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的护理指导的作
用。方法:所有病例采用腹膜透析治疗,住院期间对患者及家属进
行宣教和指导,出院定期随访。结果:44例患者家庭腹膜透析维持
最长29个月,死亡4例,现维持透析37例。结论:通过护理指导,
使家属掌握腹膜透析全过程,保证病人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腹膜透析;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
(2011)08-0226-02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透析膜,使体内潴留的水、电解质与代
谢废物经超滤和渗透作用进入腹腔,达到清除体内代谢产物的目
的。腹膜透析技术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是肾脏替
代疗法的一种,具有操作简单方便、适应证广泛、安全省力、居家
治疗和价格低廉的优点, 而如何正确有效地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护
理指导,直接关系到透析的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影响着腹
膜透析患者的以后生存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我科自2006年4
月~2010年8月对44例经住院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病
人做腹膜透析,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龄22~
77岁。原发病:慢性肾炎25例,高血压9例,糖尿病10例。
2 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美国百特公司腹透管和腹透液进行透析。行腹
膜透析置管术后,腹膜透析置管术后第二天行间歇性腹膜透析
(ipd)、10~14天后行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capd)治疗,术后第
二天开始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腹膜透析宣教和技术指导两周后对患
者和家属进行腹膜透析宣教和技术指导、考查合格后出院进行家庭
腹膜透析,嘱病人定期复诊及我们定期电话随访。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指导实施腹膜透析的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
主要依赖患者自己或家人协助透析。术前、术后病人往往会发生情
绪紊乱,同时,缺乏腹膜透析的知识,也会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
因此心理护理尤其重要,护士应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
人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病人鼓励和安慰,帮助病人面对
现实增强生活信心。同时还应争取家属密切配合,向病人和其家属
提供资料并解释腹膜透析的原理和疗效,共同关怀理解和支持,鼓
励患者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听轻音乐等减轻恐惧和焦虑情绪,使
病人主动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3.2 健康指导
(1)腹膜透析操作方法指导:
①操作前按要求洗手、戴口罩,减少细菌污染,换液前按六步
洗手法洗手可明显减少接触污染的机会。
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穿紧身裤,勤换干净的衣服,被
服。
③工作、活动时注意透析短管的固定与防护,避免过度牵拉、
扭曲造成出口的机械性刺激,引起局部炎症等。
④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肠内毒素可进入腹腔,诱发腹膜炎的
发生。
⑤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引流液浑浊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以免延误病情。
⑥每次灌完透析液一定要换新的碘伏帽,进行灭菌消毒,不得
重复使用用过的碘伏帽。
(2)出口处及隧道口的护理:出口处每日换药1次,换药前先
观察出口处,如出现渗液、损伤、感染或出血,一定要立刻报告医
生或者腹膜透析护士及时处理。换药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原则,导管需固定好,避免牵拉损伤。目的在于预防导管出口处的
感染和腹膜炎的发生。
(3)腹膜炎的预防和护理:准备一间干燥且通风良好的房间,
在透析前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洗门窗、桌
椅、地面等。做好导管外口的护理,指导患者如何观察透析液的质
量,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尽量避免肠道
感染。教会患者如何识别腹膜炎,及时到医院治疗。
(4)透析不充分的护理:嘱患者定期来院进行腹膜平衡试验,
根据实验结果及时调整透析处方,以提高透析质量。
(5)饮食指导:腹膜透析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在1.2-1.5g/
(kg·d),约70-80g,让患者了解一些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食用
富含维生素、低脂、低磷饮食。
(6)定期复诊及家庭访视 腹膜透析护士与患者保持电话联系,
负责全天候地技术操作及护理指导,负责向患者提供咨询,每两周
进行一次随访,全面评估其生理健康状况、精神心理状态及腹膜透
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患者每3个月回医院复诊一次,更换九寸短
管一次,做实验室相关检查。
4 结果
本组44例病人,至今家庭腹膜透析维持最长29个月,其中因
全身衰竭死亡6例,并发腹膜炎3例,改血液透析10例,现维持
腹膜透析25例。
腹膜透析治疗操作简单,病人可在家自行透析。对肾衰竭病人,
尤其是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老年病人、儿童及青少年急性肾衰竭,
腹膜透析优于血液透析。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病人对透析治疗和饮
食的依从性。因此,护理要以人为本,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治疗和
护理,同时还要根据病人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心理特点和接受能
力不同,找出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实施、评价。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整心态,回归社会,尽可能做力
所能及的事,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