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次 贷 危 机 背 景 下 的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信 用 风 险 成 因 分 析
08金融2班 20080410090206 雷丹
研究背景:以前有一种说法大概是“美国经济打一个喷嚏,全球经济感冒”,描述了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及其举足轻重的世界位置。但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各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分支机构,各国的经济、金融市场已日趋模糊,金融市场已走向了全球。任一重要国家的风吹草动都可能使整个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真的是银行打喷嚏,一国的经济大感冒。由于银行与生俱来的特殊性,使其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其中最主要的关于银行的研究就是银行该如何控制自身的风险维护金融市场和经济的稳定。而信用风险做为风险研究领域中最先被人们所熟知,但直至今日它仍然是风险研究中的主角。为什么信用风险会如此深受爱戴?这与中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无疑是脱不了关系,但诸如此类的研究已是数不胜数。2007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整个全球经济伤痕累累。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主要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是美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美国的消费有问题,另一种是由于银行系统自身的不完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第一道防线出了问题,次级房贷者还不了款,银行的信用风险转变成了危机。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次贷危机来展开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
研究的现状:关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的研究,我国学者一直以来主要是致力于因经济体制问题而遗留下来的国有企业严重的信贷不良问题的研究,若要细分下来,我国的信用风险问题即是信贷风险成因分析。以下是关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的主要观点:
一 外部原因: 1经济转轨导致的。
①国有企业风险转嫁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是由国有企业风险转嫁而来的。表现为两方面:一,在实行渐进转轨时,国有企业能够肩负更多的社会职能、更容易获取信息和实施监督,同时也占据较大的产值比重,因而国有企业有符合政府改革的目标,对国有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也就成为必然结果。二,市场取向的
2 改革,导致了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国家财政收入下降,国企过去那种财政主导型的注资已经难已为继,最后导致了以间接融资为主,资金主要来自国有商业银行。
②产权不明晰,国有商业银行主体缺位。
谢平认为,政府对银行的过度干预是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陆前进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决定可能比私人银行更具政府导向性。
2国有商业银行对信贷者的预算软约束问题。
预算软约束是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政府部门对收入不足以抵补成本的国有企业持久救助的所谓“父爱主义”现象。袁刚明、郑江淮等人就国有企业软约束和银行风险积累,以及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软约束与不良贷款之间有着相关性。
3 信息不对称。
刘民权和徐晓萍等人运用信息不对称的原理分析了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缺乏良好的甄别机制,导致信用风险大的客户增多,增加了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但道德风险由于社会问题更为严重。
4 经济不稳定。经济与金融息息相关,由于经济周期问题,必然存在在经济萧条时期,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二 内部原因:银行自身所致。
1 委托代理关系导致道德风险。
由于激励机制设计不当,造成银行经营业绩大小与奖励处罚不对称,从而引发道德风险。
2 银行自身行为导致。
银行行为理论从银行自身行为方面探讨了银行风险的原因。银行行为理论包括贷款客户理论、银行竞争模型以及贷款勉强理论。贷款客户关系理论指出银行为了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倾向于采取积极的贷款政策以保持客户对贷款的长期需求,从而导致贷款数量扩张,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另外,贷款勉强理论表明银行由于客户关系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贷款的质量,提高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发生。胡冰星将以上理论运用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分析,结果是我国信贷市场比较特殊,贷款勉强与贷款需求无弹性共存。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后,银行间
3 的竞争加剧,对效益好的企业竟相贷款,使得这些企业贷款供给大于需求,贷款勉强产生;而对那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则不给予或不愿贷款,致使这部分企业贷款供给严重不足,贷款需求无弹性。
总的来说,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单纯的信贷风险。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及国外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引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开始与市场风险等风险紧密结合起来,商业银行也正想运用证券市场工具来管理信用风险。这就衍生了另一个问题,在运用信用衍生工具来管理信用风险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信用衍生工具同时也会带来信用风险,而且还会膨胀风险。
摘要:本文将围绕着次贷危机的发生机制来揭示衍生工具所带来的信用风险以及其膨胀所引发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加大。
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
1 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的定义
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是指这样的风险,当交易对手对衍生工具合约违约时而发生的损失。由于违约而产生的重置成本减去挽回部分。重置成本代表了违约时未来预期现金流的折现值。有一点需特别强调的是,仅当交易对手违约,而衍生工具合约对非违约方具有正的盯住市场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发生信用损失;而且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损失。--全球衍生工具研究小组,第30小组
2 金融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
从以上定义即可看出金融衍生工具的最主要的风险是交易对手风险,即在交易对手违约的同时,标的资产也违约,两者同时发生。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伴随而来的创新性也导致了它的运用是人们难以估计它的风险。过去大型金融机构大多是运用VAR(受险值)模型来估计风险,而这中模型的典型缺点即是要使用历史数据,这也导致这一模型不能适用于创新性强的金融衍生工具。本次次贷危机的启示之一即表明由于金融监管当局、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各界人士错误运用模型来评估证券化产品才导致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风险,最后使风险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运用而膨胀开来。
二 金融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膨胀过程
4 美国次级房贷总值估计为1.3万亿美元,即使全军覆没也能被美国庞大的金融所吸收,然而事实是不仅危机在美国爆发了,还导致了全球金融海啸。正如投资大师巴菲特所言:“金融衍生工具是魔鬼。”
以下通过介绍次贷危机中的主要角色-MBS 、CDO来阐述金融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膨胀过程。
1 MBS带来商业银行信贷流量无限扩张导致的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
在次级抵押贷款中首先由抵押贷款公司将资金贷于无收入来源或积低收入来源的居民,再由抵押贷款公司将抵押贷款卖与银行以获取利润,银行则再将抵押贷款打包成了抵押贷款证券出售给购买者,而抵押贷款证券的购买者则可享受到比购买国债或投资债更高的收益。
图1:次级住房抵押贷款-MBS相互促进的膨胀机制
从以上图可以看出通过MBS使得抵押贷款公司能够将手中的贷款转为资金再度发放次级贷款,又形成新的贷款再卖与商业银行再打包形成MBS,一轮接一轮的衍生,周而复始,最终使商业银行的信贷无限的被扩张。MBS的产生带来的信贷无限的扩张将使各大银行面临在管理贷款流量方面棘手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次债市场给次贷市场带来的膨胀效果,以下是关于2001-2006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和次债发放额简表,可以说明在过去几年中MBS对信贷市场扩张的影响程度.
表1 2001-2006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和次债发放额简表
单位:(亿美元;%) 项目
年份 按揭贷款总额 次贷总额 次贷占比 次债总额 证券化占比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
发放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衍生 再发放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卖出MBS获得资金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 新一轮衍生
再发放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再卖出MBS
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2150
28850
39450
29200
31200
29800 1900
2310
3350
5400
6250
6000 8.6
8.0
8.5
18.5
20.0
20.1 950
1210
2020
4010
5070
4830 50.4
52.7
60.5
74.3
81.2
80.5
资料来源: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04,第227页
从以上表次贷总额与次债总额两栏中可以得出在过去美国房贷市场繁荣时期次贷的增长主要原因是次债的发行.
2 CDO的推波助澜使信贷流量进一步扩张,风险链条再一次拉长。
由于MBS所带动的流动性仍难以满足华尔街才子们的要求,于是他们想出了
CDO并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让各种风险偏好者都参与其中,尽可能的让整个市场愈演愈烈。虽然划分出来的各种等级的CDO,即使是最高级别的仍然风险很大,达不到投资的要求,但是由于投资者的不了解再加上公众普遍的投机心理使得CDO市场深受人们欢迎。还不止于此,紧接CDO而来又出现了CDO的平方、CDO的立方甚至CDO的N次方。
此外,在次级债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CDS进一步的将次级债市场扩大。
总的来说,以上所分析的都是基于商业银行做为信贷者的角色来阐述商业银行信贷的信用风险由于衍生产品的出现不仅商业银行在控制贷款存量时面临衍生产品本身的信用风险,同时还因衍生产品带来的贷款流量的增加而进一步加大的银行的贷款流量的信用风险。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管理贷款方面都存在巨大的问题,虽然今天贷款的存量问题开始采用有效的方法得以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次贷给予了我国商业银行警戒-衍生工具在管理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抵押债务契约CDO 发放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
衍生
新一轮衍生 卖出CDO获得资金 再购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打包 再发放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
抵押债务契约CDO 再卖出CDO获得资金 再购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打包 再发放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
图2:CDO-MBS-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相互促进的膨胀机制
6 更为严重的是关于贷款的流量始终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我国有关各方必须积极探讨关于运用衍生工具来管理风险时所应注意的并以此为鉴慎重的将衍生工具运用到商业银行日常管理风险中来。
参考文献:「1」林琳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海啸膨胀机制研究 学术论坛2009年第1期
「2」石汉祥/编著 商业银行风险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3」约翰.B.考埃特 爱德华 .I.爱特曼 保罗.纳拉亚南 著 演进着的信用 风险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