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中国金融业的演变

近代中国金融业的演变


5.民初钱庄的再度繁荣 以上海钱庄业为例,1914年上海有钱庄28家,到1926 年发展到87家,资本额也由1912年的106万两,扩大到
1926年1341万两;1912年盈利49万余元,1925年盈利高达
323万余元。 原因:(1)业务方向的调整。原来和产业界联系很 少的钱庄,这时也开始面向民族企业。(2)在商品流通 渠道中的作用优于银行。
近代金融业
——世界篇
班级:审计(2)班 组员:林佳燕 关晓君 郭倩怡 赵佳婷
银行体系的演化 国外银行的产生,最初萌芽于长凳、金匠活动, 后来为了降低借贷利率而出现了城市银行,之后随着贸易的发展 逐渐集中到商业银行,但受到风险等因素影响,在实际运作过程 中为了降低风险,逐步诞生了中央银行。银行经营的业务方式, 随风险的加大,促使银行业经营由混业走向分业现在随着业务界 限的越来越难以区分,银行等业务经营又回到混业经营的方向上 来。 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 交易所的发展 利。“银行”一词英文称之为“Bank”,是由意大利 德国在十四世纪的布鲁日因一个叫范德布尔斯家 文“Banca”演变而来的。在意大利文中,Banc 族开设一间旅馆,大量接收参加交易会的各地商人而慢慢演变成 a是“长凳”的意思。商人把钱存到了金匠(Goldsmith) 现在的交易所。 1531年,荷兰安特卫普建立了第一座真正的交易 那里。金匠就为存钱的人开立了凭证,以后拿着这张凭证, 所大厦,为有形和无形的产品提供交易(期权、期货的发展;海 就可以取出黄金。 外贸易引发股份公司的产生,股票的出现,如东印度公司;投机 狂潮:1634-1637年的郁金香热;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同期 法国的约翰· 劳事件);交易所走向规范。 保险业的发展情况 随着长途贸易的发展,保险业也发展起来。 刚开始在水险萌芽,然后发展火险等其他品种。
1] 1897年之前的金融 1)外资银行的侵入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以前,金融功能是由当时设立在我国的洋行来执行的。随着我国国 门的打开,贸易量迅速上升,洋行综合性服务功能开始无法满足国外贸易的需要,在 此情况下,外资银行开始侵入我国。具体而言,侵入原因有如下两点:第一,传统的 洋行无法满足商业扩大的需要;第二,政治扩张的需要,以解决军事上延伸的后勤供 给。在此条件下,外资银行开始涉足我国领土,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当时住在上 海的,还只是为数很少的原有住宅占有权未被破坏的中国居民,……现在的香港街, 当时排满了中国的土船坞,南京路则根本没有梦想到。……洋泾浜两岸只是旧城外的 一片荒野。……当时外国医生还只有三名,律师们的脚步还没有踏上这块土地。…… 同孚洋行的一个堆栈,当时还经常用来作戏园,总会的场址,还没有从中国人手里买 过来。……丽如银行是当时唯一的银行。” 侵入的过程:1845年英国的丽如银行开始进入我国,在香港、上海相继设立分行,揭 开了西方金融业进入我国的序幕。随后至1864年,英国的麦加利、呵加刺、汇隆、有 利等八家银行,以及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也在我国设立分行。这些银行的进入,受到五 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棉花投机”风潮的影响,先后有五家银行倒闭。1864年开始发 生变化,改变了以前只在中国设立分行的现状,开始设立总行以扩大实力,其中典型 者为汇丰银行。随后到1897年,除英国外,其他西方国家也开始在我国设立银行,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逐步形成了六大银行,即汇丰银行、德华银行、华俄道胜银行、 横滨正金银行、法兰西银行、美国花旗银行共同控制中国金融的局面。 North China Daily News。
3] 1912-1937年金融业的发展
A、外资银行的快速发展(英-日-美) B、传统金融机构的兴衰 C、本国银行业的独占鳌头
4] 1937-1949年金融业的衰竭
(1)商业银行由稳定经营向投机转化 [库存、买卖 外汇] (2)官僚银行一统天下[四行二局一库] (3)外资银行等由日垄断向美转化
二、银行的兴起和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的银行势力 扩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法、荷、比等国的银 行被日、伪接收或侵占。抗战结束后,日、德、意三国银 行被国民政府四行二局接收,而英、美、法、荷、比等国 的银行先后复业。这一时期,美国在华银行的发展特别迅 速。至1949年1月,在华的外商银行共有15家:其中英商4 家,美商5家,荷商2家。
of Indian London & China)、麦加利银行 (Chartered Bank of Indian, Australia & China)
麦加利银行上海分行
1865年,汇丰银行(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 Ltd. )
1900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伍圆纸币
汇 丰 银 行 汉 口 分 行
1860年,法兰西银行(Comprotoir d’Escomptede Paris) 1872年,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1890年,德华银行(Deutsche Asiatische Bank)
1893年,横滨正金银行 1895年,华俄道胜银行(Pyecko KNTauckNubaHK)
金城银行大楼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3.国民政府时期
(1)最初的十年
“四行二局”金融垄断体系的建立:中央银行、中国 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 信托局。
中 国 银 行 总 经 理 张 嘉 璈
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成立完全由政府控制的中国国 货银行,颁布旨在限制民族资本金融实力的《银行法》等
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清政府要依靠票号汇兑京协饷, 且常常向票号借贷。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清政府每年必
须偿还大量的外债和庚子赔款,各省各关每年必须按期上
缴一大笔的款项。这些巨额款项往往需要票号汇兑,使得 20世纪初票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
4.票号的衰落 票号在经营方针上带有较为浓厚的对封建政府的依赖 性,辛亥革命推翻了作为票号业最大靠山和最大客户的清
3.国民政府时期 最初十年,除东北外,新设的外商银行有五家。原有外 商银行的势力仍在继续发展。到1936年,外国在华银行共 32家141处(不包括日本在东北开设的地方性小银行),其 中英国7家27处、美国4家16处、日本11家54处。外国银行 资产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占极大的比重。1936年底全国169家 华商银行和储蓄银行的全部资产是14.3亿元,而同年33家 外国在华银行的资产是19亿元,比169家华商银行还多1/3。
地方银行:天津官银号、福建官钱局、浙江官银号。 后陆续改称银行。 商业银行:上海信成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商 业储蓄银行(上海)等。
天 津 官 银 号
2.北洋时期 国家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地方银行:这一时期设立的地方金融机构有30家左 右 。
发展原因: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资金需求 增加;从事政府放款和公债投机;银行家们 的励精图治。
(二)票号
1.票号的兴起 大约产生于19世纪20
年代初,刚开始票号多为
山西人经营。继山西票号 之后,另有南帮票号。票 号的兴起源于贩运商业资 金调拨的需要。
2.票号的经营管理制度:总分号制、顶身股
3.票号的兴盛 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导致对资金流动的需求不断 增加,尤其是沿海通商口岸与内地之间的资金流动更为 突出。票号已经建立起来并在发展的汇兑网满足了这一 需求,这也促进了票号自身的发展。
安 徽 亳 州 南 京 巷 钱 庄
上 海 最 早 的 钱 业 公 所
衰落原因: (1)自身的内在缺陷;(2)新式金融机构的竞争;(3) 货币制度的改变;(4)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6.钱庄的衰落上海是钱 庄业最为集中 的城市,1927 年时全市有钱 庄85家,到 1937年时只剩 下46家。
“北四行”、“南三行”
“北四行”是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 行这四家商办银行的通称。 “北四行”先后成立四行联营 事务所和四行联合准备库等联营机构。“南三行”是上海 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的统称,这 三家银行没有建立联营机构,但他们以上海为基地,业务 经营上相互支持,它们之间的董事、监事也相互兼任。
1892年,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
1902年,花旗银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2.北洋政府时期 新设立有29家外商银行,其中以日、美资本居多,另 一特点是多中外合办银行,如中法实业银行、中华汇业银 行、中华懋业银行。这些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分布范围十 分广泛,深入中国的内地和边疆,势力已达极盛。
近代金融业的演变
——中国篇
一、传统金融业的演化 二、银行的兴起和发展 三、货币制度的变化与通货膨胀 四、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
一、传统金融业的演化
我们把近代金融的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①1897年之前:外资与传统金融机构演化阶段 ②1897年至一战:我国初步形成“三角鼎立”时期 ③一战至1937:“三角鼎立”的分化 ④1937年以后:为战时金融统制时期。
2)票号、钱庄的演化
(一)钱庄
1. 钱庄的产生
钱庄的前身 是钱铺(也有名 为钱店、钱肆、 钱桌),产生于 明朝中叶。
2.清前期的发展
清乾隆时,钱庄有了长足的发展。上海的钱庄在乾 隆四十一年已成立钱业公所,有钱庄18家,嘉庆初年(十 八世纪末)有124家。天津在嘉庆年间(1796-1820年)
设有钱号公所,专门办理钱业公共事宜。业务上,已突破
4.外商银行在中国的作用 (1)控制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 (2)控制中国金融(发行纸币,开展存、放、汇等) (3)投资中国政府,控制中国财政 。
(二)华资银行
1.清末 第一 家华资银
行:中国
通商银行 (1897)
国家银行:大清户部银行(1905.8),1908年改名
为大清银行。交通银行(19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