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惠芳辨治痛经的经验介绍

郑惠芳辨治痛经的经验介绍

・1346・ 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8月第l9卷第8期 JETCM.Aug.2010,Vo1.19,No.8 郑惠芳辨治痛经的经验介绍水 叶 青 张 萌 陈 艳2 张福霞z 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2010)08—1346—02 【关键词】痛经中医治法分型论治郑惠芳经验 

郑惠芳出身中医世家,系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 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从医60余年,在中医妇科方面有很深 的造诣,尤擅治疗妇科疑难病症。痛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 病,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 骶,甚至剧痛晕厥者…。郑老治疗痛经,经验丰富,临床善于分型 论治,疗效显著。吾等有幸侍诊左右,耳闻目睹,得益匪浅,现将 其经验介绍如下。 1 寒凝血瘀型 此型痛经以青春期女性多见,多因起居不慎感寒,或经期涉 凉水,或贪饮生冷瓜果所致。证见初潮起或受凉后经行腹痛,块 下痛减,伴有小腹发凉,出冷汗,恶心呕吐,腹泻,肛门下坠,甚者 腹痛剧烈不能忍,冷汗淋漓,舌暗苔白,脉沉或紧。正乃仲景所 言:“经水临行,误食凉物,若寒滞于经,或外寒所逆,或素日不慎 寒凉,以致经血不行,则留聚为痛”。治疗宜温通经脉,活血化瘀, 佐以健脾和胃。郑老多以桂枝茯苓丸合二陈汤加减治疗。方中桂 枝温通血脉;桃仁活血化瘀;牡丹皮、赤芍凉血散瘀,清退瘀久所 化之热;茯苓健脾扶正,半夏、陈皮燥湿和胃。痛甚者,可合芍药 甘草汤缓急止痛;瘀重者可择加三七、丹参、川牛膝活血化瘀;寒 重者可去牡丹皮,加炒乌药、炮姜温经散寒;呕吐重者可加苏梗、 代赭石降逆止呕;腹泻者去牡丹皮加砂仁、白扁豆健脾利湿;肛 坠明显可加黄芪、升麻益气升提。郑老认为,此型痛经多兼有脾 胃虚弱,平素应常服用香砂养胃丸健脾和胃。 病案: 黄某,21岁,2008年12月1日初诊,以经行小腹疼痛进行 性加重8年求诊,月经28—32日1行,量中,色暗红,有少许血 块,经行小腹坠胀疼痛发凉,放射至腰骶部、腹股沟处,伴恶心呕 吐,冷汗淋漓,疼痛程度日益加重,Lmp:11—25,舌质暗少苔,脉 沉。辨证属寒凝血瘀,治宜散寒化瘀,活血止痛。处方:桂枝9g, 茯苓18g,桃仁lOg,丹参18g,赤芍10g,川牛膝12g,三七4.5g, 甘草12g,香附15g,延胡索15g,橘皮12g,6剂,水煎分服,每日1 剂,嘱其经前及经期勿食寒凉、,生冷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经期 前后避免负重劳累或游泳涉水,经前1周服药。患者3月4日复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 2山东中医药大学级硕士生(济南250014)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 想传承研究”资助项目(2007BAI10B01—049) ・名医精粹・ 诊,Lmp:2月17日,5d净,有血块,疼痛缓解,恶心明显,纳眠 可,舌红无苔,脉滑缓。上方加半夏9g,苏梗9g,6剂,水煎分服, 每日1剂。患者4月8日再次复诊,Lmp:3月20日(周期31d), 经行小腹痛明显减轻,后每次经前服用上方6剂,连续服用3个 周期,患者连续3次经行无明显腹痛,痊愈。 

2 肾虚型 此型痛经以月经延后伴有经行腹痛多见。多因先天肾虚,或 房事不节或久病、流产伤肾所致。证见经行腹痛、腰酸,伴有月经 后期或量少,或经色暗,或久不受孕,舌质暗,脉象沉细或涩。治 宜温肾养血,滋养胞宫,佐以活血化瘀。郑老常以过期饮(出自 《证治准绳.女科》)加菟丝子、淫羊藿、紫石英、川牛膝治疗。方 中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四物养血填精;菟丝子、淫羊藿、紫石 英、川牛膝益肾填精;川牛膝兼能引血下行,使经血化生有源;桂 心温阳通经;香附、桃仁、红花、莪术理气活血,使经血循道通 畅。若血块量多,腹痛较剧,为瘀血较重,应在益肾养血基础上加 坤草、丹参等以加大活血化瘀之功。临床也可见经行将净或者经 后腹痛者,其痛可为隐隐作痛,也有疼痛剧烈者,郑老认为此乃 经后肾气亏虚,又加肝气不舒,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言“肾气之 涸乎……肾水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 必逆,故尔作痛”。治疗当肝肾同调,疏肝气为主,而益以补肾之 味,使肝气安,逆气顺疼痛自愈,方用调肝汤加减治疗。 病案: 王某,28岁,2008年2月14日初诊。以月经延后及经行腹 痛10余年求诊。月经16岁初潮,周期,量中色淡,有血块,经行 腹痛,服止痛片止痛,偶尔不用黄体酮则月经不来潮,近2个月 月经量少.Lmp:2009年1月30日(周期2月余),量少。舌暗红, 苔薄白,脉沉稍弦。B超示:子宫偏小,无优势卵泡。辨证属肾虚 血瘀,治以补肾祛瘀,养血温经。处方:川芎9g,当归lOg,赤芍 9g,熟地黄16g,桃仁9g,红花9g,香附15g,莪术9g,桂心6g,广 木香9g,川牛膝15g,锁阳12g,紫河车粉3g。共lO剂,水煎分服, 每日1剂。患者2009年2月25日复诊,近几日小腹隐痛,白带 稍多,舌暗红,苔薄白,脉略数。上方加山楂肉15g活血调胃。共 10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2009年3月7日再次复诊,感口干, 咽喉部干燥,经间期小腹疼痛。当13月经来潮,见少量阴道流 血。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滑。上方加菟丝子20g,鹿角胶6g,养血 益肾。共4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患者后来就诊3次,月经来 潮两次,周期均为40余d,痛经消失。 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8月第19卷第8期 JETCM.Aug.2010,Vo1.19,No.8 3 肝郁型 此型痛经以育龄期妇女多见,多因压力过大,情志抑郁而致 肝郁气滞;或素体脾胃虚弱、久病伤脾、气血不足,脾虚肝乘;或 肾精匮乏,肝血乏源,肝郁化火,而致肝失疏泄,郁而不畅。证见 经行腹痛,伴有经前乳胀,心烦易怒,或小腹胀痛;或纳呆食少, 腹泻便溏;或月经后期、量少,不孕,舌苔白,脉弦。治疗宜疏肝养 血,解郁止痛。郑老常以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治疗,方中柴胡、川 芎辛散以解郁;白芍、当归酸敛以补肝;熟地黄濡润以养肝;白 术、茯苓甘缓以培土。乳胀明显者可加橘核、橘络、郁金散结通 络;烦躁易怒者加牡丹皮、栀子清肝泄火;兼见肾虚者可加菟丝 子、紫石英、淫羊藿、制首乌、熟地黄、枸杞滋肾填精;泌乳素高者 加炒麦芽;输卵管不通者加王不留行、连翘、鸡内金活血通络散 结;有结核病史者可加百部抗痨杀虫。若肝郁之证不显气滞血瘀 较重者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 病案: 巩某,29岁,2008年11月29日初诊,以经行腹痛14年,未 避孕未孕5年求诊,患者自初潮即经行腹胀痛,经行第1天腹痛 较甚,伴有乳胀、腰痛。现结婚5年,性生活正常,未避孕未孕5 年。月经28—37日1行,Lmp:11月28日(周期30d),舌红无苔, 脉象细弦略数。子宫输卵管造影示:一侧输卵管迂曲增粗,弥散 欠佳。内分泌六项示:泌乳素升高。辨证属于肝郁肾虚,治宜疏肝 益肾,行气止痛。处方:柴胡9g,当归12g,白芍12g,茯苓10g,白 术10g,香附15g,炒麦芽18g,川牛膝10g,川芎9g,制首乌15g, 王不留行12g,甘草6g,共6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患者2008 年12月13日复诊,服药后胃部发凉,脉象沉稍弦,上方加砂仁 10g,炒莱菔子9g,去王不留行,共6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 2008年12月27日患者再次复诊,Lmp:12月27日(周期29d), 现月经第1天,小腹坠痛轻微,经前乳胀消失。肝郁之象明显缓 解,治则转而为疏肝与益肾并举,2个月经周期之后,患者痛经 与乳胀完全消失。 4气虚血瘀型 此型痛经以子宫腺肌病所继发之痛经多见,病机关键在于 气血不足,无力催动血液运行,而致瘀血不散。多因经期、产后、 术后气血耗伤,血室正开,外邪乘虚而入,与血搏结,以致瘀血滞 留冲任、胞宫,而瘀久不去,又耗伤气血,而致气虚血瘀之证。证 见经前或行经腹痛剧烈,伴有肛门下坠,或有经行量多,经期延 长,或有唇舌色淡,贫血之象,舌质淡黯,脉沉细。郑老常用益气 ・1347・ 化瘀法,用自拟方加减治疗,方中以黄芪为首,用量常为30— 45g,为助水行舟之意,配伍党参或童参助其益气之力;加桃仁、 丹参、五灵脂、赤芍、三七、延胡索、茺蔚子之类活血通络、化瘀止 痛;痛甚可合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继发贫血者加当归取当归补 血汤益气养血;脾胃虚弱则加谷稻芽健脾助运;肛门下坠较甚加 用升麻益气升提。 

5典型病案 阮某,29岁,2009年6月20日初诊。以经行腹痛18年求 诊,月经6~7/28天,夹血块,经前2天及经行第一天小腹疼痛 剧烈,伴肛门下坠,恶心,大便稀,冷汗出。Lmp:6月17日(周期 28d),现经行第4天。2006年4月因双侧巧克力囊肿(直径6— 7cm)于济宁当地行开腹囊肿剥离术,术后仍有经行剧烈腹痛至 今。平素常腰痛,脉右略弦,左沉细,舌红无苔。辨证属气虚血 瘀,治宜益气行血,化瘀止痛。处方:桂枝9g,白芍18g,赤芍9g, 茯苓18g,丹参16g,桃仁10g,鸡内金t5g,淫羊藿20g,白术 12g,薏苡仁30g,香附15g,延胡索10g,紫河车6g,黄芪30g,甘 草9g。每日1剂,共1O付,水煎分服。2009年8月19日复诊, Lmp:8月10日(周期30d),经前受凉,腹痛仍剧,舌红苔薄,脉 细弦。以芍药甘草汤为主缓急止痛。处方:白芍20g,甘草9g,桃 仁9g,丹参16g,炒白扁豆15g,炒白芥子9g,五灵脂6g,茯苓 15g,鸡内金15g,连翘15g,炒乌药9g,延胡索10g,香附12g,三 七粉(冲)3g。共6付,水煎分服,每日t剂。2009年9月19日 患者再次复诊,Lmp:9月11日(周期31d)量色正常,经行腹痛 较前明显减轻,现月经干净第2天,感腰痛,舌红苔薄白,脉 细。上方去川牛膝,白芍改为12g,加菟丝子20g,共6付,水煎 分服,每日1剂。2个月后患者来诉其经行腹痛已很轻微,不影 响其正常生活。 综上,临床多种证型交织在一起时,郑老强调要分清主次, 在上述证型出现的典型证候和代表方剂基础上,择其要而从之, 临症用药也应随症加减。只有辨证准确,对症治疗才能收到好的 效果。此外调整好心态,避免精神紧张,经前及经期少吃或不吃 寒凉、生冷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经期前后避免负重劳累或游泳 涉水,生活有节,起居有常,以达未病先防之功。 

参考文献 [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6— 1O7. (收稿日期2010—03—19) 

本刊征稿启事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主 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国家一级刊物,系 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之一。本刊尤欢迎“专 家论坛”、“病案讨论”、“证治探讨”、“名医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