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王婷
摘要: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是指教师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教师
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教师职业道德缺失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
康,而且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了解教师
职业道德缺失形成的原因,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养
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教师教育、学校管理、教学评价
和教师个人素质等方面探讨一下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及表现。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师德建设
引言:教师职业道德缺失一般是指教师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教
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有些人认为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是教师的职业
道德偏离了学生学习榜样和模范的标准 。师德是教师人格的直接体
现,是教师素养的灵魂,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育目标得以实
现的重要前提。随着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的发展变化,教师的
职业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为
师不廉、厌岗怠业、对待学生不人道等形形色色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
师德缺失不仅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
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在师德滑坡已成为不争事实的新形势
下,客观冷静地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形成的原因,对于改进和加强
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本人认
为,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包括社会发展、教师教育、学校管理、
教学评价等多种因素。
一、社会发展中的观念冲撞以及教师待遇差是根源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是,
作为社会领域内的缺失行为,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成因又有其独特之
处。
1.市场经济的冲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
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政治生活中
的以权谋私,经济领域中的见利忘义,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利用,种种
不良社会现象对教师职业道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不道德的人产
生于不道德的社会”,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他们在不断滑坡
的社会道德状况之下,大部分也会随波逐流,不断放弃自己的道德坚
守。
2.教师待遇差。教师待遇和社会上许多行业比起来,教师的待
遇还是很低的。比如,一个农民工在外打工一年所挣的钱大约是一个
初中或小学教师的三倍。于是,部分教师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通过
各种方法获取经济利益。例如,有的教师乱定教辅资料及课外作业,
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除此之
外,有的教师进行有偿家教,还有的教师开暑期辅导班。更有甚者,
有些教师直接罢工,最典型的就是今年湖北省洪湖市的教师千人大罢
工。这些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二、教师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1.教师教育基础差,继续教育不能满足需要。教师教育是影响
教师素质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
高。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缓慢,国家在师范院
校的资金、设施及师资队伍投入上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例如,
我本人毕业于巢湖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校期间,除了专业知
识的学习,其它与教师这个职业相关的东西学的少之又少。同时,受
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这就导致师范
院校的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虽然近几年我国在教师教育上的投
入增大,师资队伍和生源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但是,教师教育先天
不足的情况仍极大地影响教师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另外,知
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
识,提高能力。但是,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在经济投入和时间安排上都
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普遍缺少继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职后教
育的不足造成许多教师在文化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
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2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我国正处于多层面、全方位的转
型期,社会的转型也带动了文化教育的转型。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新教
育观念之间的碰撞,教师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的社会环境的冲突,教师
职业竞争加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不断提高等等,都给教师心理带来
严重冲击。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教师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但是针
对教师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心理健
康是提高道德素质的前提,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落后,使许多教师心
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预防和解决,而教师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必然
阻碍教师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三、管理制度、僵化的教学和单一的评价是滋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
温床
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是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获
得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不当的学校管理模式、僵化的教学制度、
单一的评价制度不仅阻碍了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导致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1.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教师作为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
有较高的民主意识,他们想参与学校的管理。但是我国现行的学校管
理模式主要还是集权式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多是以领导和行政人员
为中心,教师基本没有参与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的机会,缺乏有效表
达自己意愿和利益的途径。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会降低教师工作的积极
和创造性,而且它会让教师感觉自己只是被管理的对象,导致他们产
生无力感,从而削弱了他们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意志。
2.僵化的教学制度和重复的工作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家格尔克
(Gehrke,1976)在一个关于教师态度的为期4年的研究中发现,厌
烦是大多数教师在他们从事学校教学工作之后所列举出来的诸多问
题中最重要的问题。格尔克指出。那些已经将课程教过几遍的教师,
那些教材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有新奇感或使他们产生兴趣。许多教师觉
得,在应付高度格式化的、管理家务式的责任中,几乎得不到什么激
励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问题。组织因素中“制度的合理性”、
“自主参与权”、“工作负荷”等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显著,“课时”和“教
龄”对情绪衰竭维度影响显著[5]。以上调查说明,教学工作的格式化和
内容的重复性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同样的环境、科目、
教材、教学时间、教学进度和程序,周而复始的备课、讲课、批改作
业和填报表格,教师像机器一样履行着固定的程序。这种缺乏自主性、
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工作制度无疑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
教师职业倦怠。
3.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近几年,全国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大多数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仍然停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价值取向
上,不少学校把教师的绩效工资、晋级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学生
成绩和升学率仍然做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例如,去年我县有
学校为了学校的整体成绩,阻止成绩差的学生参加中考。在日常管理
中,有些学校只关注成绩和升学率,不注重教师日常行为的监督,对
教师为提高成绩而对学生采用不人道的教育手段视而不见,甚至帮助
掩盖,由此造成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
在教学中则形成“应试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学生取得
更好的成绩;在与同事关系中,由于过分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而
表现出相互猜忌、诋毁,甚至互相拆台。可见,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
无疑是滋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行为的温床。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教师教育、学校管理、
教学评价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其它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要
推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就必须全方位部署,多方面配
合。
参考文献:
[1]陈英敏.教师职业枯竭及压力缓释.当代教育科学⋯ ,2005,(13):
48~51.
[2]肖艳梅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6:3-10.
[3]张连云.从学校管理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教学与管
理,2007,(2):18-19.
[4][美]D.G.阿姆斯特朗等著.高佩等译冲学教师实用教学技能[M].jb
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317.
[5]邢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 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
与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60—16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