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胃癌腹膜转移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总论
胃癌腹膜转移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总论
特异性
69.0-89.4 85.8-98.4 79.9-95.0 82.3
阳性预测值
13.8-37.9 40.0-75.6 16.3-49.3 34.8
阴性预测值
81.2-93.1 82.9-94.4 82.3-92.9 82.2
准确性
65.0-80.4 74.9-91.5 70.7-88.4 72.1
及肠梗阻等
苗智峰, 徐惠绵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 35(10): 1068-1071 Kim SJ. et al. Radiology. 2009; 253(2):407-15
诊断-血清标志物
标志物的敏感性与阳性预测值较差,仅作为辅助诊断
敏感性
CEA CA125 CA19-9 CA724 17.2-40.6 13.8-46.1 17.2-37.5 34.8-44.9
关于共识
• 注①: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组建共识制定专家组。首先由工作小组检索 Medline、Embase、Cochrane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制订共识意见的草案,随后由 专家组采用国际通用的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进行讨论和修订,直至达成共识。
• 注②:证据等级:
• • • • I级:进一步研究几乎不可能改变对临床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为高级别证据; II级: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对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有重要影响,且有可能改变评估结果,为中级别证据; III级: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对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有重要影响,且极有可能改变评估结果,为低级别证据; IV级: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不确定,为极低级别证据。
诊断-腹腔镜检查
适应症
• 局部进展期胃癌(cT2-4,任何
N,M0)治疗前诊断 • 局部晚期胃癌术前治疗(术前放/ 化疗)后的疗效评价
禁忌症
• 既往手术史,可疑严重腹腔粘连等 无法接受腹腔镜手术状况 • 心肺功能不全等不能耐受麻醉、手 术及二氧化碳气腹的情况
Li Z, Ji J. Ann Transl Med. 2015 Jun;3(9):126.
Lai H, Jin Q, Lin Y, et al. Tumour Biol. 2014; 35(10):10547-10554. Emoto S, Ishigami H, Yamashita H, et al. Gastric Cancer. 2012; 15(2):154-161. Nakata B, Hirakawa-YS Chung K, Kato Y, et al. Cancer. 1998; 83(12):2488-2492. Hwang GI, Yoo CH, Sohn BH, et al.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04; 36(3): 178-181. 张永乐, 薛英威等.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0; 44(2):181-188.
分期-腹膜转移
结合我国目前临床现状,推荐采用日本胃癌学会制定的《胃 癌分期规约 2010年3月第14版》中腹膜转移的分期标准,也可参 考2017年第15版的分期标准。 • PX:有无腹膜转移不明者 • P0:无腹膜转移 • P1:有腹膜转移
随着疾病进展,腹膜转移患者比例逐渐升高
T分期
40% 35%
N分期
32.7%
33.6%
30% 25%
35%
30%
30.3% 26.7%
腹膜转移比例
25% 20% 15% 10% 5% 0.3% 0% T1 T2 T3 T4 7.7%
腹膜转移比例
20%
15.3%
15% 10% 5% 1.7% 0% N0 N1 N2 N3
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自2002年至2009年日本208家医院13,626例原发胃癌患者的数据,数据覆盖手术方式、 病理学诊断及生存结果等53个项目,患者的5年随访率高达83.3%。该研究显示:随着疾病临床进展(临床 T分期及N分期),腹膜转移患者比例会进一步升高。
Nashimoto A, et al. Gastric Cancer. 2013; 16(1): 1-27.
•
标本的制作 :腹水或腹腔冲洗液 2000 转离心 10min ;离心后小心吸出上清液,取细胞沉淀
直接涂片2张,95%酒精固定至少5分钟,采用
HE或巴氏染色法染色。 • 结果的记录:腹腔细胞学检测结果阴性者记录
为CY0,阳性记录为CY1
Li Z, Ji J. Ann Transl Med. 2015 Jun;3(9):126.
多数胃癌患者因腹膜转移而导致死亡
可切除胃癌 术后死因 不可切除胃癌 死因
1% 9% 12% 腹膜转移 7% 7% 腹膜转移 4% 4%
15%
4% 8% 6% 10%
10%
11%
36%
56%
局部复发
腹膜转移
肝脏转移
远端转移
不确定部位复发
其他癌症
其他疾病
不确定致死
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自2002年至2009年日本208家医院13,626例原发胃癌患者的数据,数据覆盖手术方式、 病理学诊及生存结果等53个项目,患者的5年随访率高达83.3%。该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可切除还是不可 切除患者,腹膜转移均是患者死亡原因的首位。腹膜转移最终导致顽固性癌性腹水、肠道梗阻、恶液质, 成 为胃癌死亡的主要原因。
胃癌患者腹膜转移的主要诊断手段
影像学诊断
• 影像学诊断胃癌腹膜转移难度较大,通过典型征象确诊者多已属晚期
• 推荐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作为胃癌腹膜转移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腹腔镜探查
•为有创性检查,可对腹腔内的转移情况进行评估了解转移分布及大小,并 获得明确的细胞与组织学证据 •主要适用于进展期胃癌(cT2-4及任何N和M)的治疗前诊断、术前治疗 后的疗效评价
诊断-腹腔游离细胞学检查
•
• •
腹水的收集:
足够量(≥200ml)腹水直接取腹水进行细胞学检查 无腹水 / 腹水少于200ml :用>250ml 温生理盐水依 次冲洗双侧膈顶、肝下区、大网膜、双侧结肠旁沟和 道格拉斯窝,避免直接冲洗原发病灶;于双侧膈下区、 肝下区和道格拉斯窝收集>100 ml 灌洗液
14
诊断-影像学
CT是腹膜转移诊断最重要的影像学手段
影像学方式
US
EUS CT
敏感度(95%CI)
0.09(0.03-0.21)
0.34(0.10-0.69) 0.33(0.16-0.56)
特异度(95%CI)
0.99(0.96-1.00)
0.96(0.87-0.99) 0.99(0.98-1.00)
8
内容提要
1
2 3 4 5
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 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与分期
胃癌腹膜转移的预防 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
胃癌腹膜转移相关并发症的处理
内容提要
1
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
发生机制
血行
肿瘤
种植
腹膜
淋巴
• • 腹膜主要由间皮细胞构成,藉由结缔组织的支持所形成的一层膜状组织。它 的主要结构包括网膜、韧带、系膜及腹膜陷凹 所谓腹膜转移,是指胃癌原发灶癌细胞经血行、淋巴、或腹膜直接种植生长 所致的转移形式。 腹膜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形式
cancer were diagnosed worldwide and
42.5% were in China.
ASR for men,AN 2012,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V期胃癌特点——中国比例高
•
发生机制
尚不完全明确,“种子-土壤”学说认可度较高
缺乏连续的间皮 细胞层,容易造 成癌细胞定植
Al-Shammaa HA, et al. WJG 2008; 14:1159-1166. 徐惠绵 等.中国肿瘤临床. 2012; 39(22):1687-1690.
内容提要
2
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与分期
诊断比值比(95%CI)
10.63(1.54-73.36)
13.07(6.42-26.62) 66.18(27.28-160.53)
PET
• • •
0.28(0.17-0.44)
0.97(0.83-1.00)
12.49(2.22-70.10)
一项meta分析共纳入了33例临床研究,比较几项检查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价值 在诊断腹膜转移的影像学中,EUS的敏感度略高, 但CT的综合性更高(敏感度、特异度以及诊断比值比) 同时,研究指出四种影像学方法均没有获得较高的敏感度,作为确诊腹膜转移的手段仍存在不足
Nashimoto A, et al. Gastric Cancer. 2013; 16(1): 1-27.
6
腹膜转移预后极差
P1:局限性转移(横结肠以上,上腹部);P2:腹膜近端数个结节,分布于横结肠以下;P3:远端腹膜转移
Y. Yonemura et al. EJSO 32 (2006) 602-606
Wang Z, et al. BMC Gastroenterol. 2011; 11:19.
诊断-影像学
CT是腹膜转移诊断最重要的影像学手段
• 典型征象:
– 腹膜不均匀增厚、高强度或伴结节
– 网膜饼或大网膜多发索条、结节
– 肠系膜结节状增厚 – 盆腹腔大量积液
• 间接征象:
– 腹膜转移粘连导致的肾盂输尿管扩张、肝内外胆管扩张
China Mainland (2011)[1] China Taiwan (2008)[2] Stage IV Stage III Korea (2011) [3] Stage II Stage I
15.3%
Japan (2012)[4]
[1] CSCO gastric cancer survey, 2011 [2] Taiwan Cancer Registry Annual Report [3] Jeong Oh, et al. J Gastric Cancer. 2011 Jun;11(2):69-77. [4] Nashimoto A, et al. Gastric Cancer (2013) 16:1-27 [5] Yonemura Y, et al. Eur J Surg Oncol. 2006; 32(6): 60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