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中所包含的精神分析

电影中所包含的精神分析

电影中所包含的精神分析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5-07 16:25 共 31人浏览[大] [中] [小] 摘要 1960年代电影正式进入大学校园,成为高等教育科目之一,电影开始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梅兹(Christian Metz)将之命名为?电影学?(filmology),之后电影理论百花齐放,如哲学、社会学、语言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理论,都被挪用来研究电影,在电影理论中也出现许多主义,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电影理论的抽象化,使得电影不再只是单纯如巴赞(Andre Bazin)的质问:电影是什么? 本文将探讨心理分析电影理论的运用,以佛洛伊德(Lou·Sigmund·Freud)与拉冈(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主轴,藉由影片中影像与影像、角色与角色等关系,带入鲍德利(Jean·Louis ·Baudry)、梅兹(Christian ·Metz)、齐杰克等人在心理分析电影理论方面的论述。 关键词:精神分析、梦、镜像、认同、电影机制 一、前言 电影与心灵活动有着特殊的联结关系:相似与模仿(Vicky· Lebeau,2004),电影同时模仿了心灵与世界,电影的无声与非语言,使它如想象力般地移动,因此电影有如?梦工厂?(Powdermaker,1950),用来制造错觉与快感,电影也成为一种心灵的记录,将自己的活动、态度、欲望等拍摄下来,而观众把自己的感情和幻想跟电影掺杂在一起,感受强烈的情感,如清醒者的妄想世界(Metz,1982),电影像一场梦,述说一个故事,这故事是以影像的方式描绘出来。1895年鲁米埃兄弟(Gustav and Antoine·Lumiere)的《火车进站》(L’ Arrivéedù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在巴黎市卡布辛大道上?大咖啡馆?中放映,在银幕上投射出活动影像,告知可动画面时代的来临,电影中的写实与错觉第一次展现在观众面前,同一年维也纳出版布洛伊尔(Joseph·Breuer)与佛洛伊德合着的《歇斯底里症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开启心灵的无意识活动研究,1896年佛洛伊德在论文发表中首次使用?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这个名词,影响了艺术界,开始利用心理分析来做诠释,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The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更具深远的影响。 当电影正式进入高等教育体制中,精神分析学说陆续影响电影论述,1970年出现所谓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同一年鲍德利发表《基本电影机制的意识形态效果》“Ideological Effects of the Basic Cinematographic Apparatus”一文,奠定精神分析学说与符号学结合的基础,带出精神分析运用至电影研究的可能,1972年精神分析学说由英国电影杂志《银幕》(Screen)带入英语世界,1975年法国电影刊物Communica-tions出了一期专辑?精神分析与电影?,由梅兹等人编辑,首次描绘精神分析理论可以/可能运用到电影研究的范围。 二、心理分析的起源 孟斯特堡(Hugo Munsterberg):?观众在戏院中像被施了魔法,完全进入高度受暗示的状态,而且准备接受各种暗示。?(1970:47)银幕上的物体真实存在,反映出本身作为一种建制所施展的暗示效果,对于不在场的物体产生幻觉,观众当成被催眠的对象,电影影像的接收与幻觉的体验,是70年代心理分析电影理论的重心,因此去了解心理分析如何处理幻觉,及跟幻觉关连的现象,包括催眠与暗示等等,是其心理分析电影理论的基础。 一、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佛洛伊德开创性地探讨震惊(shock)与梦(Vicky Lebeau,2004),无意识世界的研究就此展开,1885年佛洛伊德前往与巴黎沙佩特理医院的神经病理教授夏科(Jean-Martin Charcot)学习与研究歇斯底里症(hysteria),认为此症状的出现是心理与情绪的作用,心理分析治疗中的?谈话疗法?在此出现,1930年《梦的解析》的出版,使心理分析透过、运用科学方法解释梦,也利用索福克里斯(Sophocles)的悲剧《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来分析伊底帕斯情结,进而带出阉割、窥淫癖、恋物癖等心理症状,成为心理分析最基本的情结。 1、歇斯底里 在19世纪此病症被视为是在装病,是骗子、行为偏差者,夏科则认为歇斯底里患者并不单是要引人注意,它所带来的痛苦不是假的,也不是装的,此疾病不一定发生在女性身上,也可能发生在男性身上,最著名的案例为?安娜?(真名为碧沙巴朋汉Bertha·Pappenheim),在1880~1882年间接受布洛伊尔治疗,被认为是心理分析治疗的第一个病人。 ?安娜?会出现瘫痪、梦游、幻觉、失语、不断变化的意识状态等病症,如Pinchas·Perry《当尼采哭泣》(When Nietzsche Wept)中碧沙巴朋汉会虚构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或白日梦,幻想与现实的混淆,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私人戏院?,在这私人戏院中充满戏剧性与愿望的实现,就如电影也做为一种被愿望所驱使的建制,是为公共幻想模式,多变的愿望化身为电影中的故事与影像。 2、梦 佛洛伊德:?梦的解析是通往心灵无意识活动的快捷方式。?(Freud,1900:608)梦是(压抑或潜抑的)愿望之(伪装的)满足(Freud,160),不论是伪装的、扭曲的、或加工过的愿望,都埋藏在梦里,有如一个等待被发掘的讯息,需要透过梦的解析来理解,佛洛伊德也认为如要了解歇斯底里症也得靠梦。无意识不会去分辨真实,就像在梦中,它的愿望都会实现,这似乎满足记忆的幻觉式的原欲,这类的愿望回到原始幻觉,可用来解释梦与视觉、梦与影像的关连,如布纽尔(Luis·Bunuel)与达利(Salvador ·Dali)合作的《安达鲁之犬》(Un chien andalou,1929)中出现许多不合理的画面,像钢琴拖着牛、爬满蚂蚁的手、割眼睛等,都如幻觉中的影像。在布纽尔的另一部片《被遗忘的人》中Pedro在梦中看到跟平常不一样的母亲,平常的母亲总是冷漠的对待自己,在梦中却拥抱与爱抚着Pedro,温柔地在耳边安慰他是个好孩子,这呼应了愿望在梦中实现,满足自身的渴望。 3、伊底帕斯 佛洛伊德提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的概念,而伊底帕斯症其为是放任?本我?与对?超我?的挑战,在《伊底帕斯王》的故事中当伊底帕斯王犯下弒父娶母的乱伦罪行后,刺瞎自己的双眼,其象征着自我阉割,唯有如此才能平衡自己的罪行,如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中割眼的画面就有其象征意义,在《被遗忘的人》中Pedro 因偷鸡蛋被发现而恼羞成怒的抓起鸡蛋往镜头丢过去,象征性地攻击观众的眼睛,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拉冈(Jacques·Lacan) 拉冈承接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在1951 年提倡?回归佛洛伊德?,不满心理分析作为一种理论、实践与建制的现状,已经失落了佛洛伊德原来激进又新颖的想法(Vicky·Lebeau,2004),1949年提出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mirrorphase),被梅兹等人运用于电影理论中。 1、镜像阶段理论 拉冈结合儿童心理学和社会理论的观察成果,主张有机体被某个外在形象所引发的想象所俘虏(Darian·Leader,1995,21),此观念运用至解释婴儿行为,婴儿在6~18个月这段期间,会先认同某个自身之外的形象,不管它是真实的形象,或只是另一个婴儿的形象,藉由认同一个外于我自己的形象,?我?(ego)才能够做一些?我?(ego)以前办不到的事情,此为初次认同(primary identification),在这样的情境里,儿童不能区辨自我与他人,在这层认同中父亲被假定为缺席的,只有母亲与儿童的二元关系,想象的秩序(imaginary order)在这里产生。 初次认同后进入伊底帕斯阶段,在这期间儿童进入象征的秩序(symbolicorder),在这阶段中儿童进入二次认同,认同父亲的存在,是为三人关系(父、母、小孩),儿童以这种方式成为一个完全有别于双亲的主体,准备进入语言与文化的世界。 三、梦∕镜像∕银幕:电影机制 电影做为新的视觉工具,在拍摄技巧方面会让人联想到梦的效果,可以表达某些心理上的事实与关系,这是有时是作家无法清楚用文字表达的,透过影像使得心智的各种活动,如想象、梦境、心理状态等变的较明显易懂,这样的想法出现在早期的心理分析对电影的讨论中(Vicky·Lebeau,2004:59),至1970年代心理分析对电影理论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方面是银幕与镜子的对比,就是透过镜中及银幕上所投射的影像,来发现与对抗自我的概念,观众在银幕的影像前,有如分身的分身(Metz,1982:4);另一方面是电影与梦的比较,探讨梦与电影的关系网络,做梦与看电影的经验相似(Stam and Miller,2000:477),这是最被常讨论的范围。 ㈠路易?鲍德利(Jean·Louis·Baudry) 鲍德利结合了佛洛伊德和拉冈的精神分析理论与阿图塞(L·Althusser)的意识形态理论结合起来,运用于分析电影机器在主体建构方面的意识形态效果,运用一种模拟法来扩张自己的论点,主张电影中的社会矛盾和差别的伪装,相似于运动幻觉造成我们对静态影像知觉的伪装,电影是一种运动的幻觉,却把这种幻觉误认为是实际的运动(Film uarterly,1974-1975),在电影院中,一个世界在眼前连续展开,这确立了其观众的中心性,当想象力在自身中释放出来,这个世界就是为它而存在,想象力成为这个世界的起源,也是它的凝聚力的源泉。 1、主体的眼睛 摄影机为光学和机械构件装备起来的设备,利用光学建构出一种虚像的投射,此建构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投影法相类似,在西方绘画上所呈现的是一个不动的和连续的整体,营造出一种完整的视像,透视的构成不仅再现于绘画中,也再现于被拍摄下来的影像中,绘画和影像成为透视构成的摹写。 2、放映:否定差异 电影藉由摄影机的运动,记录影像的连续体,摄影机虽记录下连续的影像,但胶片上所记录的是单元格画面,放映机则将其单元格画面利用一些物质手段连续播放出来,仰仗视觉的暂留作用建构出连续的幻象,在放映的过程中,有时会由于运动再现中的故障而出现一些干扰效果,这时观众会突然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而忘却放映机的存在,这样的操作,随着连续体的重现,机器设备的含意和意识也被重构出来。 3、先验的主体 主体即为摄影机,摄影机具有人工透视的功能,如要补捉运动,自己就须运动,摄影机的移动带有多重观点,为?先验的主体现象?提供了显现的条件,此外,不同的电影技巧,像构图、运镜和剪接等,对观众而言,成为一种综合的、建构的、先验的主体存在证据,影像、声音和色彩把客观现实幻觉化,影像是某个东西的影像,具有某个东西的意识,一但构成某种意识与涵义,影像就反映出这世界,成为一种既定级序关系的倒映,如维托夫(Dziga·Vertov)《持摄影机的人》(Man with a Movie Camera)将电影装置和日常生活的不同样貌结合在一起,建构电影的真实性,电影装置在此运转着。 4、银幕 将拉冈的镜像阶段理论运用于电影机制上,鲍德利认为放映机、黑暗的电影院、银幕等以一种惊人的方式再生产着柏拉图式的洞穴,有如拉冈的镜像阶段的释放所必需的情境,观众对于摄影机运动的认同是为第一层认同,然对于放映机中的影像认同为第二层认同,藉由第二层的认同使第一层认同显示出来,摄影机的地位被显示出来,并建构与规定这世界的客体,观影者与其说是对再现物的认同,不如说是对安排过、可见的那个东西的认同,而那个东西刚好迫使观影者看它(摄影机)所看到的东西,这就是摄影机做为转播器所承担的功能(Baudry,19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