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 第28卷 第6期
浅论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
李 娟.曲亚男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高,在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网络
为依托的电子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司法还没有明确界定电子证据的
法律地位。由于电子证据具有独有的特征与证据规则,将其归入现有的任一证据种类或分割到各种传统证据中
都是不合适的,法律应赋予电子证据独立的法律地位。
关键词:电子证据;刑事诉讼;法律归属:取证;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o8—7540(2011)一06—0122—03
一、电子证据及其特点
“电子证据”~词自被使用以来,在全球范围就是一个被
赋予多种意义,显得有些混乱的术语。从现有的有关电子数
据的立法文件来看,“电子数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联合国
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及美国、德国、爱尔兰等国的立法主导意
见对“电子数据”持广义的理解。1998年增订的联合国国际
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法范本》第2条规定,“数据信息”是
通过电子学手段、光学手段或其他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受
或存储的信息,它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
报、电传或传真。美国《电子商务示范法》中被认为是可接受
的证据形式的数据电文、电传、传真信息可以理解为该法对
电子证据内涵的界定。
究竟什么叫电子证据?我国学术界一直没有形成相对
准确的界定。“网上证据即电子证据,也被称为计算机证据,
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
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电子证据是以通过
计算机存储的材料和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手段.它最大
的功能是存储数据.能综合、连续地反映与案件有关的资料
数据,是一种介于物证与书证之问的独立证据。”
与传统的证据相比较,电子证据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高科技性。电子证据是以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通
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为基础。
2、无形性。一切交由计算机处理的信息都必须转换为
二进制的机器语言才能被计算机读懂,即无论使用何种高级
语言或输入法向计算机输入信息,都必须经过数字化的过
程.因此我们所谓的电子证据其实质上只是一堆按编码规则
处理成的…0’和“1”,看不见摸不着,具有无形性。 3、多样性。和普通的物证、书证的单一性相比.电子信息
通过显示器展现在阅读者面前的不仅可以表现为文字、图
像、声音或它们的组合,还可以是交互式的、可编译的,因此 电子证据能够更加直观、清晰、生动、完整地反映待证事实及
其形成的过程。
4、客观真实性。如果不考虑人为篡改、差错和故障影响
等因素,电子证据一经形成便始终保持最初、最原始的状态,
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5、易被破坏性。对于电子证据来说.不论是数字形式还
是模拟形式,由于它是保存在可擦写的数据记录介质上,如
磁带、磁盘、可擦写光盘等等,在其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
极易遭受到外来的破坏,如监听、窃听、截取、篡改、删除等
等,并很容易因为使用中的误操作而被破坏。
二、电子证据的国外规定 为了消除司法实践中电子证据认定的障碍,一些困家通
过立法、司法等活动,寻找解决电子证据认定障碍的行之有 效的政策。如美国、印度分别修订了本国的《统一证据规则》 与((1872年证据法》,使传统的证据法能够适用于电子证据;
加拿大、南非和菲律宾等国家专门制定了((1998年统一证据 法》、((1982年计算机证据法》和《电子证据规则》,就电子证
据法律效力做出系统性规定。
自20世纪6O年代以来,英美法系国家已经确立了大量
有关电子证据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成文法的缺乏和 不足。英国政府1999年3月23日公布了《电子通信法案》的
征求意见稿。该法律草案共分加密服务提供商、便利化的电
子商务和数据存储、对被保护电子数据的调查以及附录等四
章。草案在法律上对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等进行界定, 时取
作者简介:李娟(1981一),女,山东郓城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土管系教师。
・l22・
得影响电子信息传输的法律障碍。从相关国家电子证据立
法状况上看,明确电子证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制定电子
证据的规则、原则,包括电子证据的可采纳性、证明力、归类
及其审查判断等方面的立法基础。菲律宾2001年8月1日
开始生效的《电子证据规则》开宗明义,确定该规则适用于任
何电子文档和电子数据信息,以及所有民事诉讼程序、准司
法和行政案件。从而把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电子文档、电子
签字、作为传闻规则例外的采用电子、光学乃至其他类似方
法制作的商业记录、录音、视频、录像和瞬息证据、电子证言
等,都纳入到电子证据的范畴中来,是电子证据的法律概念
呈现广义化特征。
三、电子证据的法律归属
(一)电子证据不同于书证
1、存在和表现形式不同。电子证据是无形的,往往以二 进制编码表示并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存在,其在计算机屏幕上
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传统的书证是有形物,以直观的书面文
字资料形式存在和表现,如信函、合同书、票据等。
2、安全性不同。电子证据具有脆弱性。容易被人截收、
删除、剪接。也容易感染病毒、黑客的侵袭或是错误的操作而 毁损、灭失。其安全性依赖于高科技的安全防范措施,并依
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传统的书证没有这些
问题的困扰.显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3、显示条件不同。电子证据无法直接阅读,其存取和传
输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相应的科
技设备,就很难以看到证据内容及其所反映出来的事实;而
书证具有直观的显示性,一般无须借助科技设备即可得到具
体、准确、形象的内容。
4、可靠程度不同。电子证据的安全性较低,且内容一旦
被修正、更改、补充或灭失,将很难恢复,也很难查证原始记
录,因此电子证据可靠性的查证难度较大;传统书证所记载
的内容也容易被改变,但容易被识别,也容易通过笔迹鉴定
查证原始内容。可见,电子证据与传统书证的差异是显著的,
电子证据具有不同于传统书证的独立性格。
(二)电子证据不宜归入视听资料的范畴
1、电子证据具有无形性、精确性、复合性、脆弱性等突出
特点,而视听资料并不具备或者说不完全具备这些特点。因
此,将电子证据实为视听资料将不能反映电子证据的特点。 2、电子证据是从计算机储存的数据和资料中提取,并且
需要对数据按一定规律重新整合才能反映出案情事实。其中
一些数据经计算机输出后更像是一种书证:视听资料却无须
也不能重新组合。
3、从证据的证明力看,电子可以在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
过程中将起关键作用,它可以是一种直接证据;而视听资料
在诉讼中只能起到一种印证作用,只能是问接证据。
笔者认为,鉴于电子证据有其自身独立的突出特点,其 表现形式更是多媒体的,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传统证据类型.
实在不宜生硬的归人现有的7种法定证据类型中的任何一
种。立法应当立足于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立足
于电子证据的脆弱性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系统操
作的严格规范化及电子认证等外部保障而消化于无形.跳出 传统的思维模式,将电子证据单独作为第八种证据类型。
四、电子证据的实际运用
(一)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规则 电子证据的出现表明人们驾驭和运用证据的能力提高
了,但尽管它有其他证据所难以比拟的特征和证明优势.也 仍然只是数种证据中的一类。电子证据一旦被篡改、伪造,
有时很难以被识破,难以恢复,所以运用电子证据定案时更
应加强审查判断,才能保证及时准确地查明案件的真实情
况。
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对电
子证据的审查判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审查电子证据的来源。拿到一份电子证据首先应查明 电子证据形成的时间、地点、对象、制作人、制作过程及设备
情况,明确实在有关事实和行为发生时留下的,还是以后专
为诉讼目的而形成的。只有查明上述情况,才能明确电子证
据所反映的是否真实可靠,有无伪造和删改的可能。
在对电子证据来源的审查过程中。主要应当侧重于记录
设备的工作情况,是否为原始数据以及电子数据的形成过
程。通常情况下,专业软件的所有人保留对电子设备记录的
原始数据修改和删除的权限,不仅是出于对自己所享有的知
识产权的保护,也是为了保护软件的完整性。客户端操作系
统仅有使用和拷贝的权限,对原始数据时无法进行修改、删
除。 2、审查电子证据的收集是否合法。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四十三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
程序。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
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
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取证主体的不合法、违反法定
程序收集的证据,都不能成为定案的根据。因此,在审查判断
电子证据时,要了解证据是什么人,以什么方法和手段,在什
么情况下取得的,是否违背了法定的程序和要求。这样有利
于判明证据的真伪程度。
3、审查电子证据与事实的联系即相关性。只有相关证据
才可能有可采性,不具有相关性的证据,根本不发生可采性 的问题。所以,证据的相关性是可采性的前提。相关性是证
据的一种客观属性,即证据事实同案件事实之间的客观联
系,而不是办案人员的主观想象和强加的联系,即与案件的 基本事实相关。也就是没有相关性的电子证据。不具有可采
性。
4、审查电子证据的内容。刑事证据的内容就是指能够证
实案件情况的客观事实。它是相对证据形式而言的。刑事证
据是证据内容与证据形式的统一体.但其证明力源于证据内
容是否真实、有无剪裁、拼凑、伪造、篡改等,对于自相矛盾、
内容前后不一致或不符合情理的电子证据,应谨慎对待。不
可轻信。
5、审查电子证据的鉴定结论。由于电子证据高科技的特
点,笔者建议对电子证据必须通过法定专门机构进行鉴定.
非经法定机构的鉴定不具有可采性,且鉴定结论没有预定的
证明力。因为鉴定结论只是证据材料的一种,它和其他的言 词证据一样,都存在着虚假的可能性,特别是对高科技、无形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