旅游了。

归国后,渥伦斯基对安娜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热恋时期的无所畏惧到患得患失,开始逃避安娜,而安娜的所作所为也受到了周边人物的嘲讽与内心的煎熬。

绝望中含着报复心理的安娜决意自杀,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

有夫之妇与青年军官的爱情就这样以安娜的自杀悲剧而告终。

安娜悲剧命运的形成是时代、遭遇与个人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安娜年轻貌美,内心对爱情与自由充满渴望,却被嫁给了年长她二十余岁的卡列宁,不由自主的婚姻使安娜日后的生活蒙上了浓厚的悲剧氛围,渥伦斯基的出现仅仅是正当时而已。

没有渥伦斯基,也会有其他人敲开安娜的心房。

渥伦斯基是安娜悲剧命运的始作俑者,他明知安娜为有妇之夫,却不顾忌讳地追求安娜,体现了其冲动的性格,这一点从其自杀失败也可以看出。

但渥伦斯基又缺乏与时代环境决裂的勇气,在与安娜同居后,仍然参加各种舞会,患得患失又冷漠自私的渥伦斯基深深地伤害了安娜,使安娜最终陈尸车站[3]。

当然,安娜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担心爱无回报的恐慌心理乃至良知上的愧疚与不安都是其悲剧命运的诱因。

1.2艾玛的悲剧命运艾玛是福楼拜文学经典《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女性形象。

艾玛出身农家,父亲从小就对她寄语了厚望,将之视作踏入上流社会的唯一希望,为此,他在艾玛13岁时,将其送到晋身上流社会的重要渠道——修道院读书,修习贵族女子应有的谈吐和仪表,这对艾玛未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艾玛农家出身的身份是她很真正融入上流社会,父亲的举动徒然艾玛的虚荣心与不切实际的幻想。

事实上,艾玛在修道院学习期间,最感兴趣的是浪漫爱情故事,乃至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后来,机缘巧合下,艾玛嫁给了曾经为父亲医治腿病的查理·包法利,因为,在父亲卢欧看来,包法利工作尚属体面,且“不会太计较陪嫁”。

包法利性格老实、本分,缺少浪漫情调,这使艾玛感到沉闷乃至空虚,这些种种都为艾玛日后走向“堕落”乃至服毒的深渊打下了基调。

一次偶然的舞会,尤其是与风流倜傥的子爵的舞蹈刺激了艾玛的沉闷生活,艾玛开始不安现状,甚至变得“乖戾和任性”,包法利不得已搬到了永镇居住。

在永镇,艾玛结识了爱好旅行和音乐的青年莱昂,莱昂和艾玛有很多相同的喜好,比如戏剧、浪漫主义小说,这使得二人相互吸引,有夫之妇的艾玛爱上了莱昂,挑战了婚姻的底线。

商人勒乐趁机接近艾玛,向其赊账,满足其各种虚荣。

莱昂去巴黎后,艾玛又在罗多尔夫花言巧语的诱骗下,成为了罗多尔夫的情妇,甚至想同罗多尔夫私奔,但却在私奔当天的晚上被罗多尔夫欺骗了,还为此大病了一场。

莱昂回来后,艾玛爱火重燃,与莱昂关系日益密切,甚至了为了满足花销向勒乐大量借债,但最终莱昂和罗多尔夫一样欺骗了爱玛的感情。

艾玛既承受着情感失落的空虚,还面临着勒乐的大笔债务,在多方求援无果下,选择了服毒自杀。

艾玛作为经典女性形象,在书中有着多重的身份,她是卢欧先生的女儿,包法利的夫人,也是莱昂的情人和罗多尔夫的情妇,同时还是白尔特的母亲,然后,艾玛无论作为何种身份,都是失败的。

作为女儿,她是父亲渴望走入上流社会的“工具”,作为夫人,却又与丈夫性格格格不入,同创异梦,作为情妇和情人,却最终被欺骗、被抛弃[4]。

在勒乐向艾玛催收债务时,艾玛曾向不同的人求助,奸诈的勒乐驳回了艾玛宽限几天的要求,莱昂借口借不到钱,罗多尔夫竟公然说自己没有钱。

律师居由曼在艾玛落魄时想得居然是如何占有她的肉体。

现实的种种,最终使艾玛走向服毒的不归路。

艾玛的悲剧命运可以说事自己一手造成的,也可以说是男权社会下无处不在的或显性或隐性的欺压所导致的。

2安娜与艾玛悲剧命运的相似性探析2.1生存的困境生存的困境是导致安娜与艾玛悲剧命运最为主要的因素,也是二者最大的相似之处。

对传统时代的女性而言,婚姻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婚姻的困境势必会带来生存的困境。

无论安娜还是艾玛,她们的婚姻都可以用困境二字来形容,因为,婚姻并非她们自主选择的产物,与她们理想的婚姻形态有着很大的差距。

美丽温柔的安娜在姑姑的操作下,嫁给了年龄大且不解风情的卡列宁,自始至终就没有得到爱情的滋润与呵护,因此,才会在渥伦斯基的攻势下放弃了为人妇的底线,做了渥伦斯基的情人[5]。

同样,艾玛的婚姻也非自己的决定的,作为一个对浪漫主义爱情充满向往之情的少女,却被父亲嫁给了一位老实巴交的乡村医生,这和其所理想中的爱情相差甚远。

婚后枯燥乏味的生活使得艾玛不得不寻求刺激的事情以满足空虚的心理,与子爵的一次舞蹈更是点燃了艾玛的情欲,她开始频繁地寻找婚姻外的情感,从莱昂到罗多尔夫都是其寄托爱情理想的工具。

婚姻困境带来的生存困境让二者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