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就业岗位统计法

就业岗位统计法

美国新增就业岗位的统计方法及其启示2006-11-09提要:美国的新增非农就业岗位数量是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失业率、平均小时工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雇佣成本指数ECI、劳动生产率、进口指数IPI一起定期公布的8大劳工经济指标之一。

除了劳动生产率指标按季度定期公布之外,其他指标均按月定期公布。

由于新增非农就业岗位数量也是美国基本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因而深受美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统计范围1940年以来,美国劳工统计局于每月的首个周五“打包”发布就业状况长篇报告。

统计指标包括失业率和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和劳动力、未就业人数、行业非农就业人数和新增非农就业岗位数、周工时、小时和周工资等。

就业状况报告的数据来源为每月进行的当前就业统计调查和当前人口调查。

前者由劳工统计局与各州就业保障机构合作进行调查,反映新增就业人数、行业就业人数、工时及薪酬变化等。

后者由人口普查局每月先作调查,然后由劳工统计局再统计出就业总人数、失业人数、失业率等指标数据。

可见,美国的就业状况报告反映了劳动力的各种状态。

二、新增就业岗位的调查统计特点1、按照行业和人口特征分类,注重数据的互补性新增就业岗位人数作为就业状况调查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较突出。

当前就业统计调查CES不仅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总人数,而且区分了850余种行业(职位)的就业岗位数的变化。

此外,当前人口调查CPS则在家庭调查的基础上,得出按性别、各年龄段、种族、文化程度、就业方式等人口特征相互交叉分类的就业人数消长情况,从中也可对照出新增就业岗位数量的规模。

这两种调查统计可互为参照,相得益彰,统计中横向与纵向的因素分类都得到了完善。

2、注重样本分布和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当前就业统计调查CES实现了从以前的定额制样本设计到概率本位设计的转变。

样本的采集每月由劳工统计局数据采集中心与州就业保障机构合作完成,包括16万家商业和政府机构(1000名雇员数以上的机构自动成为调查的样本),约40万家独立的工作场所,覆盖了约33%的雇员。

调查根据各州失业保险记录的季度数据取样,每年更新两次,保证样本库中加入新生的企业,消除已破产关闭的企业。

同时也简化了单位的分类,仅按照所有制性质,如私有和公有制进行区分,而公共部门则按照联邦、州和地方三级分类。

如医疗系统的就业人数按照私营、国立、州立和地方进行汇总测算。

当前家庭调查调查CPS样本为6万个家庭,分布于792个地理区域。

先将792个调查区域划分为以每300个家庭为单位的小样本;再运用地址录、地图等将小样本细分,每4个街区(block)为1个调查小组。

然后再运用统计的方法从中抽取这60000个家庭进行抽样调查。

政府每月更换1/4的样本(家庭),以保证每个家庭一年内连续接受访问的次数不超过4次。

调查数据的采集手段有按键式数据采集系统、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CAT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信函或传真、磁带或CD等形式。

据统计,按键式数据采集方式为30%,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CATI)为22%,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为19%。

90年代以来,使用IT技术手段采集数据的比重得到了较快增长。

3、注重统计方法的标准化当前就业统计CES是技术性很强的标准化统计。

为了测算出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和各行业的就业数量,当前就业统计按照严格的5个统计步骤进行测算。

在计算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合规范的问卷,要求各州重新返工调查。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劳工统计局不强制各州就业保障机构进行调查数据的统计,各州只负责将调查数据传送到劳工统计局,由劳工统计局独立进行各项统计测算,这样就有力地避免了统计误差。

劳工统计局还建立了一套季度调整制度。

劳工统计局根据X-12 ARIMA数据模型,进行就业人数及其他就业数据的季度调整推算,调整推算误差。

目前X-12 ARIMA是北美地区的通用统计工具,并长期影响了OECD国家的就业统计方法,甚至也为许多商业机构所采用。

4、注重对社会经济决策的信息支撑作用首先,对就业及宏观经济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非农就业人数增加或失业率下降,表示经济景气,对美元利好,利率可能上调,反之对美元利空。

平均周工时和失业人数等是领先指标的主要组成部分,领先指标如连续3个月下降,则预示经济衰退的开始。

因此,美国国会、联邦和州政府也根据这些指标,进行社会经济决策。

如1998年《劳动力投资法案》,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的连续12次加息,都参考了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失业率和平均周工时等劳动经济指标。

其次,对整合劳动力市场信息起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作用。

美国劳工部就业和培训署和各州就业保障机构,利用劳工统计局的就业调查统计数据,进行短期和长期的就业预测,并充实到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为职业培训和网上职介提供信息支撑。

(易善刚编译整理非农业就业人数为就业报告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主要统计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职位变化情形,该数据与失业率一同布,公布时间通常为每月第一周的周五。

非农就业人数,它能反映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低生产,经济步入萧条。

当社会经济较快时,消费自然随之而增加,消费性以及服务性行业的职位也就增多。

当非农业就业数字大幅增加时,表明了一个健康的经济状况,理论上对汇率应当有利,并可能预示着更高的利率,而潜在的高利率促使外汇市场更多地推动该国货币价值,反之亦然。

因此,该数据是观察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和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增加就业岗位数怎么计算啊据国际失业与就业委员会与中国国际人才发展交流协会专家分析,加入WTO将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提高2.94个百分点,创造近1200万个就业机会。

参考资料:经济增长能否缓解就业压力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增长快、效益好、低通胀的特点。

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6500亿元,将比上年增长7.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财政收入同比增收超过2000亿元,增长16%左右。

不过,宏观经济形势的向好,并不能掩盖目前国内严重的就业压力问题。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的全国62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第3季度职业供求分析信息显示,国内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劳动力需求总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为0.75,即每75个工作岗位平均有100位求职者竞争。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官员透露,“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最大的挑战。

“十五”期间,我国城镇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预计新增5200万以上,平均每年新增加500万至600万人。

而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到了1.5亿人以上。

城镇新增劳动力、经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失业人员、进入市场的下岗职工、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交汇在一起,使城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在中国加入WTO后,许多人希望国内劳动力市场情况能有改观。

据国际失业与就业委员会与中国国际人才发展交流协会专家分析,加入WTO将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提高2.94个百分点,创造近1200万个就业机会,但也有不少部门的就业岗位将不同程度地减少。

其中,中国汽车工业在今后7年内将减少就业岗位49.8万人,位居各行业之首。

其他就业岗位将要减少的部门还有:机械、电子通讯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工业等。

在7年内就业岗位可望增长的部门有;纺织业、商业、建筑业、基础设施等。

另外,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投资、消费、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分别为77%、34%和-11%。

这说明,今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尤其靠政府投资的拉动。

由于就业市场的疲软,政府希望依靠扩大内需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情况一直没有出现。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递减出现,微观领域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社科院的一位学者认为,国内经济已呈现买方市场,大多数产业领域供大于求,在这种形势下,创造就业机会比完成宏观经济增长目标更具挑战性。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就业弹性关系的分析与思考1984年建市以来,我市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1984—2000年平均GDP增长率达到8.6%,2000—2003年平均GDP 增长率也达到了7.3%,大量有劳动能力的人得到了就业安置,全市从业人员从建市初期的38.5万人增长到2003年底的65.9万人。

但是由于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经济基础不是很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市就业压力依然严峻。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有效解决就业难题,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现通过对我市就业弹性系数进行简要分析,旨在探寻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的关系。

1、建市以来我市就业人员增加27.4万人,但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盘锦市 2003年末总人口123.9万人,现有劳动力资源(即16岁以上到退休年龄范围内的人口)80万人,比1984年的92.1万人,增加31.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67万人,16岁以上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8%。

这说明我市的劳动力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全市上下努力调整就业结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2003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4.94万人,比1984年增加26.45万人,增长68.7 %,年均递增3.61%。

2003年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即就业人数与劳动力资源的比率)81%。

2、建市以来我市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9,经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增加0.39个百分点,近四年就业弹性系数为0.34。

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就业弹性系数就是研究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就业弹性系数的经济含义是:经济每增长1%,就业能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在正常情况下,若先预测出某年经济的增长速度,同时也能预测出就业增长速度和增加量。

建市20年来我市就业弹性系数(见表1),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我们可以将这20年分为四个时期:1984—1990年为第一阶段,建市后经济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8.6%,就业人数也增长较快,六年增加1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万人,年均增长5.2%,这一时期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60,即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人员增加0.6个百分点。

1991—1995年为第二阶段,经济高位增长,GDP年均增长11.1%,就业人数也逐年上升,五年增加7.62万人,年均增长3.0%,这一时期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27。

1996—1999年为第三阶段,经济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就业出现负增长。

就业弹性系数为负值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1995年后,许多单位陆续减员,二是这几年国企改革步子大,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