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分析及对策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Technology第18卷 第1期(SocialSciences)Vol.18 No.1 2009

 3 收稿日期:2009-05-19

 作者简介:李晶(1971—),女,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咨询。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分析及对策李 晶(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摘要:

大学新生适应状态与水平关系到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的教育效果,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

展。高校中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性特征,本文综合分析了其表现形式和重要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适应教育,提高新生适应能力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育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关键词: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提高个人整体素质,做好职业准备的关键时期。大一则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奠定学业基础的关键阶段。面对求学、择业、恋爱、经济等多重选择和多重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现出来,而其中以大一阶段适应不良为表现形式或为诱因的比例较高。如何在入学之初,积极引导大一新生认识了解大学以及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奠定成长基础,是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从多个

方面表现出来从2005年开始,内蒙古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运用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每年为全体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这项工作帮助我们有效、及时地了解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筛查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我们近四年来对20688名大学新生的CCSMHS调查结果中看出,大学新生适应不良表现各异(见表1)。

表1 大学新生CCSMHS测试症状表现情况(总20688人)维度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偏执强迫退缩攻击性心理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人数445411588399418571521454661339555551

百分比2.151.992.841.932.022.762.522.193.21.642.682.66

上表显示,在问卷测评的12个维度中,大学新生中症状较明显的个体占总参评人数的百分比在1.64%-3.2%之间。其中,在某个维度上症状较明显的学生一般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上都有一定程

7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度的表现(各维度的统计结果之间无可累加性)。12个维度中,有9个方面症状表现比例超过2%,约410人,平均每一级新生中有百余人。值得关注的是,3.2%的学生在性心理方面存在一些困扰,影响了生活和学习。反映出我国对于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依然不足。对于生理上已经成熟的18-20岁之间的大学生,因性知识的匮乏与生理心理需求的增长形成很大反差,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判断测评个体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因此,我们对于在问卷调查中各维度上症状较明显的个体,

要进行一对一约谈。在约谈中发现,在确实存在相应症状反应的新生中,其问题根源85%与环境变化有关,即绝大部分属于适应问题。随着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普及,学生日常咨询量不断增加。2007年,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全年接待咨询85人次,2008年则达到305人次。从日常咨询情况来看,来访者中70%是新生,而咨询内容75%与环境变化有关。说明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影响较大。2008年初,我校面向学生和学院两个层面开展新生适应状况专项调查。调查对象以07级新生为主,兼有少数大二、大三学生,覆盖两校区、理工类、人文类的22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2007级新生总体适应情况不佳,其中74.2%的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有些不适应和很不适应(见表2);83.6%的学生对自己一年的表现有些不满意或很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其次为多方面不适应和外部环境的影响。45%的学生对大学不适应的缓解时间需要一个月,26.1%的学生需要两个月,20.8%的学生需要缓解的时间超过三个月(见表3)。同时,我们面向14个学院进行了07级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个学院的07级学生补考率较06级学生同期上升,07级学生补考率最高的达到57.1%;新生补考门次占全院学生补考门次总和的比例最高的达到63%。

表2 大学新生适应情况(样本数833

)

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情况频数百分比很适应20624.4

有些不适应49558.6

很不适应13215.6

表3 大学新生适应调整期(样本数833

)

适应调整期频数百分比一个月37145.0

两个月21526.1

三个月以上17120.8

到目前还不能适应657.9

从新生心理健康普查、跟踪约谈到适应状况专项调查,反映出来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存在的普遍性,

影响的长远性。这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应当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二、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归因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初都会经历一个适应期,

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适应的表现。大学新生的适应水平会受到教育环境、学习要求、生活条件、人际环境等外因素的影响,与个体的适应能力也有着密切关系,而个体适应能力则取决于其成长经历、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因素。根据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后跟踪约谈的案例总结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普遍性的,或者说大部分学生的不适应主要是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而少数适应期过长、或自我体验极不适应的学生,则更主要是其个人生理与心理因素在环境变化的条件下得到突出反映的结果。1.关于外在影响因素的分析(1)大学与高中在教育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

异,客观上需要学生主动适应调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大学是一个学生最接近社会的阶段,大学相对于中学给予了学生更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准社会人”———大学生由习惯于被管理、被安排,转变独立自主地安排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和锻炼学生具备社会人应有的素质,但对于自控、自律、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也是产生“不适应”的诱因之一。例如,许多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修、辅修自己喜爱的课程;大学的班级概念弱化,大部分班级没有固定教室,班级环境的约束作用下降;大学班主任、辅导员是一种引导者、辅导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不再跟在学生身边进行事事、时时的监督;大学的教学8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方式、作业频度与要求、学业考核方法与中学不同,大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丰富,教学进度快,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在课前课后做大量的预习和复习巩固;大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不安排阶段考试,作业量较中学也明显减少,考验的也是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2)学生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容易引起学生的不适应感。一是原有的重要人际关系缺失所带来的孤独感。很多新生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只身来到一个全新环境,那些生活自理能力低、依赖性强、性格内向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二是宿舍成员关系对新生影响颇大。大学宿舍一般四到六人,是由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成长背景的人组成的新集体,由于在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产生一些矛盾、摩擦,不和谐的宿舍氛围会加重新生的不适应感,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三是地域环境变化对学生心理和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近年来,我校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在新生心理普查筛查出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是来自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的学生。通过约谈发现,这部分学生对整个城市、校园环境等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不满情绪,特别是那些因为按家人意愿选择学校、专业和调剂过来的无奈考生,反应更为强烈。(3)家庭期望与要求有所变化,使得约束学生的外部因素又减少了一个层面。很多家长认为考上大学,学生和家长就已经共同完成了一项艰巨任务,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同时,孩子远离家庭,家长容易产生鞭长莫及的感觉,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2.关于个人内在影响因素的分析(1)学习目标的缺失,动力不足。当代大学生已经多数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中学阶段他们目标明确,唯一的任务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这一目标一旦实现,学生就如同紧压的弹簧释放了能量,加之从6月初高考结束到9月初大学入学三个月的彻底放松,进入大学管理相对宽松的环境后,学生普遍难以恢复到原有的学习状态。大学生发散性的发展方向,就业、考研或创业的不确定性,以及相应对人才的能力、素质标准的多元性,也让学生感觉目标不再清晰,无所适从,从内在动力上,进入大学新生所特有的“目标间歇期”。(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产生心理落差。我们在日常咨询及对新生的约谈中发现,有较多同学认为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差距太大,这种差距一方面由于学生心中对大学过于期盼,过于理想化,同时对于大学并不了解,另一方面源自于学校校园环境、硬件设施条件、教师教学水平、校园学习氛围等方面确实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情况。(3)学生在新的人际环境中重新进行自我定位

所带来的困扰。有些学生在中学是老师、同学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是班级甚至学校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那些属于自己的荣耀和地位成为过去,甚至黯然失色,面对更多优秀的同辈,一切重新开始,部分新生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心态,重新认识自我,合理定位,就容易导致自我认同感降低,产生自我怀疑、缺乏自信心、犹豫不决、自卑等种种不良心态。(4)青年期迅速而特殊的生理变化常常诱发心

理困扰[1]。在参加心理健康普查的20688名学生中,有3.2%的学生在性心理维度上症状较明显。但在约谈中发现,这部分学生几乎都表示自己没有性心理困扰。这其中有一部分确属正常的普查误差,同时也有部分学生的确是生理卫生知识不足,特别是性生理、性健康知识匮乏,想了解但又难以启齿。无庸置疑,我国青少年性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往往来自网络或书刊。性成熟与性知识的匮乏,性需求的增长与性道德教育的缺失,这样的矛盾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性心理障碍。近年来,大学生因缺乏性健康知识,缺乏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校外同居、婚前性行为导致怀孕、流产、引产的咨询案例增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