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饮料生产工艺流程

茶饮料生产工艺流程

茶饮料生产工艺流程
茶饮料在国际上被称为“新时代饮料”。从长远的观点看,是可
以与碳酸饮料相抗衡的产品,其特点是天然、保健且能解渴,符合现
代人崇尚天然、追求健康保健的消费心理需求。
从一些主要地区看,世界茶饮料的增长速度很快。美国的软饮料
是以碳酸饮料为主的。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茶饮料一直处于增长
之势。茶饮料消费在西欧尽管每个国家发展不一致,但总体也是处于
上升趋势。
日本开发茶饮料较早,1983 年开始大量生产乌龙茶,1985 年开始
生产红茶,以后品种不断丰富,其大部分产品是不加糖的纯茶饮料。
生产情况具体见下表:
日本每人年均消费茶饮料约 22 升。我国与之比较有很大的差距。
尽管我国工业化生产茶饮料已有三四年的历史,也具备了一定的产量,
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人们饮用瓶装水习惯的逐渐形成,茶饮料将
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内外液态茶饮料的生产流程依不同的产品(如纯茶饮料、果味奶
茶、茶汽水等)和不同的包装方式而不同。但是用茶叶为原料的茶浸出
液的制备工艺基本上是一致的。
萃取工艺流程:从茶叶中萃取茶汤的浓度因为原料、工艺设备、
生产的产品不同而各有差异,水与茶叶的比例一般为 1~15∶100。如
果浓度大易产生白色沉淀。为降低成本及避免成品在销售时产生混浊,
一般是以 1%的茶叶进行萃取,萃取温度为 70~95℃,萃取时间为
5~30 分钟,萃取后用 250 目尼龙布过滤除渣。萃取形式有 3 种代表形
式———夹层锅式、篮笼式、咖啡抽取器式。夹层锅萃取时将热水放
入带搅拌器的锅内加热至规定温度投入茶叶,搅拌到一定时间后翻转
夹层锅倒出茶萃取液进行过滤。该形式的特点是温度时间易控制,搅
拌出料方便,萃取充分。篮笼式萃取是将放有茶叶的篮笼在热水槽内
靠设备吊起放下起到搅拌作用进行萃取,不足之处是萃取不完全,茶
叶渣取出不便,茶叶易产生涩味。咖啡抽取器式萃取就是喷淋式,是
将茶叶放在网上,用规定温度的热水从顶部喷淋萃取,待茶叶充分浸
渍后从底部获得茶汤,其优点是易排渣,但不能搅拌,萃取终点不易
判别。
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多以茶叶为原料,直接萃取茶中可溶性部分。
而欧美国家多采用速溶茶为原料,以净水稀释为茶饮料。在我国生产
速溶茶的厂家是福建漳州大闽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采用膜浓缩技术
和真空干燥技术,降低了香气和滋味的损失,解决了沉淀混浊问题。
用这种方式生产的茶饮料投资少,见效快,易上马,技术指标好控制,
产品质量有保证。
影响茶饮料品质的因素主要有:
1.水质。水是茶饮料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品质对茶饮料影响甚大。
一般说,水中的钙、镁、铁、氯等离子影响茶汤的色泽和滋味,会使
茶饮料发生混浊,形成茶乳。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大于 5ppm(百万分之
5)时,茶汤将显黑色并带有苦涩的味道;氯离子含量高时会使茶汤带
腐臭味。茶叶中的植物鞣质与多种金属离子可以反应,并可生成多种
颜色。所以自来水是决不能直接用来生产茶饮料的。生产品质较佳的
茶饮料必须用去除离子的纯净水———pH 值在 6.7~7.2,铁离子小于
2ppm,永久硬度的化学物质含量要小于 3ppm。
2.原料。茶叶可分为绿花、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六
大类,各类茶风味各异。成品茶由于其茶青品质不同、产地不同及制
茶技术、储存好坏有异而形成不同的风味,同时其可溶性成分也不一
样。茶青的品质又与茶树品种、生长地区的土壤、日照、肥料、栽培
方法及采集季节、茶芽水分有很大关系。成茶的品质在茶青的基础上
取决于加工技术。如茶青堆放时的厚度、发酵时间掌握、焙烘温度和
水分控制等。好的成品茶如果储放不当引起受潮或霉变都会导致茶饮
料产品质量的下降。
3.萃取。直接影响茶叶中可溶性物质萃取率和萃取液品质的因素
是水温、萃取时间、原料颗粒大小、茶叶与水的比例及萃取方式。水
温越高,时间越长,原料颗粒越小、茶叶比例越大,萃取率越高,茶
汤的苦涩味越重,成本亦高,香味新鲜度也受影响,而萃取是否采用
多级方法,也影响茶汤品质。
茶饮料生产的关键技术是避免和消除茶饮料中的混浊和沉淀。茶
叶萃取液冷却后产生白色茶乳沉淀,是由茶叶中的茶多酚及其氧化分
解物与咖啡碱铬合生成的,行业专家称之为“茶乳酪”。蛋白质、果
胶、淀粉大分子物质也容易出现沉淀,而水中离子又是促进混浊和沉
淀的首要原因。
解决茶饮料混沌的方法有几种,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物理法———
使茶汤冷却后用高速离心机除去或用超滤法滤去,以提高茶叶汤汁的
澄净度。国内几个主要茶饮料生产厂如三得利、康师傅等均使用日本
或我国台湾设备以及方法生产茶饮料。另外,还有在茶汤中添加酶制
剂使茶饮料中大分子降解以达到除混去沉的目的,也有在茶汤中加入
胶体物质使其在液体中起分离大分子减少铬合生成作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