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药典-候选药品标准物质研制报告编写细则

中国药典-候选药品标准物质研制报告编写细则

1 候选药品标准物质研制报告编写细则 本编写细则适用于药品国家标准中候选标准物质的研究、制备、标定等技术资料的汇总。 编写细则是研制过程中各个项目的编制说明。包括理论性解释和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细则中计量单位等统一按药典“凡例”中规定要求编写。每一篇编写细则均应写明作者及审核人的单位、姓名、职称或职务、日期等。 编写格式与要求 (一)标准品 1、中文名称、英文名称 按照《中国药典》品种正文给出相应中文名称和英文名称。 2、来源与制法 候选生物标准品的来源各不相同,包括合格的疫苗、人

的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基因工程产品及实验室培养物等。应详细描述来源情况,说明所提供生物标准品的准确来源信息。 生物标准品的制备一般要经过分装、冻干及熔封等工艺。应详细描述每一步的工艺参数,包括温度、湿度要求,洁净环境要求及分装精度等。如果标准物质为不能冻干的溶液、胶状物或悬浮液,则要详细描述保证分装各支间均一性 2

的信息。 3、标定 1)生物学特征的确证。生物标准品原材料应遵循与供试品同质的原则,生产用菌毒种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用菌毒种管理规定”,并详细描述菌毒种的来源。已有同类型的国际标准物质应向其溯源,并详细描述国际标准物质的来源,拉丁学名等。采用相应的生物学、免疫学或化学技术进行确证检测,如生物学方法鉴别、抗原性分析、免疫原性分析,生化分析、基因序列测定、肽图、活菌计数、效价(效力)试验等。应详细描述每个过程的实验条件、参数及结论等。 2)理化性质检查。根据生物标准品的特性和具体情况确定理化性质检验项目的,如pH值、等电点、分子量、迁移率测定、细菌形态、细菌内毒素、无菌等。应详细描述每个过程的实验条件、参数及结论等 3)纯度与有关物质含量的检查。根据生物标准品的使用要求确定纯度与有关物质的检查项目。如:含量测定、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外源DNA残留量、宿主蛋白残留量、残余抗生素活性等;不同试验方法的主成分的纯度检查等。应详细描述每个过程的实验条件、参数及结论等 4、用途 3

描述标准品的用途,如:供定性鉴别用、供含量测定用等。 5、包装及贮藏 描述标准品的包装及贮藏条件。对包装材料的相容性和贮藏条件进行考察的,应提供相应的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 6、稳定性试验 研制过程中进行的加速破坏试验,如根据制品性质放置不同温度(一般放置4℃、25℃、37℃、- 20℃)、不同时间,做生物学活性测定,以评估其稳定情况或标准品建立以后定期进行的与国际标准物质比对,观察生物学活性是否下降等的实验研究。应详细描述每个过程的实验条件、参数及结论等 (二)对照品 1、一般信息 包括中英文名称、化学名称、分子式、分

子量、结构式。 中英文名称 应详细说明名称情况。对于有俗名的化合物,直接采用俗名的中英文名称;对于无俗名,但化学名称 4

简单的化合物,直接采用化学名称的中英文名称;对于有多种俗名的化合物,一般采用首次报道的文献中的名称,或采用目前主流文献采用的名称;对于无俗名,但化学名称复杂的化合物,应根据来源拟定一个中文名称。 化学名称 一般采用首次报道该化合物的化学名称的中英文名称作为化学名称;只有英文化学名称的化合物,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对于有多种化学名称的化合物,也可采用主流文献采用的化学名称。对采用的依据进行详细说明。 分子式 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分子式,一般顺序为CHONS及其他元素。 分子量 根据化合物的分子式计算分子量,如果成盐,应加上盐部分的分子量。 结构式 采用IUPAC规则命名,并采用ChemOffice(ACS Document 1996)软件画结构式(包括立体结构)。 2、来源 明确候选标准物质的来源,包括合成来源,植、动物来源等。植、动物来源的应给出植、动物的科名、拉丁学名和药用部位。 5

3、制法 详细描述制备候选对照品所需的原料、制备工艺、工艺

参数及得率等。 以植、动物为原料提取、纯化的候选对照品,应详细描述投料量、粉碎、提取的条件(包括溶剂、用量、温度、次数等)、纯化的条件(包括萃取的溶剂及其用量、色谱的方法、填料、洗脱剂及其用量)、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和条件、干燥的条件、对照品的得率等。 化学合成的候选对照品,应详细描述合成的原料、合成条件(包括原料的比例、加入步骤、反应方法和条件等)、纯化的方法和条件(包括萃取的溶剂及其用量、色谱的方法、填料、洗脱剂及其用量、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和条件等)、干燥的条件、各步反应的得率等。 以生物技术制备的候选对照品,应详细描述菌种或细胞系、培养的条件、提取条件(包括溶剂、用量、温度、次数等)、纯化的条件(包括萃取的溶剂及其用量、色谱的方法、填料、洗脱剂及其用量)、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和条件、干燥的条件、对照品的得率等。 6

4、性状 描述样品的形态、颜色等。 5、理化常数 给出候选对照品的相应的溶解性、熔点、比旋度、折光率等。 6、结构鉴定 对于已知化合物,提供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的数据,光学活性物质应提供比旋光度([α]20D)、必要时提供圆二色谱(CD)X-衍射(X-ray)等数据。所有数据与相应文献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并附涉及到的所有图谱。 对于未知化合物,应对结构进行解析和推断,提供详细的波谱数据及解析过程,并附涉及到的所有图谱。 7、检查 7.1 色谱纯度 采用TLC方法进行纯度检查,应提供色谱条件(薄层板、点样量、展开系统、检测方法等),及检测结果并附TLC照片。 采用HPLC方法进行纯度检查,应提供色谱条件(色谱柱、流动相、进样量、流速、柱温、二极管阵列等检测器)及检测结果并附色谱图。 采用GC方法进行纯度检查,应提供色谱条件(色谱柱、 7

进样口温度、柱温、载气流速、检测方法、检测温度等),及检测结果并附色谱图。 7.2 炽灼残渣 按《中国药典》一部附录IX J炽灼残渣检查法操作。描述炽灼残渣检查法的取样量、炽灼温度、时间及检测结果。 7.3 残留溶剂 描述残留溶剂的测定方法,包括色谱柱型号、柱温、供试品溶液制备,系统适用性试验、检测限、测定结果等。 7.4 水分(干燥失重) 描述水分(卡式水分,干燥失重)测定方法、取样量、温度及检测结果等。 7.5 引湿性 按《中国药典》二部附录XIX J药物引湿性试验指导原则操作。描述药物引湿性试验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取样量及检测结果等。 8、定值 化学对照品的含量,是在采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的协作标定结果的基础上,按照质量平衡法原则进行赋值。

根据化学对照品的用途,按照下列方式进行赋值: 1)鉴别用化学对照品 仅供鉴别的化学对照品,不涉及量值的使用,因此,不 8

在标签说明书中对标准物质的量值进行标识,但需做相应的纯度检查并报告结果。

2) 供HPLC、GC、CE和TLC法定量分析用对照品 根据对照品的使用方法,按照质量平衡法进行: (1)使用前不需干燥处理的化学对照品: 根据对照品的具体特性,可采用下列公式进行赋值: 对照品含量=(100%-水分%-残留溶剂%-炽灼残渣%)×HPLC(GC,CE)纯度

给出相应的色谱纯度、水分、残留溶剂、炽灼残渣的测定方法和测定结果。

(2)干燥后使用的化学对照品: 对照品含量=(100%-炽灼残渣%)×HPLC(GC,CE)纯度

给出相应的色谱纯度、炽灼残渣的测定方法和测定结果。 3) 供UV或荧光法测定用化学对照品 当杂质的紫外响应因子与主成分相当时,或杂质含量不超过1%时,按照质量平衡法进行赋值:

(1)使用前不需干燥处理的化学对照品: 对照品含量=100%-水分%-残留溶剂%-炽灼残渣% 9

或:100%-干燥失重%-炽灼残渣% 给出相应的水分、残留溶剂、炽灼残渣的测定方法和测定结果。

(2)干燥后使用的化学对照品: 对照品含量=100%-炽灼残渣% 给出相应的炽灼残渣的测定方法和测定结果。 定量检测用杂质对照品的量值,按照质量平衡法计算后,大于98.0% 时,按100%计,否则需要按照质量平衡法进行赋值使用。 9、稳定性 按《中国药典》附录XIX C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原料药项下操作并做相应记录。 此外,根据对照品的性质必要时可设计试验,探讨pH

值与氧及其它条件对标准物质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分解产物的分析方法时,应记录调节pH、氧化所用试剂,条件、实验方法及相应结果。 10、包装与贮藏 10

描述对照品的包装及贮藏条件。根据对照品的性质和稳定性,确定包装和贮藏条件。必要时,对包装材料的相容性和贮藏条件进行考察,提供相应的数据。 11、用途 描述对照品的用途,如:供鉴别用、检查用或含量测定用等。并提供使用该对照品的相应标准。 (三)对照提取物 1、中文名称、英文名称 对照提取物的中文名称和英文名称,按照《药品国家标

准物质研制技术要求》中对照提取物的命名原则进行命名,并详细描述命名依据。 2、来源 对照提取物的来源应详细描述植、动物的基原,包括科名、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加工炮制方法等。 3、制法 详细描述制备候选对照提取物所需的原料、制备工艺、

工艺参数及得率等。包括投料量、粉碎、提取的条件(包括溶剂、用量、温度、次数等)、纯化的条件(包括萃取的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