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工业遗产初探

中国工业遗产初探

中国工业遗产初探 2006年9月1日 出版:《建筑学报》2006(08):12-15 作者:俞孔坚 方琬丽 浏览: 6030 关键字:工业遗产;中国近现代工业潜在遗产;保护与重新利用

通过界定工业遗产内涵的,明确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从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录、保护和重新利用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在此框架下立足国情,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甄别潜在的工业遗产,便于进一步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工作,最后展望了未来工业遗产保护和重新利用的趋势与途径。

一、 工业遗产的界定及保护的意义 1. 工业遗产的内涵与范围 (1)国际组织对工业遗产的界定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1]。

(2)中国工业遗产的范围 工业遗产关注的主要历史时期是自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以来至今,但不排除前工业时期和工业萌芽期的活动。中国开埠之后国外资本工业兴建的近代工厂、洋务派官员以及民间资本家兴办的中国民族工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它们构成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

中国在整个农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发明,曾为起始于英国而蔓延到全世界的工业革命、或早期的工业活动产生起过重要的作用。中国近现代的作坊、资源开采、冶炼方式、包括运河在内的运输设施等都是工业遗产的构成部分。

2. 中国保护工业遗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人们习惯于把久远的物件当作文物和遗产,对它们悉心保护,而把眼前刚被淘汰、被废弃的当作废旧物、垃圾、和障碍物,急于将它们毁弃。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曾经影响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的多。所以,工业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像重视古代文物那样重视工业遗产。

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和正在“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大量工业停产搬迁,房地产开发随之跟进,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正面临不可逆的拆毁,大量珍贵档案在流失,所以,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非常重要。

二、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阶段及潜在的工业遗产 1. 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研究的需要,参考中国工业发展史料,将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粗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表1)。[2,3] 表1 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阶段 历史阶段 时间跨度 特征

近代工业

1840年-1894年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阶段,许多工业门类实现了从无到有零的突破。

1895年-1911年 中国近代工业初步发展阶段,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资本在各地设厂,中国丧失工业制造专有权。

1912年-1936年 私营工业资本迅速发展时期,华侨和军政要员成为重要的工业投资者,近代工业逐渐走向自主发展。

1937年-1948年 抗战时期艰难发展,大量工矿企业内迁,战后工业有短暂复苏。

现代工业 1949年-1965年 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时期,经历了理性发展和工业化大跃进的浪潮。 1966-1976年 曲折前进时期,工业生产停滞甚至倒退。 1978-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大发展时期。产业格局退二进三调整,促使某些工业地区重新定位。

(根据参考文献2,3书中相关章节总结) 2. 选取典型个案的标准

下面分不同历史时期列表,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脉络,便于按图索骥,避免遗漏,发掘和认定工业遗产。首先声明,所选择的代表案例仅仅是有可能成为工业遗产的地点,但具体的认定尚需要经过对原址保护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参考UNESCO评选世界遗产的标准4以及ICOMOS的专项标准[5,6],列举的个案主要依据如下准则: (1)早期建设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标志某工业门类在中国的发端; (2)与重大历史或政治事件相关联; (3)规模和技术上在同行业中曾经占据主导地位,代表当时生产力的先进水平; (4)标志工业生产技术变革或管理形式创新; (5)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产生深远影响; (6)体现某时期工业生产衍生的特定审美取向。 在实际认定遗产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个案遗存的现状。

3.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阶段潜在的工业遗产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阶段(1840-1894) 中国近代工业的众多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零的突破,兴办近代工业的主力是来自英国、美国、德国和俄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殖民势力及其买办,清政府具有维新思想的洋务派官员以及满怀实业兴国思想的民族资本家。与之对应,这一时期形成的潜在的工业遗产十分丰富,表2中选列了一些场所,求其典型性并不一定全面。

表2 近代工业产生阶段潜在工业遗产点清单 1840年(鸦片战争)-1894年(中日马关条约之前) 兴办主体 行业划分 代表案例

外国资本独立经营 船舶修造业 广州黄埔船坞 耶松船厂 出口加工工业(丝、茶、棉等)

汉口顺丰砖茶厂

上海缫丝厂

轻工业(食品、化工、印刷等)

香港太古糖房 上海正裕面粉厂 上海遂昌自来火局 上海老德记药房 上海墨海书馆 上海别发洋行、点石斋印局

市政与公用事业 上海“大英自来火房” 上海自来水公司 上海电气公司 铁路 上海淞沪铁路

清政府洋务派经营 军事工业(军器、军火、船舶)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局 福州船政局 金陵制造局、天津、西安、兰州、山东、四川、广州机器局

民用工业(煤矿、金属矿、纺织工业等)

台湾基隆煤矿 开平煤矿 黑龙江漠河金矿 贵州青谿铁厂 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 兰州织呢局 湖北纺纱官局 上海伦章造纸厂 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 天津电报总局 山东平度招远金矿 轻工业(缫丝与纺织、面粉、火柴、造纸、印刷)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重庆森昌泰和森昌正火柴厂 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 广州电灯厂 中外合资经营 市政基础设施 天津自来火公司

买办经营 轻工业 上海同文书局 上海昌源机器五金厂

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重工业(军工) 太平军火药厂、船厂、硝厂 轻工业 百工衙 (根据参考文献2,3,7中提到线索扩充整理,补充性资料来源于网络资源)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1895-1911)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在华设厂不受限制,中国丧失工业制造专有权,外资中日资后来居上,成为在华投资的主力。工业投资的重点领域仍然集中在船舶修造、矿山开采等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轻工业则以纺织、面粉为主。 这一时期的工业企业增多,每个行业内部也初步形成多足鼎立的局面,表3列举一些潜在的工业遗产。

表3 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潜在工业遗产点清单 1895年(马关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 兴办主体 行业划分 代表案例

外商独资经营

重工业(船舶修造、铁路)

太古船坞公司

耶松有限公司 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轻工业 英商上海怡和纱厂 英美烟草公司

清政府官办 重工业(采矿、铁路) 抚顺煤矿 江南船坞 京张铁路 轻工业 景德镇瓷器公司

民族资本经营

重工业(造船、采矿)

求新船厂

大同、阳泉煤矿 轻工业 江苏南通大生纱厂 上海阜丰面粉公司 山东烟台张裕酿酒公司 商务印书馆 天津北洋硝皮厂 荧昌火柴公司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中外合资经营 轻工业 上海丝织公司

(根据参考文献2,3,7中提到线索扩充整理,补充性资料来源于网页介绍等非正式出版物) 第三阶段:私营工业资本迅速发展阶段(1912-1937) 日本侵略势力在华的投资占绝对优势,势力延伸到煤矿、铁路、纺织、面粉等重要行业,大量掠夺资源,排挤民族产业。北洋军阀政府以及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归国华侨成为重要的工业投资者,近代工业逐渐走向自主发展(表4)。

表4 私营资本工业迅速发展阶段潜在工业遗产点清单 1912年(民国元年)-1936年(抗战前夕) 兴办主体 行业划分 代表案例

外商独资经营 重工业 兴中公司(京津两地) 轻工业 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 英商新怡和纱厂 英商密丰绒线厂 英商上海中国肥皂公司 公用事业 美商上海电力公司

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官办

重工业

上海兵工厂 石景山钢铁厂 淮南矿务局 中国建设银公司 轻工业 秦皇岛辉华玻璃厂

民族资本经营 重工业 太湖水泥公司 轻工业 上海中国化学工业社 天津塘沽永立制碱公司 上海申新纱厂 上海永安纺织公司 上海中华第一针织厂 上海天厨味精厂 上海天利淡气厂 丹华火柴厂

中外合营 重工业 阜新煤矿 鞍山铁矿 门头沟煤矿公司 鲁大公司 (根据参考文献2,3,7中提到线索扩充整理,补充性资料来源于相关网络资源) 第四阶段:抗战时期工业艰难发展,战后短暂复苏(1937-1949) 抗战时期,日帝国主义成立工业综合体,疯狂掠夺中国资源,供给在华战争军需。由于华东地区主要城市沦陷,开展了一场由国民政府组织、爱国民族资本家积极响应的工厂内迁的壮举,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工业化进程(表5)。

表5 抗战时期及战后潜在工业遗产点清单 1937年抗战爆发-1949新中国成立前夕 兴办主体 行业划分 代表案例 日本帝国主义经营 工业综合体 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

国民政府官办 重工业(资源、铁路)

重庆中国兴业公司 扬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丰满发电所 四川飞机制造厂和炼钢厂 四川内江酒精厂 云南机器制造厂 汉阳铁厂、华生电气公司等 南京首都电厂及分厂 轻工业 申新纱厂、天利硝酸、商务印书馆等

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经营

重工业

陕西延安延长石油厂

延安边区机器厂 轻工业 绥德大光纺织厂 (根据参考文献2,3中提到线索扩充整理,补充性资料来源于相关网络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