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一)
摘要]黑龙江省近几年对第三产业发展逐渐重视,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不仅可以促进黑龙江
省经济发展,而且可以解决老百姓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振兴黑龙江省经济的必然趋势,因此,
对其进行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加速发展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根据
其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完善地方性法规,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第三产
业内部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区分不同类型城市,改善第三产业区域不均状况;
加大对高科技和人才的重视。
关键词]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宏观调控
一、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现状
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服务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所有制结构
发生较大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黑龙江省经济总量逐
年增加。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特点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定,第三产业比重
稳步上升,自身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1978年至今,黑龙江省与全国第三产业总量都在不断增加,并且
全国第三产业总量的增长速度略高于黑龙江省第三产业总量的增长速度,而黑龙江省第三产
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在30%左右,这同我国第三产业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是一致的。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达到了
70%左右,如美国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4.5%。这说明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
展虽然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保持一致,但是其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状态。
从表2来看,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及交通运输仓储
业等传统产业仍居主导地位,但增长放慢;与此相对应的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房地产业、金
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及社会服务业、文化教育等增长较快,这
一发展趋势符合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二、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存在多种问题。比如,竞争力不强:同吉林、辽宁两省相比,
黑龙江省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及综
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RCA指数均低于辽宁省和吉林省;区域分布不均衡,发展过于向城
市集中;市场化程度低,经营方式陈旧:黑龙江省服务业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
运输业和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总量不足、产业层次低、效益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问题,又有
体制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可以将其分为历史及观念因素和体制因素。
1.历史及观念因素
黑龙江省曾是中国计划经济较为完备的地区之一,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对于第三产业在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服务业的许多领域被当作非
生产性活动领域;而一些应作为商业化经营的领域,被当作是公益型、福利型。对教育科研、
文化体育等,政府过于看重其公益性能;对邮电、通讯、金融、广播电视等,政府过于看重
其作为政府调节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功能;对医疗卫生、住宅、城市交通等,政府过于看重其
社会福利的功能。观念上的落后直接导致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缺乏自
我发展机制。
2.体制因素
可以这样说,当前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遗留下来的,并且这些问
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具有一定体制优势的企业、行业和地区产生的问题。
虽然体制转轨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体制的改变使原来适应计划
经济要求建立起来的产业产生对市场经济的严重不适应,出现了许多特有现象,如“东北现
象”、“新东北现象”,特别是黑龙江老工业经济区也有许多自己的特点。所以,阻碍黑龙江
省振兴的因素很多,但核心是体制问题,即“市场”和“计划”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