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之乐”及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孔颜之乐”是儒家所追求的道德修养境界,体现了他
们对物质、名利的淡泊,是一种安贫乐道的人生精神境界。”孔颜
之乐”作为这种理想精神境界的代名词,其本质要求人们超越物
质、功利的需求,达到一种高尚的人格境界。它对于沉溺于功利境
界的当代人来说是一剂清醒的良药,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幸福
观、义利观,有利于个人身心和谐。【关键词】:孔颜之乐;贫而乐
道;幸福观;义利观【中图分类号】g640一、”孔颜之乐”的内涵”
孔颜之乐”源于孔子及其弟子颜回的故事,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不
得其用,但孔子的内心却总是那样祥和乐观:”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①。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亦有很高的
学问和道德修养,却是终身贫困潦倒:”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② “孔颜之乐”的”乐”是指儒
家学者那种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出世态度与人生境界。具体说来,
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安贫。安贫并不是以苦为乐,
要安于贫穷,安于现状,而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确信,对自己所追
求的理想的矢志不渝,超越了现实的利害冲突,超越了物质感性的
享受,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生活的满足。”孔颜之乐”讲君子固穷,
并不是倡导人们追求贫困落后,耻谈富贵,而是说无论际遇的困达
与穷富,都应该遵循道义的基本原则。 第二,乐道。”孔颜之乐”
更重要的一层涵义是”乐道”,安贫只是其表象,乐道才是它的终
极追求。一个人即使身处艰难困苦,也要不怨天,不尤人。像颜回
一样始终如一地坚守人生理想,保持心态坦然和安宁,绝不因为贫
困而做出违背道义的事情。 二、”孔颜之乐”的精神实质
“孔颜乐处”的原因主要是”仁德”,即是孔子和颜回的道德修
养。孔子和颜回并不足因为贫贱本身有什么可”乐”,这种乐是他
们的精神境界带给他们的精神快乐,而不是物质土的快乐。但是”
孔颜乐处”并不是要我们追求”饭疏、曲肱”的生活,而是说在穷
困的情况下要把持住自己,乐观的面对生活的困扰。 (一)重义轻
利。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表面意思就是说君子通晓大义,小人通晓利害关系。
再深层一点就是说君子不为各种名利所动,只关心道义,而小人只
关心各种利益。即君子把高尚的道义作为自己一切行为的根本准
则。有了这种思想觉悟,在名利面前就会很淡薄,反而会因为不被
名利所累而快乐。 (二)仁者”爱人”。仁”的首要内容是”爱
人”。最重要的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爱人”的”人”,并非仅指
自己的亲人,而是指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孔子的”爱人”思想已经
超越了以往中国伦理思想中只局限于血缘关系的”爱亲”思想。
从”仁”出发,由”爱亲”而推及”爱人”,由”爱人”而”泛爱
众”。 (三)忠恕之道。孔子很重视”忠恕之道”,所谓”忠”是
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③,所谓”恕”是指”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④在这种处事原则的指导下,孔子和颜回在曲折
坎坷的情况下,也会有一种豁达的情怀,不怨恨、不悲伤。他们从”
忠恕”中得到了别人所不能理解的快乐。 (四)中庸之道。”中
庸”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很推崇中庸之
道,认为人的品行和情感应把握恰当的分寸或尺度,不能偏执于一
端,走向极端。孔子本人当然深谙中庸之道,所以当他处在穷困潦
倒,甚至是食不果腹的境况下,他也能泰然处之,不大悲也不大喜,
用一颗乐观之心来包容一切,贫而乐道。 三、”孔颜之乐”的当
代启示
我们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
衡,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心灵失
去了真正的快乐。人们的精神与心灵却不断地被压抑、扭曲、异化。
如何在奢华的物质与迷乱的精神之间,在外界与人心之间找到一个
平衡的支点呢?在这一点上,”孔颜之乐”无疑给了人们很有益的
借鉴。(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关于幸福问
题所持态度的观念系统,受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影响,人们拥
有着不同的幸福观。作为人,外在的物质生活固然是必须的,但内
在的精神生活也同样不可或缺。我们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
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精神
生活却越来越空虚,心灵失去了真正的快乐。”孔颜之乐”作为儒
家思想的最高精神境界,达到它是非常不容易的,完全能做到的人
更是很少的。但是它对那些沉溺于功利而欲拔不能的人来说,则不
能不说是一剂清醒的良药,它对弥补功利主义的情感生活的精神之
空虚,直接起到了某种平衡的作用。在今天,这种卓然高标的理想
人格与精神境界依然还会成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二)有
助于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义”主要指的是善,其作用是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需
要,因此属于精神价值。”利”由于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
要而属于物质价值。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批判地继承”孔颜之
乐”义利观,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有着重要
的意义。追求物质利益与求富疾贫是人的天性,对物质利益的合理
追求也是允许的,但要以”义”为统帅和规范,以正当的途径和合
法的手段去谋取,坚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准则,坚持反对
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不道德行为。(三)有利于个人身
心和谐
在个人身心关系上,”孔颜乐处”境界强调的主要是一种身心和
谐、心态平和、性情恬淡的精神境界。他正确处理”穷”与”达”
的关系,要求我们不管是贫富贵贱,都要有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一
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孔颜乐处”赋予了心理健康更新的标准--”
诚”、”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及”心闲”、”无事”等。这些标准
为人们认识和预防精神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从而也有利
于现代人追求更加理想的精神健康和更有成效的现代社会生活。
注释①《论语·述而》②《论语·雍也》③《论语·雍也》④《论
语·卫灵公》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人民
出版社,1998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
1986 [3]李煌明,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研究[m].云南
人民出版社,2006 [4]崔雪茹,析孔子的德福观[j].孝感学院学
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