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新剂型新技术研究进展

抗生素新剂型新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年5月第36卷第5期 339 抗生素新剂型新技术研究进展 龚前飞任静张亦斌邓盛齐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成都610052) 

文章编号:1001—8689(2011)05.0339—07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长足进步,新辅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不断涌现,抗生素的新剂型研究呈现出更广 阔的前景,使得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更有效、更安全、更方便、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本文综述了速释、缓控释、靶向、 经皮给药途径及复方制剂在抗生素新剂型新技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为今后抗生素新剂型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抗生素;速释制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给药;复方制剂 中国分类号:R944 文献标识码:A 

Review on the new dosage form and technology of antibiotics 

Gong Qian—fei,Ren Jing,Zhang Yi—bin and Deng Sheng—qi (Sichuan Industrial Institute ofAntibiotics,China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Group Corporation,Chengdu 6 1 0052) 

Abstract With the great progres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ew adjuvant,equipment,technology and theories emerging,the research of novel dosage form of antibiotics is opening up a broader prospect.This will make the use of antibiotics more effective,safe,convenient,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demand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immediate—release,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targeting preparation,trans-dermal drug system and compound preparation in the research ofnew dosage form of antibiotics.It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dosage forms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 Antibiotics;Immediate—release preparation;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Targeting preparation;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Compound preparation 

抗生素是临床中使用很广泛的药品,在治疗感 染性疾病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方面具 有新化学结构的抗生素发现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 临床上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这些都使得临床用药对 抗生素的新药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辅料、新设备、新技术和 新理论不断涌现,极大的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的发展 和完善,这些新剂型显示出了提高疗效、降低不良 反应、方便用药、减少服用次数、制成复方以单剂 用药等多方面的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新药 开发的压力,使得众多老药再一次焕发青春。本文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抗生素新剂型新技 术的研发情况进行综述,对投入应用的新剂型进行 简单的介绍,为今后抗生素新剂型的开发提供有效 的新思路。 1速释制剂 速释制剂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的优点。 利用分散度原理,通过微粉化或应用强亲水性载体 将溶解度小、溶解速度慢的晶体药物高度分散,破 坏其晶体结构,甚至制成分子包合物或分子分散, 

收稿日期:2010.12.21 作者简介:龚前飞,女,生于1986年,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E—mail:fireflygong@gmail.tom ’通讯作者,E—mail:dql 1 55@sina.tom.ca 抗生素新剂型新技术研究进展龚前飞等 从而以比原药成倍的速度释放出来,以达到速效的 目的。根据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目前 般将抗生素分为时间.依赖型(time—dependent) ̄浓 度.依赖型(concentration—dependent)两类。其中浓度 依赖型抗生素的特点是当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 度(MIC)甚至达到8~1O{ ̄MIC时,药物即达到最大杀 菌效应。提高药物释放速度,使血药浓度快速达到 MIC之上,药物能更快发挥作用,且这类药物有较 长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 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MIC以下或己消失,但抗生 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由此可 见,提高药物浓度也是增强该类抗生素临床疗效的 关键。除药物临床应用需求外,药物口感、使用方 便等也是研制抗生素速释剂型的重要依据。 如分散片,系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 的片剂,除了工艺简单、方便携带等普通片剂所具有 的长处外,更适合小孩、老人等吞咽有困难的患者服 用。分散片中的药物应是难溶性的,其可加水分散 后口服,也可含于口中吮服或吞服。应用这类剂型 的抗生素如一代头孢菌素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分散 片[ -2l,日本藤泽公司开发的头孢地尼分散片『3_ ],头 孢泊肟酯分散片、盐酸头孢他美酯分散片[5-6]等。喹 诺酮类抗生素也见分散片上市多年,如盐酸洛美沙 星、氟罗沙星、甲磺酸加替沙星、普卢利沙星、司 帕沙星、乳酸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分散片等均有 企业已获批生产。 又如口崩片,则是指在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下即 能崩解的一种新型片剂。将其放在舌面上30s内即能 自动崩解成无数微粒且口感香甜,无沙砾感,药物 可通过口腔或食道内的黏膜吸收。由于它崩解速度 快、吸收迅速,且服药后无须喝水,故同样非常适 合一些特殊病人,如精神病、老年痴呆症、癫痫病 人等和老人、孩子及重症伤残者服用。少部分抗生 素已有口崩片进入临床研究或已经获批上市。如第 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克肟就适合口崩片的处方开发要 求【 。头孢地尼在国内也有口崩片产品上市[4j。 又如泡腾片,遇水可产生大量气泡,很快溶解 为澄明液体,服用方便、可口服,剂量准确,吸收 良好。如头孢泊肟酯为微溶性药物,吸收差,杜蓉 将其研制成泡腾片,崩解时限、发泡量等各项指标 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中有关规定,从而促进 了药物的溶解和吸收,提高药物疗效[8】。 除制成片剂外,还可考虑将固态药物溶于适当 溶剂,包于胶囊壳制成液体胶囊,或制成滴丸等剂 型。由于药物分散于液体介质中,进入体内后其释 放较固体粉末快,速释效果明显。同时对溶液进行 适当的包裹,不易流失,方便运输与携带,稳定性 也得到提高。如已投入临床应用的复方氯霉素耳用 滴丸,不易流失,效果也优于滴耳、液[ 。 许多新技术也为速释制剂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 支持,除目前已经较成熟的固体分散技术、包含物 技术外,一些新的制备和研究手段也在不断的摸索 和实践中,并越来越多地为速释制剂的发展服务, 例如自乳化技术。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头孢泊肟  ̄(CFP1,抗菌谱广、适应症多,但用量大、溶解性 与溶解介质的pH相关、生物利用度低,影响其临床 应用;Abhijit经大量实验,最终确定以cremophore EL、Akoline MCM ̄[ICapryol 90为辅料研制了该药自 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CFP SNEDDS),经验证该给药 系统能减少CFP用量,并使CFP不受介质pH的影响, 20min内即可全部溶解,达到快速释放的效果[10】。不 仅制备技术层出不穷,许多用于速释剂型评价的技 术手段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不改变药物的快速 释放行为却能改善高吸湿性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热熔 造粒技术[11],用于速释片剂处方数据处理的新型人 工智能技术——“模型树(model trees)” 】,这些技 术都值得在抗生素速释制剂的开发中尝试推广。 2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控释系统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发展最 快的新型给药系统,一般采用片剂、胶囊剂和混悬 剂。缓控释制剂减少或避免了血药浓度的“峰谷” 现象,增加了血药浓度的稳定性,疗效提高而毒副 作用降低,可以减少漏服、多服等现象,增加患者 顺应性。制成控释的药物能在预定时间内按预定速 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 内。药物是否适合制成缓控释制剂,也应综合考虑 自身理化性质,药动学和临床需要来决定。如前文 提及的时问.依赖型药物,其在体内达有效血药浓度 后,再加大浓度并不增强其杀菌作用,因此该型抗 生素很适合制成缓释制剂。抗生素类缓控释制剂的 研究较多,有很大一部分成果已进入临床或已经在 临床上得到很好的应用,如众所周知的先锋IV(头孢 氨苄)、盐酸环丙沙星缓释片、克拉霉素缓释片等, 在临床中均得到使用。此系统以口服品种居多,因 其服用方便,深受医患双方的亲睐。 有研究显示,头孢类抗生素几乎没有抗生素后效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 1年5月第36卷第5期 应,药物在体内达有效血药浓度后,再加大浓度并不 增强其杀菌作用,即属于时间依赖性的抗生素『l3]。因 此有必要制成缓释制剂,从而延长其有效浓度以上的 时间。如临床常用抗生素头孢氨苄,其生物半衰期约 为1h,每目需服4次,顺应性极差。贺芬等人用丙烯 酸树脂和羟丙甲纤维素作缓释辅料,以挤出造粒、 气流包衣法制备的缓释胶囊,每日给药2次,其维持 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是普通胶囊的2倍多[ ]。另有学 者研制的缓释片,生物利用度试验表明其维持有效 血药浓度的时间同样可以达到缓释效果[ ]。又如, 同属一代头孢菌素的头孢拉定,同样存在半衰期 短,口服次数多的问题,邸克来以羟丙甲纤维素为 缓释材料将其制成了亲水凝胶缓释片,经线性释放 12h内累计释药率达95%以上,缓释效果良好『161。又 如,用于抗真菌的抗生素两性霉素B,其研究热点之 即是将其制成缓释剂型。有报道用聚乳酸.聚乙二 醇共聚物作为可完全降解的壁材制各出了两性霉素B 缓释微球[17】。 抗生素产品中最典型的控释制剂就是一代大环 内酯类抗生素的肠溶剂型,以控制其在体内的释放 部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12~16碳内酯 环的药物,可分为一代和二代两大类,其中第一代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天然品种。虽然目前已有合成 改进的二代红霉素,第一代红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仍很广泛,例如红霉素、吉他霉素、螺旋霉素等, 它们的一个共同特性是难溶于水,在胃中溶解速度 慢,对胃酸极不稳定,因此多制成肠溶型以防止胃 酸对其的破坏[18】。 又如,属氨基糖苷类的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瑞 贝克 也已上市多年,本品为胃内滞留型缓释片,在 胃内滞留5~6h,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 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另外,瑞贝克、奥美拉唑和 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对治疗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有 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3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最显著的优点是能使所载药物在体内 定向释放,明显增强疗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这 类制剂主要应用脂质体、微球、微乳、脂肪乳等为 载体,并随着新设备、新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 交叉应用,开始出现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偶联物为导 向的新制剂,实现靶向的目的。目前,抗肿瘤抗生 素的靶向制剂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下主要以几类 抗肿瘤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真菌类抗生素为例 介绍抗生素靶向制剂研究情况。 3.1抗肿瘤类抗生素 3.1.1葸环类抗生素 葸环类抗生素已经成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类 最为有效的化疗药物,但其心脏毒性、骨髓抑制以 及消化系统等不良反应严重制约了其在临床上广泛 和长期使用。临床前药理试验证明,脂质体载运的 阿霉素抗肿瘤作用类似或稍强于游离的阿霉素制 剂,而毒性则显著减轻。国外该类制剂如柔红霉 素脂质体(Dauno Xome ̄)t2o ̄,常规多柔比星脂质体 (Evacet ̄,Myocet ̄)[2 ̄,长循环多柔比星脂质体 (Doxil ̄,Caelyx ̄)[22_24]等均已上市多年。由复旦张 江公司研发生产的PEG化脂质体阿霉素(里葆多),已 于2009年7月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 准在国内上市,这是国内第一个成功投产的脂质体 化疗药物[zs 。先灵葆雅推出的楷莱(Caelyx ̄),也 于2010年5月获得我国新药上市批号[: 。 除脂质体技术外,人们也尝试一些新颖的载药 技术以提高高毒性药物的靶向性。如,利用免疫细 胞能自发向病灶集中的特点,有人提出以T淋巴细 胞包载多柔比星作为纳米载药系统以增强药物靶向 性,初步试验已经证明该技术产物在对肿瘤的靶向治 疗中表现甚佳[: 。树状大分子(dendrimer)是一种新型 的药物载体技术,其在介导药物靶向传递方面的应用 备受关注。将树状大分子与脂质体技术结合,应用树 状大分子固定脂质体(LLDs)的新技术即可制备一种改 进的脂质体控释系统(MLCRS);Gardikis ̄lJ用该新型 载药系统包载多柔比星,不仅增强了药物靶向性,与 传统脂质体制剂相比还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更高的 治疗指数,该技术应用于诸如多柔比星这类高毒性的 药物具有明显的优势【: 。又如,不同粒径大小的微粒 能在不同的组织所富集,故也可通过控制粒径来提高 药物靶向性。为提高阿霉素(多柔比星)的肺靶向性, 罗斌华等采用乳化溶剂扩散一吸附技术制各阿霉素一乳 酸.羟基乙酸共聚物(ADM.PLGA)微球,粒径范围在 7 ̄20gm,符合肺靶向要求l30】。 3.1.2烯二炔类抗生素 放线菌产生的烯二炔(enedinye)类抗肿瘤抗生 素,是迄今发现的活性最强的抗肿瘤类抗生素。目 前,已有将该类药物与单克隆抗体偶联制成的靶向 药物上市,该类药物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具有很 强的靶向性,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医药研究者的高度 重视。2000年,美mFDA批准的Mylotarg是由CD33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