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关键词:弗洛里德精神分析学希区柯克
摘要:弗洛里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用运动的声画影像为我们揭开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神秘面纱,使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加形象逼真的方面理解了它,这正是电影的魅力。
为此,在探讨精神分析文化影像系统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希区柯克,正是他对这种特殊文化的解读,才有了电影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
正文: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
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了大批默片和有声片,之后,他前往好莱坞谋求发展,并与1956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保留了英国国籍。
在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希区柯克共拍摄了超过五十部电影,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
(转自百度百科)。
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
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
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影片极具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
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私癖者再到性格孤僻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我以其著名的几部影片为例,分析这些抽象的思想。
一、《爱德华大夫》
影片讲的是彼得森大夫是医院里的女教授,接待一个新来的爱德华大夫。
爱德华大夫有严重的恐惧症,害怕白色划痕,后来他因受刺激而记起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是约翰·贝兰特。
爱德华大夫已死,于是警方怀疑约翰杀掉了他并想取而代之。
后来通过彼得森大夫与一个老教授的治疗,使约翰终于记起爱德华之死因,最终通过彼得森大夫的协助,终将凶手莫奇森大夫绳之以法。
这部影片可以算是心理影片的开山之作,它是第一部严肃讨论心理分析的影片。
希区柯克本人对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非常感兴趣,因而就非常想投拍这样一部以精神分析学为主的影片,于是《爱德华大夫》便诞生了。
《爱德华大夫》实际上是基于很多佛洛依德的理论构思出来的,比如恋母情结,比如梦境原理,比如压抑与释放等等。
这在希区柯克的很多影片中都有涉及,而第一部全面涉及到这方面内容的就是《爱德华大夫》了,希区柯克在这部片子里尽可能多的展现了他对于佛洛依德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又把冷冰冰的理论用画面表现了出来。
该片的心理学映像,首先是黑白相间的条纹对于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假爱德华大夫所产生的影响。
他见到任何类似的条纹都像是受了刺激一样的产生罪恶感。
他的这种情况其实是人对于应激所产生的某种防卫机制,可以认为是一种“潜抑作用”,也就是大脑对于他“参与”犯罪的这个过程进行了抑制,而只有在某些特定事物的刺激之下,才能反映出来,并且产生很严重的心理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梦代表人类欲望的满足,每个梦都有专属于它自身的意义和精神价值。
梦境,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深藏着达利和希区柯克对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深刻理解。
影片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梦境,在这个梦中人物的潜意识对
整个影片事件的前进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梦境对于人来说永远是模糊的,无法言说的,但是希区柯克和达利将之具象化,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这部片子公映以后大众的反应处于两种极端,很多人认为好,很多人认为不好。
很多心理学人士认为片子第一次将严肃的精神分析学用电影的艺术方式表现了出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里面的剧情“假大空”,缺少理论应有的正确性,太过于唐突和牵强附会。
不管如何,这毕竟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希区柯克将自己的悬念观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完美结合,并在之后的片子中大量应用,这也算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二、《精神病患者》
故事描述一名盗取公款的女郎珍妮特·李在逃亡期间投宿于汽车旅馆,却在浴室中遭到精神分裂的狂人诺曼·贝茨杀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调查,在逐步侦查下终于揭露狂人的真相。
最经典的场景就是“浴室杀人案”了,在这段里,希区柯克用到“视点置换原理”,让观众在“杀手”、“珍妮特”和“旁观者”几重身份中换来换去,使观众恍如身临其境,很具有视觉冲击力。
狂人诺曼·贝茨是个人格分裂的人物,他一直在扮演他的母亲和自己,具有双重人格。
因为,从小他便受到自己母亲的束缚,母亲的言行深深地改变着他的人生观,以至于母亲死去多年后,他仍保留其尸体并扮演母亲。
在诺曼·贝茨的心理世界中,母亲和自己同时存在,而且母亲的意志占主导地位。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贝茨会对珍妮特下毒手了。
希区柯克在谈到此片时,说到应该体现出精神病患者的虚弱感。
他认为,虚弱感是神经病和精神病行为的源头,即便诺曼·贝茨掌握着其他人的生杀大权,但他的虚弱感必须体现出来。
像在故事的结尾,诺曼·贝茨还在以母亲的角色猜度着警察们的想法。
影片较为深刻地刻画出人格分裂者的心理世界,对畸形人格和扭曲灵魂的描写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是希区柯克对精神分析学说的精辟解读。
三、《迷魂计》
斯考蒂的恐高症,影片一开始,同事的意外身亡使男主角斯考蒂患上了恐高症,这个症状使他不得不退出警局,之后又成为加文意图杀妻的重要工具。
而斯考蒂的恐高症始于刺激也恢复于刺激,在朱迪坠塔身亡的刺激下,他的症状也就痊愈了。
片中梦的启示,在玛德琳掉下塔楼后,斯考蒂一直陷在忧郁中不能自拔。
有自责有爱情还有对玛德琳死亡的疑惑。
这个梦的场景就像《爱德华大夫》中满是眼睛的那幕梦境一样带有弗洛伊德的思维,现在的我才疏学浅,真的得找到弗洛伊德的书去充充电,不然看不懂,也许是因为侦探的本性使然,斯考蒂一直不愿意相信什么鬼神附体,什么精神崩溃,所以一直怀着疑惑的心情看待这件事情,这就可以解释,缘何当他看见朱迪的项链的时候就了然一切,其实他已经将假设和分析在心里存留了很久了。
该片中的强迫症,当斯考蒂不知道朱迪就是玛德琳的时候,他一直要求朱迪变成玛德琳,先是带她去买玛德琳常穿的那身经典灰色西服;然后要她烫发、束发,不管朱迪愿不愿意。
记得听心理学课程讲到强迫症时听到的两个案例,说是有个人是洗手强迫症,就是一直洗手,总觉得不干净,最后洗得手上都没有皮了;更夸张的是一个教授,有一天,到了他上课的时间却迟迟未见其身影,了解他的学生都知道他是个严谨守时的人,不会轻易迟到于是出去寻找,发现教授就在教学楼前,专心致志的数窗户,后来了解到,教授患有强迫症,看到高楼一定会数
窗户,数不清不走。
惊叹于希区竟然动用了这么多的心理学现象完成一部电影的制作,实在是巧夺天工。
四、《后窗》
《后窗》中的窥淫癖和窥私癖。
影片讲的是摄影记者杰弗瑞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一条腿,经常周游的他如今也不得不在轮椅上过一段无聊的日子了。
时值纽约的盛夏,周围的邻居们日夜都敞开窗户,闲来无事的杰弗瑞总是喜欢透过窗户观察周围的邻居们。
对面窗口的推销商拓普夫妇又一次发生了争执,当晚杰弗瑞发现那个拓普先生三次冒雨拿着大皮箱走出家门。
第二天,杰弗瑞发现拓普先生正在包裹刀和锯条,而拓普太太却从她卧病很久的床上消失了,小狗在楼下花坛不停地刨着什么,一切都令杰弗瑞不安。
杰弗瑞的女秘书莉莎来了,又注意到拓普先生正在准备一个大箱子,还从太太的手包里拿出首饰、戒指,两个人由此得出他杀人分尸的结论。
杰弗瑞找来当警察的老友调查此事,但结果是拓普太太到外地疗养,老友对杰弗瑞等人的紧张不无嘲讽。
莉莎在拓普先生家寻找证据时被堵在屋子里,杰弗瑞及时报警才使她免遭毒手,她向杰弗瑞示意自己已经找到证据,推销商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监视。
拓普先生很快找到杰弗瑞,行动不便的杰弗瑞只能在黑暗中用闪光灯保护自己,拖延时间。
两人扭打的时候,老友带着莉莎和警察赶到,但杰弗瑞还是从楼上摔了下去。
最终,杰弗瑞和莉莎还未找到确凿的证据及拓普太太的尸体,但此时两人却坠入爱河。
这部片子中导演希区柯克在对弗洛里德精神分析学上的展现不是很多,只是围绕着杰弗瑞的个人癖好,而这种癖好的养成也是与他所待得环境有关,整天处于一个狭小的空间中,无法运动,只能透过这个唯一与外界交流的手段窗户,通过观察自己的邻居,找寻乐趣。
希区柯克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忠实的崇拜者,希区柯克的电影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异样的病态的世界,同时也能让人们从中去了解自己。
正如他所说“观众看我的电影能减少心里的罪恶念头。
如果你本来就一点罪恶念头都没有,看了我的电影会给你一点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