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安徽大学校史及其文化传承

浅谈安徽大学校史及其文化传承

安徽大学于1928年在当时省会安庆市创建,次年更校名为“安徽省立大学”,1936年更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改省立为国立、名“国立安徽大学”。

1949年,学校迁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始名“安徽大学”。

1956年,学校迁合肥市重建,更名“合肥大学”。

1958年9月,毛泽东同志来皖视察,15日到达合肥。

兼任校长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向毛泽东同志请示了两件事:一是安徽省省会是否迁往芜湖;二是为开学在即的学校题写校名。

毛泽东同志忙完了一天的视察,兴致很浓,于16日深夜欣然命笔,一连写了4幅“安徽大学”校名,并给校长曾希圣同志写了一封信:曾希圣同志: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

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

但不要骄傲,以为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毛泽东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至此,安徽大学恢复原来的校名。

毛泽东同志题写校名的九月十六日被确定为安徽大学的校庆日。

安徽大学是全国为数很少的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的高校之一。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得到毛泽东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的喜讯后,时任学校副校长的张行言同志当即按照指示,从4幅校名中挑选了4个最好的单字,在合肥唯一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字画装裱店里精工裱褙,于是形成了沿用至今的毛泽东书法体“安徽大学”校名。

安徽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不断赋予校名新的内涵。

1928年安徽大学的创建,标志着安徽高等教育的开端。

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安徽大学题写校名,更体现了老一辈革命领袖对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殷切期望。

199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安徽大学参与到国家“211工程”建设的行列中,安徽大学不负众望,经过多年的飞速发展,成为了安徽高等院校的“排头兵”和安徽高等教育战线的旗帜。

2005年底,安徽省省长王金山专程视察安徽大学时强调指出,安徽大学是安徽的大学,办好安徽大学是安徽的大事,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责任。

安徽大学校徽安徽大学校徽原制定于80年代后期。

校徽总体上为圆形,中心图案系学校教学主楼的变形、“1928”系学校创建年份,象征学校的历史;“安徽大学”中英文文字分别呈弧状围绕中心图案上下。

2003年9月,安徽大学启用了由艺术系教师设计的新的校徽图案。

本着连续、稳重、现代和简洁的原则,新校徽保持了原校徽的圆形构图(取“通达”、“圆通”之意),保留了原校徽使用的毛泽东手书校名,校名的英文译名及建校时间,还保留了学校重建后教学主楼这一标志性建筑作为构图主体,并作适当变形,使其既保持原有的纵深、重叠、延展等基本特点,又与新建磬苑校区的主体建筑群由东向西眺望之景观相似,以示新老校区文化一脉相承,楼的外形像书、像皇冠,楼前加上一组半圆形树冠,更显高大、深远而生机盎然。

安徽大学校训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此8字中,有6字出自《礼记·中庸》。

“至诚”是传统儒家的最高道德境界;“博学”“笃行”则被注为“诚之目”,是达到“至诚”境界的行为指南。

“至坚”2字提炼自学校乃至时代对人的品格要求,同是达到“至诚”境界不可或缺的意志力因素。

就今天来说,“至诚至坚”是指以诚实、诚信和坚毅、坚定为目标的人生修养过程,可视为对人“德”的要求;“博学笃行”是指以渊博、深厚和笃实、诚笃为指标的学行态度,可视为对人“才”的要求。

“至诚至坚,博学笃行”8字联系起来解读,虽不外乎“德才兼备”的意思,但通过对“诚”“坚”“博”“笃”的强调,突出了对学习目的实践和对人成才的道德要求。

安徽大学校训制定于1996年底。

1998年,学校在筹办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邀请中国当代佛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了校训。

安徽大学校歌安徽大学校歌1933创作,由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先生作词,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萧友梅先生作曲。

该曲为G大调的四部合唱曲,原为3\2拍子,曲风质朴而庄重,与歌词的配合相得益彰。

此曲已被收录在上海音乐学院陈聆群教授和洛琴教授共同编纂的《萧友梅全集》音乐作品卷(第二卷)中。

该作品集已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安徽大学校歌在制作过程中制作了两个合唱版本,短版依照萧友梅先生原曲制作,长版在萧友梅先生原作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中段,由安大艺术学院进行了再创作,增加了三个声部。

安徽大学校歌时间长度1分18秒,结构为a\a两段体。

主要用于学校正式会议、庆典、重大活动的升旗、礼仪演奏,也可以用作合唱短版的伴奏音乐。

时间长度3分48秒,长版在萧友梅先生原作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中段,结构为A\B\A1复三部结构。

B段由艺术学院进行了再创作,增加的中段是在萧友梅先生的原作基础上,根据作曲家和声布局进行的提炼与编配,风格上与原曲统一。

B段共三个声部,分别为一个领唱声部和两个伴唱声部,三声部皆由原曲发展而来,并配有朗诵,进行歌曲作者与历史的介绍,便于理解歌词深刻的内涵。

领唱声部是在原曲旋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演绎,形成全曲的高潮。

A1 段即该曲的再现段,在原曲四部合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B段中的两个伴唱声部,变为六个声部,增加了音响的厚度,烘托出稳健而磅礴的气氛,预示着安徽大学的发展与繁荣,意在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该曲虽然较原曲篇幅较长,而且领唱的难度较大,但较适合专业的合唱表演演出。

安徽大学校歌歌词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夏商肇启,雍容汉唐。

文化丕成,民族是昌。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缅怀先哲,管仲蒙庄。

高文显学,宋清孔彰。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安徽大学校歌歌词释义2006年11月由历史系教授陆发春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发现的《安大校歌》,系1933年省立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审定通过,词作者乃时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的程演生,曲作者为程演生任教北京大学时的同事、时任上海国立音乐学院院长的萧友梅。

歌词计两段八句六十四字,每段四句,每句又分上下句,四字一顿,全文为: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夏商肇启,雍容汉唐。

文化丕成,民族是昌。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缅怀先哲,管仲蒙庄。

高文显学,宋清孔彰。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歌词第二段中,新出者两句,首句与末句系第一段重出。

故全文无重复者实为六句。

试释其义如下。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两段首句以古山名水代指安徽,揭示安徽大学之地理位置及其悠久厚重的文化背景。

潜岳即位居我省西南部大别山麓的天柱山。

天柱山又称潜山。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潜山为皖国,故潜山又称皖山、皖公山,发源于此的水称皖水,筑于此的城称皖城。

我省潜山县之得名与我省之简称皖,皆源于此。

《史记》《汉书》记载说,汉武帝南巡,曾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登临天柱,封天柱为南岳,别称潜山的天柱山此后便有了潜岳的雅号。

汉武帝以后,历代皇帝对潜岳均有加封,直至隋文帝一统中国、开拓南方疆土,方将南岳移封于湖南衡山。

清嘉庆监生、桐城人程瀛《登天柱山》诗,有“潜岳高盘接大荒,皖公烟树郁苍苍”之句。

苍苍,深青色;又,茂盛貌。

江淮,即中国名水长江与淮河,一南一北流经安徽省境,将安徽省天然分为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个部分。

汤汤(音Shang Shang),大水急流貌。

《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

”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两段末句以学人云集安徽大学,揭示大学承传文化之大任与教化人才之盛况。

莘莘(Shen Shen),亦作诜诜、侁侁、甡甡、駪駪,众多貌。

《国语·晋语四》:“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多士,众多之士。

《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

既可以指普通的读书人,如“士民,学习道艺者”(《榖梁传·成公元年》何休注),也可以指当官的读书人,如“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上》),“士者,在官之总号”(《书·多士》孔颖达疏);既可以作事解,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也可以解作能任事之大丈夫,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此处的莘莘多士,犹今之谓“莘莘学子”。

跻(音Ji),登、升;兹(音zi),此;庠(音Xiang),学校古称;上庠,大学。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

”郑玄注: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夏商肇启,雍容汉唐。

一段次句简述中国兴学致教之历史渊源与大势。

而这种渊源与大势,是同中华民族历史的整体进程相一致的。

夏商,即中国历史上的夏朝和商朝;肇(音Zhao),创建,初始;启,开启,开始。

夏商肇启,意谓中国之有学校始自夏商。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汉书·儒林传序》亦云:“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殷即商也。

商代第十代君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世称殷墟),故商代又称殷。

雍容,原用以形容人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的体态气度,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汉书·薛宣传》:“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

此处借以形容教育体制之发达。

汉唐,即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和唐朝。

汉朝自武帝开始,通过察举征辟贤能,又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设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书·文翁传》),大开庠序之学,到西汉末便出现了“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班固《东都赋》)的盛况。

魏晋时期,以九品中正制取代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接着是始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直至1905年被晚清政府废除,这种科举制度下的士林盛况更是达到空前境界。

文化丕成,民族是昌。

一段季句阐明大学之功效与使命。

丕(音Pi),是,语气助词,无实义。

是句言明大学之功效与使命乃在于成就文化、昌盛民族。

缅怀先哲,管仲蒙庄。

二段次句例举安徽古代名贤。

先哲,指古代有才德之人。

《周书·儒林传序》:“自书契之兴,先哲可得纪者,莫不备乎经传。

”管仲(?—公元前645年),安徽颍上人,春秋初期政治家。

《史记·管晏列传》说,管仲初事齐公子纠,后经鲍叔牙引荐相齐桓公,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最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对其辅佐桓公称霸而没有走向王道颇多微词,却也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现存《管子》一书,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著名论断。

蒙庄,即庄周(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安徽蒙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说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周曾做过蒙地漆园吏,此处故称蒙庄,以压韵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