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常态下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常态下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常态下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 张晓辉 摘要:全球一体化和世界文化交融的浪潮下,本土文化缺乏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与衍生进化,城市文化基因对城市增长贡献力度明显偏弱,导致当前城市建设丧失了本土化的城市文化意象,偏离了古人营城“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理念。本文试图通过对城市文化内涵与特征的总结概括,找寻文化传承与城市转型发展的内在联系,梳理当前城市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探讨“新常态”下城市文化创新手段,从文化的角度和高度发掘传统文化根脉滋养城市创新和转型,以达到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城市识别性和市民认同感、归属感,营建城市特色空间,展现城市个性的美好愿景,获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方面的广泛认同和尊重。 关键词:新常态 新型城镇化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可持续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城乡格局和城乡面貌发生了空前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根本改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突出问题,如城镇化质量不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城市病”现象突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尤其在城市文化传承建设方面,不是简单模仿西方城市的文化符号就是单一复制明清建筑风格,缺乏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与衍生进化。城市多呈现圈层式拓展,基本丧失了本土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和中国式的城市文化意象。城市景观风貌和建筑风格雷同,“千城一面”现象突出,城市个性化、差异化严重缺失,城市文化基因对城市增长贡献力偏弱。大规模的工业化已经透支掉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给人类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以牺牲生存空间谋求发展的旧有模式已经力不从心、难以为继。面对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纷纷选择以城市文化引领城市转型,开创了促进城市永续发展的新动力。文化不应简单被看作为城市的某种功能,而应该作为城市灵魂加以重视,“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但城市不能仅仅是容器--城市更应当具备对优秀文化的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①。在全球一体化和世界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当代城市需要坚实地植根于地方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融合外来文化,不断衍生和创造出新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实现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共进,实现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的华丽转身,从而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1、城市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底,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交往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为居民提供生活、生产、交通、游憩场所,而且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文化缔造城市,城市承载文化。 1.1城市文化的内涵 长久以来,城市文化一直是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但在概念的界定和描述上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共识。 吴良镛先生认为城市文化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层。“广义的城市文化包括:文化的指导系统,主要指对区域、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的文化指挥功能、高级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社会知识系统,主要指具有知识生产和传播功能的科学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具有培养创造力和恢复体力功能的文化娱乐、体育系统等多种内容。狭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文化环境,包括城市建筑文化环境的缔造以及文化事业设施的建设等。”② 单霁翔认为:“城市文化是指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在各种文化融合中逐步发展,并以其独有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给城市留下难以抹去的文化烙印。”③ 张钟汝、章友德认为:“城市文化又称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④ 王立也认为城市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社会成员在特定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社会成员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⑤ 邓述平认为:“城市文化的概念包含了文化的各方面。从城市建设及建筑领域思考的文化内容实际上是建筑文化。城市建筑文化主要反映在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城市街道格局、城市空间与尺度等要素上,形成特定的风格和城市建筑文化。”⑥ 张景秋认为:“城市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它既具有物质实体表现,如建筑物、构筑物、消费品、城市景观、艺术及艺术品等,又具有精神表现,如思想意识、行为规范,或生活于其中的感受等,这些无形的精神文化同样成就了一个城市独特的形象和风格,它由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承载,最终又会以某种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所以,城市文化是一种具有独特性、空间性和综合性的文化形式。”⑦ 城市文化通常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指城市所处的自然山水 环境、城市肌理和空间格局、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群等;非物质文化指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如城市风俗和生活习惯等。在总结前人对城市文化描述基础上,笔者认为城市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气质和个性,它是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更新演变的,是根植于旧有传统之上,交融多元文化,随社会改造缓慢演进创新,不断形成再平衡的现象。 1.2城市文化的特征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文化是城市的活力源泉,反映了城市时代精神。文化不是短期形成的城市产物,是在长期演变中不断进化而成的,具有“文化基因”稳定发展的特性。同时,城市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多元融合性,可以唤起曾经的“城市记忆”。 1.2.1传承性 长久的时间打磨和时间积淀造就了文化对城市历史的传承。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文化的传承和演进,城市文化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中沉积传统并缓慢演化,形成特有的发展脉络,构成城市发展的完整画卷。当今社会,历史传承已经成为文明的核心,文化复兴成为城市崛起的助推器。罗马、巴黎、巴塞罗那、平遥古城等中外优秀历史文化城市均保留下传统的城市格局、历史建筑和公共空间,并将历史元素与现代生活有效融合,展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样需要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从这层意义来说,城市文化的传承更多在于城市精神的积累,凝结为城市文化的灵魂。 1.2.2差异性 城市所处地域空间文化背景、地理气候的不同,形成了城市各具特色的个性特征,此种先天的差异性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但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之下,自然选择的差异性反而成为城市个性的重要特征。由于每个城市种族存在和民风民俗的不同,以及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形成了城市文化元素的多样性,恰恰此种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差异性是城市文化的根本,是城市独特的元素,是这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记。”⑧ 1.2.3融合性 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城市文化的构成,同时也为城市文化融合演进搭建了选择的平台。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开放、宽容的外部环境,面对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需求的文化,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实现和谐共 生的生存环境,就需要不同文化间相互融合,演进成为适合时代要求和居民生活诉求的新文化,进而推动城市历史车轮前行。城市文化需要不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相互融合,主动融入世界文化交融潮流,历练打磨,磨炼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1.2.4映射性 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全体市民的创造和奉献,市民对城市的热爱需要城市文化给予的集体城市记忆召唤。城市的营建离不开自然山水环境,城市空间形态一定程度上是对地形地貌和水文气候等自然特点的映射,比如我国古代营城讲究“天人合一”,就是利用山形水势映射城市生活。城市历史建筑的更新保护是对既有建筑当时生活空间的再现,是对原有城市记忆的追思,比如城市纪念性广场,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念唤起民众对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将先进文化的时代性传递给其他地区,促进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比如互联网时代中掌握特殊技能和拥有特殊才能的个体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使得城市经济增长摆脱大工厂、大空间成为可能。 2、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 截止到201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发展质量有待提升。2013年12月12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着眼于健康城镇化的推进,强调文化传承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⑨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既往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总结发达国家成功转型的经验,将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推进我们的城市转型与新型城镇化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2.1文化产业对于城市复兴的贡献 城市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英国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战略为城市复兴注入活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有效融合,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是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日本“内容—动漫产业”国家发展规划也使日本娱乐业产值早早超过汽车工业,从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已攀升至60%左右。21世纪是文化对城市深刻影响的时代,坚守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创造新兴文化,是促进城市永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2.2文化传承与健康城镇化 文化传承促进城乡融合,提升城镇化质量。英国在城镇化建设中以文化传承与弘扬为导向,进行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城镇建设,制定专项法律规范历史文化遗存和地域文化特色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