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最新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联动着许多子系统,涉及到许多相关因素,如社会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长远目标与现实实践等。诸系统和因素之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滚动推进的长期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各个子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与良性互动关系,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共建与共享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2007年3月7日,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关于“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科学论述,切实把握好义务与权利、实践主体与利益主体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1.共建和谐社会是共享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坚实基础和必要前提。所谓共建,就是共 同建设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才能切实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全体人民更好地享有各项建设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创造良性循环的有利条件。因此,从根本上讲,共建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的生动局面。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坚持以民生为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共建还包括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三者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协调互动。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负有主要责任,但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政府的事。社会有社会的义务,企业有企业的责任。就社会而言,要注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动员组织更多的社会成员乐于当义工、当志愿者,为构建和谐社区贡献力量;要有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活跃于城乡社区,承担“助人自助”的社区服务工作,用科学的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境遇的个人和群体,进行心理疏导,恢复、改善和发展其自身的功能,帮助走出困境,预防问题的发生。对企业来 讲,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讲求资本道德,注重社会效益,主动回报社会。总之,共同建设的积极性和水平越是不断提高,和谐社会建设的合力和成果就会不断增加,共同享有的条件也就更加充分,共同享有的程度也会不断提高。2.共享和谐社会是共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和不竭动力。所谓共享,就是共同享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真正实现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美好愿望,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动力。从根本上说,共享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平等、全面地享受到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各项成果。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劳动就业的机会更加平等,就业率进一步提高,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社会秩序更加良好,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真正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总之,共同享有的成果和程度越是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和动力就会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事业取得的 成果就会更加丰硕,共同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也会不断提升。3.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都统一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和谐社会靠谁来建设,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由谁享有。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建设和享有和谐社会的主体都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是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我们既不能让建设者享受不到应该享有的建设成果,也不能让成果的享有者没有承担好建设的责任;既不能让一部分人只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不承担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本,也不能让一部分人承担过多的社会发展成本而享受不到应有的经济发展成果。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必须时时处处做到共建与共享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如果只强调共建,而不突出共享,或者只强调共享,而不突出共建,都会挫伤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谐社会就只能是沙滩楼阁、海市蜃楼。总之,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是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只有把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妥善处理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的关系,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才能切实协调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实现共建与共享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的高度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制度建设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抓住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与制度建设这三大重点,以经济发展推动和谐,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以制度建设引领和 谐,形成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制度建设三者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和谐环境,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把握的又一辩证互动关系。1.抓经济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这里说的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并且可持续的发展,是文明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发展,是好中求快的发展。围绕和谐抓发展,当前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增长。一定要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好项目,该投就投,抓好落地;影响环境、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坚决不能上。要合理控制信贷投放规模,优化信贷结构,管紧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二是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一定要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形成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共同利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三是正确处理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关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一定要抓好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多创造一些核心技术,多创造一些自主知识产权,多创造一些知名品牌,多创造一些引领世界科 技潮流的“中国标准”。2.抓民生改善,营造社会和谐的群众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民生才能促进和谐,确保民安。当前,应突出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核心问题,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入手。要着力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就业难、养老难”、“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等社会问题,做到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安居乐业。二是坚持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作为重点内容,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管理理念的思维方式,对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尊严要尊重和维护,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要理解和宽容,要善于采用现代管理方式和科学的手段,变以“堵”为主的管理为以“疏”为主,依法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成员也应当强化法治意识,合理的诉求也要善于理性有序地表达。三是坚持把政府转型作为中心环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现代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后三大职能与民生问题关系同样十分密切,但前些年有的地方却重视不够而相对弱化。要想更好地发挥这些职能作用,关键是转变领导方式、转变管理职能。3.抓制度建设,夯实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