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中国科协科普部2017年科普人员
培训项目指南
一、宗旨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 适应新时期科普工
作创新发展对科普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培养造就规模适度、结
构优化、素质优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科普人
才队伍,加强科普人才的规范化培养和知识更新,构建科普在职
人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终身学习体系,推动科普人才事业发展。
二、培训组织
中国科协科普部负责顶层设计、总体部署、统筹实施和工作
考核。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承担培训组织及绩效评估,
对所有培训班开展教学设计、报名分班、培训跟踪、教学评价、
学员访谈、结业管理、绩效评价等全流程全方位监管和服务。面
向社会公开遴选10个左右的单位承担具体培训任务。
三、培训对象
主要面向专兼职科普人员,包括:科学传播专家、科普场馆
建设与运行人员、科普创作与设计人员、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
员、科普新媒体传播人员、科普产业经营人员、科普项目负责人
员、科普综合管理人员、科普志愿服务人员、青少年科技辅导人
— 2 —
员、社区科普工作者、农村科普工作者等。
针对不同培训班主题、不同类型岗位确定培训对象及规模,
原则上每班次培训人数80-120人。
培训招生工作由中国科协科普部统一组织,正式向全国科协
系统单位及有关单位印发培训通知接受报名、并开展审核和名额
调剂等工作,承办单位不得私自招生。
四、培训主题与内容
根据新时期科普创新发展需要,设立公众科学传播、互联网
+科普、科普活动组织策划、科普社会动员、科普展览策划、媒
体从业者科学传播、科普志愿服务和科普创作等8个培训主题、
18个专题班(分专题班招生计划见附件)。
培训形式以集中培训为主,充分运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手段,
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必修课程
与专业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班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
总课时不少于36学时,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7学时,交流研讨不
少于4学时,现场教学不少于4学时。培训内容应立足提升科普专
兼职人员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涵盖思维观念、专业技术、实践
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根据专题有针对性的设计培训课程。必
修课程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定课程和教师,包括“十三五”全民
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实施(2学时)、科普“十三五”规划(2学时)、
科普信息化建设(2学时)、国外科学传播(1学时);专业性课
程由承办单位根据专题方向设置。
— 3 —
五、培训考核
培训期间,承办单位应认真记录出勤率和课堂表现。课程结
束时,承办单位应根据签到记录计算学员的整体出勤率,并要求
学员及时上交培训培训心得体会。出勤率、课堂表现、心得体会
上交情况将作为学员考核的必要依据。
考核合格的,由中国科协统一颁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
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和中国科协科普部、培训
和人才服务中心联合颁发的结业证书。
六、培训经费
中国科协承担培训课程、师资、场地等费用,每人每天不超
过210元,派员单位负责学员的住宿费用。对于部分西部和贫困
地区学员,食宿费用仍由中国科协承担,按照国家有关培训班每
人每天550元标准执行。培训经费由承办单位先行垫付结算后再
与中国科协实行事后据实结算。
各承办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财政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
管理办法》(财行〔2016〕540号)执行,专款专用,提高培训
资金的使用效益。
七、培训要求
(一)培训项目应于2017年内完成,原则上不晚于2017年10
月底。培训地点原则上为承办单位所在城市。
(二)承办单位应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在经费允许
范围内尽力做好食宿、交通、医疗、安全保障服务,为培训学员
— 4 —
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承办单位应对培训效果做出评估,并在培训结束后一
个月内向中国科协科普部提交总结。培训工作开展出色的承办单
位将列入中国科协科普人员培训基地备选范围。
— 5 —
附
中国科协科普部2017年科普人员培训
专题班招生计划
专题
班级数量(个) 每期计划人数(人) 总人数
公众科学传播 3 120 360
互联网+科普 3 120 360
科普活动组织策划 2 100 200
科普社会动员 2 120 240
科普展览策划 2 100 200
媒体从业者科学传播 2 80 160
科普志愿服务 2 120 240
科普科幻创作 2 120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