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雍正朝密折制度研究

雍正朝密折制度研究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圣祖康熙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

雍正在位仅一十三年,但却在君臣之间建立起一套完整而成功的密折上奏制度,并留下所谓“天下第一痛快之书”——《朱批谕旨》。

虽身居大内,却能通过密折了解下情,于地方官场民情了如指掌。

不能不说,密折制度的功能在雍正时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是雍正推行新政,加强君主专制的有力措施。

一、密折的产生与内容1.产生时间需要辨明的是,奏折与奏本、题本并非同一概念。

题本与奏本是清初沿袭前明旧制而来,官员弹劾、禀报钱粮、兵马等用题本,须附“贴黄”(即摘要),由通政司转送内阁,然后上呈皇帝;官员到任、升转及本身私事等用奏本,也须经通政司上呈。

与题本奏本相比,奏折快捷便利、保密性强。

唐武则天时期已有告密制度,明朝也已出现与密折相类似的“密奏”,不过正式使用“密折”这一称呼却是始于清代。

密折是清代一种特有的上行官文书,是各级官吏上呈给皇帝的秘密奏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这种文书皆由臣僚缄封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

密折中之“密”字,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密折由臣下直接上呈给皇帝个人,不经通政司等衙门;二是由于某些原因,上疏内容具有机密性,不可外泄。

关于密折产生的时间,至今未有定论。

杨启樵先生在《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中推测,清代密折“肇端于顺治,推行于康熙,至雍正而大盛”。

还有学者认为奏折始用于康熙,因为现存最早的奏折是康熙朝的。

学者黄培则认为“密奏雏形”产生于关外。

至于密折出现的具体年代,则众说纷纭。

但密折制度在康熙晚年已大体形成,在雍正时期完备盛行,这一点毋庸置疑。

2.密折内容早期密折内容无甚机密性,多为雨泽、米麦、请赐、题补之类。

康熙中期以后江南多事,奏报江南事务的内容增加。

至雍正时期,密折内容已十分广泛,形式和种类也多种多样。

有向皇帝请安折问候的“请安折”,有上奏庆贺的“贺折”,也有官员上奏谢恩的“谢恩折”。

但奏折中数量最多、最常见的还是“陈事折”,陈事折内容繁复,可分为天候、粮价、养廉、水利等数十类,凡天下有关吏治、民生、兴除、劝惩各事,无需真凭实据,风闻即可入告。

除此之外,密折中还涉及到日常生活琐事,如雍正曾朱批劝诫李卫注意身体健康:“闻汝因过劳吐血,此则大谬。

嗣后慎勿复尔,诸凡量力而为,不可勉强!”二、格式及规章1书写格式清代早期的奏折大多是私人信件的性质,所以在书写上较为自由。

至雍正朝,密折在书写格式上就有了严格的规定,在行文用语、组织结构、书写款式等方面都有限制。

例如,臣下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不同种类的奏折需用不同纸张书写请安折用黄纸,陈事折用素色纸等;奏折共13版半,第1版为掩首,封时向后折转,第2版为面,下中写“奏”字,第3至12版为奏折正文处,第13版不写字,最后半版为折首,封时向后转;奏折写完后结尾处要写上“伏乞皇上圣鉴”等套语;再如奏折书写过程中的抬头制度:遇“盛京”等地理名词要抬头,遇“朝”、“皇帝”、“宫殿”等字样要抬头,遇“怡亲王”等王号则不能抬头等等。

2.保密工作臣工写完后需装入内廷颁发之折匣内,匣外加宫廷特制铜锁,以盖有御押黄纸封口,最后用黄包袱包好,送至京都。

密折的传递也比较严格。

各省总督、巡抚的密折须派亲信直接送达京城,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如遇紧急事务可由千总或把总等乘驿递送。

至于无径奏之权的官员,奏折或交上司转呈,或交钦定中转奏折之人,期间不得拆看。

后设奏事处,每天统一接收在京部院衙门及各省督抚衙差递送的奏折,再呈给皇帝,皇帝作出批示后,颁布通行。

雍正帝还独创了回缴密折制度。

雍正于康熙六十一年颁布谕旨:“……京师满汉大臣官员,凡一切事件有皇考朱批谕旨,亦著敬谨封固进呈。

……嗣后朕朱批密旨,亦著缴进,不得抄写存留。

”不但康熙时期奏折需上交,雍正朱批发回本人捧诵后,也需上呈,私自存留,必受严惩。

凡此种种,皆为确保密折内容的秘密性。

3具奏人密折并不是官员人人享有的专利,被获准上奏折的官员称为“具奏人”(或“提奏人”)。

康熙前期,奏折还不具备普及性,上奏折只是少数皇帝亲信的特权。

康熙中期,所有在京大臣和地方督抚提督等官员均可上奏。

康熙晚年,一再令臣工密折陈事。

雍正继位后,积极推行密折上奏制度,具奏人范围进一步扩大:“京官自翰林、科道、郎中以上;外官自知府、道员、学政以上;武官自副将以上;旗员自参领以上”。

除官职外,官员个人与皇帝的关系也是能否获准上奏的重要原因,有时一些品位较低的地方布政使、知府、同知等也可获准具折。

总而言之,雍正朝密折人员远远超过康熙朝,《朱批谕旨》一书中所收具奏人即达223人,实际上折的人还不止此数。

上奏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雍正朱批谕旨》十函,雍正曾责备田文镜上奏太过频繁,“未免虚耗盘费。

朕万几在御,日不暇给,亦苦纷烦。

”可见具奏人应及时反映地方事务,但频频渎奏亦会受诘。

二、雍正推行密折制度的原因雍正为何积极推行密折制度?我认为原因有四:1.君主专政时代,君王身居大内,为周知庶务,通达下情,不得不广布耳目,历朝历代的特务机关也是由此而来,清朝也不例外。

有了明朝的前车之鉴,清朝统治着不再任用特务,转而使用密折奏事这一形式;2.满族入关后仍保留着军事民主制的色彩,“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存在对皇权起着制约和分割的作用。

密折制度的实行,无疑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3.康熙晚年,官吏朋比为奸,党同伐异的情况已然十分严重。

雍正继位初,“矫诏篡立”说流行,其继位的合法性受到广泛的攻击和怀疑,朋党间明争暗斗更为激烈,密折就成为雍正控制臣下,铲除异己最有效的措施;4.雍正本人精力过人,且为人多疑忌苛,所以大小政务事必躬亲,无论大事小事,力求亲力亲为。

他大力推行密折制度,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日常琐事,无一不想插手。

四、密折制度的作用事实上,雍正也实现了他推行密折制度的目的,不出皇宫而能知晓天下事。

雍正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密折制度功劳不小。

1.通过密折雍正能及时知晓下情,有利于正确决策,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有这样一则逸事:状元王云锦有一天跟亲朋好友玩“叶子戏”,叶子丢了一片。

第二天上朝,雍正问他昨晚干了什么,王云锦如实回答。

雍正笑道:“不欺暗室,真状元郎。

”然后从袖子里拿出王云锦丢失的那片“叶子”,还给了他。

不管此事是真是假,但在位13年中,雍正大部分时间是在宫墙之中度过的,很少外出巡游。

能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事,无疑得益于密折制度。

密折内容广泛,事无巨细皆可议论,几乎无所不包,无话不可谈,为雍正提供了大量信息。

此外,皇帝行新政,可通过密折与大臣先行商议,臣下不同意也可在奏折中婉转劝阻,在正式决策前留下了缓冲的余地。

另外,由于密折直达御前,省去了许多繁复的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雍正极为勤政,奏折几乎全都当天批示完毕,第二天早晨交予军机处,再由军机处按事情缓急处理递送,十分快捷。

2.官员之间相互牵制,彼此监视,使雍正能有效地控制臣下鉴于雍正时期严格的保密制度,密折内容基本上只有上奏者本人和皇帝知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密折是官员之间打小报告的有效途径。

一省之内,总督、提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互相监督,发现谁做了不臣之事随时可上折密奏,周围的同僚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防不胜防,而只有皇帝才能开拆、批答密折,这对臣下会产生十分强大的威慑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诸王文武大臣等,知有密折,莫测其所言何事,自然各加警惕修省矣”。

雍正也能借此更为有效地控制臣下。

3.加强了雍正对中央和地方的直接控制,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雍正时期密折制度的全面推厂,对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皇帝通过密折制度直接处理政务,避开了内阁和满族贵族议政大臣的牵制,对中央和地方实行直接有效的控制,削弱了权臣的势力。

密折制度和军机处相辅相成,有力地强化了皇权。

另一方面,皇帝通过密折制造朝臣之间的互相猜忌,从而可实现“分而治之”的目的,瓦解朋党,加强对中央和各省官员的直接控制。

4.密折也是皇帝教导臣下,与臣下交流情感的桥梁。

雍正在《朱批谕旨》自撰前言中就说到:“因人而施,量材而教。

严急导之以宽和,优柔者济之以刚毅。

过者裁之,不及者引之。

”雍正对密折所作的朱批,经常嬉笑怒骂全无避忌,直言“朕大笑惊讶览之,朕笑的了不得⋯⋯”,有时甚至不避村俗俚语。

密折的性质实际上类似于雍正和臣下间的私人信件,雍正时常用朱批对臣下的为人处事加以指导。

例如田文镜为人苛刻,雍正曾再三劝阻:“诸务从容办理,毋过于猛”,“朕不虑汝不及,恐报效心切,或失之少过耳”。

对于臣下的生活细事,雍正也颇为关心。

对君臣间的情感建设,密折制度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得必有失。

在专制政体下,密折制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但同时,它也引发了官员个人谨小慎微,同僚之间互相猜忌等弊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利于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团队之间的团结协作。

无论得失,密折制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任何时期,任何组织想要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对周围信息全面而有效的掌控。

在现代化社会,网络的普及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为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我们更应该利用现代化技术,全方位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让信息能“直通中南海”,使基层民意民情能真正快捷而有效地直达中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