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 1 - 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接近10%的年均速度增长,宏观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理论上看,劳动力、资本、产业结构、制度等都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从定量研究角度出发,考察1999至2014年间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制度

一、引言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是宏观经济研究中最重要、最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之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增长的理论,对于理解和认识现实的经济增长和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不同的,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必须结合具体的对象和具体的时期,从而得到这些具体环境下的结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接近10%的年均速度增长,宏观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将从定量研究角度出发,考察1999至2014年间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存在信息披露、资料获取的困难合自身研究水平的有限,所选取的指标难以全面包含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所有因素,但仍可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理论流派众多,现代主要经济增长模型有哈罗德——多马模型、以美国经济学家索洛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流派模型、以英国经济学家卡多尔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模型以及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等等。

经济增长理论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索洛等人建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由索洛最早提出的增长理论源于对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中缺陷的修正。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缺点之一是假定生产技术是不变的。对于一个给定的储蓄率,能够实现均衡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只有一个惟一的数值。但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的条件除非特殊情形,一般很难实现。为了克服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局限性,索洛、斯旺、米德和萨缪尔森等经济学

- 2 - 家提出了一类新的增长理论。这类模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认为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生产中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来实现。同时,索洛等人还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是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其对生产函数中的技术进步因素的引入和强调。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的长期持续性,索洛首先在生产函数中引入了技术因素变量。他假设技术是一种外生变量,并且保持一种固定的增长速度,即技术进步率,认为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之后,进入了一个20多年的沉寂时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人物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经济增长理论才又重新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两大缺陷正是“新增长理论”的先决条件。首先,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经济增长在各国间长期存在的差异性。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即所谓的“收敛定理”,该定理说明在长期内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趋于一致。其次,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这一长期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归结为外生因素,没能说明技术进步又来自何处,这一点是无法令人满意的。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则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新增长理论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从这点出发,新增长理论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之后,经济增长理论也陆续出现其他的学派,如以科斯、诺斯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此学派不仅把公司和企业当作经济组织,也把政府和管理机构、大学等实体组织视为经济组织。新制度经济学一方面将社会组织泛经济化,另一方面将制度当作一种变量,认为经济组织的成长演变是为了孕育和促进技术进步和其他活动,是为了刺激与经济增长有关的投资。所以新制度经济学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看作是一套复杂组织系统运行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根据前人的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种,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归纳大体有三类。

- 3 - 第一类是从生产要素的投入角度,一般是从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低水平阶段,经济活动转移到资本密集型的农业部门,产出就主要取决于劳动总量的投入。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的要求,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中,都提到了劳动力因素。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总人口达136782 万人,因此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至于资本因素,早在18世纪,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就曾指出,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而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积累的作用更是被提高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是经济增长中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麦迪逊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和政策》一书中也曾下结论:1950至1965年间,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55% 。由此可见,资本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类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的,产业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产业结构的演变引发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向新产业转移,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流动使资源配置优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就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由此,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三次产业将增加。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所引发的资源再配置,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为了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本文将采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变化来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类是从制度的角度,重视制度变迁和政府行为的作用。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良好的制度环境,有效的经济体制和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各种经济要素的生产潜力,促进生产发展经济增长。金玉国就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宏观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产权制度多元化、经济运行市场化、利益分配格局的演变和对外开放。其中,产权制度多元化、市场化、对外开放是三个紧密相联

- 4 - 的宏观制度变迁的内容,它们不但为我国宏观经济总量的增长提供了可靠的制度支撑,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了其它因素难以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其中产权制度的变化是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有制比重持续下降而非国有制比重迅速上升。为了简化模型,本文将只采用非国有化率即非国有工业总产值与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我国的制度变迁状况。

四、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构建

参照前人的研究方法,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一般都采用索洛的增长方程。它的基本原理是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建立经济增长与各因素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本文将在模型中引进资本(K)、劳动力(L)、产业结构(1X)、制度因素(2X)等变量,建立经济增长模型:

Y=2121XXLAK (1)

其中,Y是总产出,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K是资本,由资本形成总额来表示;L是劳动力,由就业人数来表示;1X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表示;2X是制度因素,用非国有化率来表示:非国有化率=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总产值 ;,,1和2分别表示K,L,1X和2X的产出弹性。

对方程(1)两边取对数,可得:

lnY=a+lnK+lnL+1ln1X+2ln2X (2)

为了对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将采集1999年至2014年间的经济指标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为我国经济增长提出微薄的建议。

2.计量分析

表1 1999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情况

年份 实际GDP(亿元) 资本(亿元) 就业人数(万人) 产业结构 非国有化率

- 5 - 1999 10209.09 321.89 63909 0.6013 0.4539

2001 11147.73 340.03 64799 0.597 0.4383

2002 12735.09 487.63 65554 0.585 0.4848

2003 14452.91 740.47 66373 0.564 0.5305

2004 16283.08 1151.61 67199 0.543 0.6266

2005 17993.66 1551.20

67947 0.522 0.6603

2006 19718.73 1928.35 68850 0.505 0.6398

2007 21461.92 2012.76 69600 0.499 0.6838

2008 23136.25 1975.94 69957 0.498 0.7176

2009 24777.97 1929.42 70586 0.501 0.7179

2010 26774.85 2117.94 72085 0.5 0.5267

2011 28782.6 2294.46 73025 0.5 0.5559

2012 31170.88 2409.39 73740 0.5 0.5922

2013 34070.16 2957.20 74432 0.491

0.6246

2014 39861.24 3607.10 75200 0.469 0.6353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用spss软件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可得:

表2 Model Summary

Model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

1 0.999 0.998 0.997 0.02123

Predictors: (Constant), lnX2, ln L, lnX1, lnK

表3 ANOVA

Model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1 Regression 2.388 4 0.597 1324.813 0.000

Residual 0.005 10 0.000

Total 2.392 14

Predictors: (Constant), lnX2, lnL, lnX1, lnK

Dependent Variable: lnY

表4 Coefficients

Model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B Std. Error Beta

1 (Constant) -9.447 4.970 -13.972 0.000

lnK 1.054 0.062 -0.101 -0.879 0.010

lnL -0.217 0.475 0.893 14.975 0.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