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学2010年1月第31卷第1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Jan.2010,Vo1.31,No.1
不完全川崎病诊治进展
李永柏
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内科(51802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因日本医生川崎富作 1967年首次报道而得名,学者几十年观察、研究,现公认KD
系小儿多发的急性、自限性、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KD 因冠状动脉损害及其心脏后遗症的严重性以及不完全川崎
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的诊治困难,已受到儿 科医生高度关注。国内外同行近年发表IKD有关文章数十
篇,国内也已积累了不少资料供大家参考,现整理、归纳、综
述如下:
l病因及发病机制简述
KD病因至今未明,可能涉及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病
原微生物触发本病:已有很多研究发现KD惠者在发病前或 发病时有多种微生物感染证据,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
链球菌、微小病毒B19、逆转录病毒等,但没有发现微生物直
接损害组织的证据。有学者推论多种病原微生物可能是通
过某些特殊抗原成分或称超抗原 J、热休克蛋白等成分激活 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如Toll一4受体)以及相关活化
途径,从而触发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 。是否因抗原 种类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免疫活化途径,发生了不同类型的
免疫损伤以及导致临床表现为完全KD与IKD两种形式鲜 见研究报道,(2)免疫损伤与免疫失衡:已有大量的研究资
料证明KD患儿存在多种自身免疫现象:B细胞多克隆活
化、某些T细胞株的异常活化、前炎症因子与炎症因子的大
量释放(IL一1、IL一6、TNF—d、PDF)等。近期研究发现KD
急性期免疫细胞B7/CD28家族共刺激分子出现显著失衡,
可能是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各种效应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并失 去其控帝1而发生全身性中、小血管炎症的重要原因 J。免疫
失衡的类型、程度是否与IKD有关,鲜见研究报道,(3)遗传 背景:研究表明川崎病存在明显的遗传趋向。遗传特征可能
与川崎病炎症反应类型、程度、部位以及它们所表现出的
IKD临床特征有关,甚至是否发病、是否发生冠脉损害、是否 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有反应都有遗传因素的 参与 。
2不完全川崎病定义与临床困境
IKD指临床表现不能完全满足日本川崎病研究会或国
际通用KD主要诊断依据中的5项条件的病例,IKD除发热 以外一般只能满足3项,甚至1~2项主要条件。曾有学者
称此类患儿为不典型川崎病(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
AKD),但多数人认为IKD患儿临床特征、病理特征以及预 后均与典型川崎病并无二致,仅仅因为不能满足人为诊断条
件而已,故认为命名“不完全川崎病”更为严谨。“不典型川 崎病”的命名最好用于除具有主要诊断标准内的临床表现之
外还伴有其他脏器损害的症状的KD患儿,如脓尿、黄疸、关
节肿胀、腹泻,无菌性脑膜炎等。 IKD如伴有其他不典型症状就更易漏诊与误诊,早期 诊断将更加困难,其不可逆转的或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发 生率较完全KD更高,这是医学界高度关注IKD诊断与治
疗的重要原因。 2.1不完全川崎病流行病学文献报道IKD发生率约占全
部KD患儿的13.8%~26.2%,其中日本全国调查为 13.8% J,Writt等报道达26.2%;国内张伟942例KD报道 中有IKD 168例(17.8%),王利等报道IKD占19.4%,李运
泉报道为24.5%。性别比例的大样本分析发现IKD与KD 间男女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年龄因素在IKD考量中 非常重要,有报道称<1岁惠儿IKD发生率可能是>1岁患 儿的4倍 7 J,GENIZI等 报道年龄小于半岁的患儿IKD占
28%,其中85%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据Tseng报道,小于1 岁冠脉扩张(CAD)发生率最高,达35%,1~2岁为13%,2 岁以上为10% J。有报道称IKD中只符合4项诊断条件者
(包括发热)约占60%左右,只符合3项者为36%,个别患儿 只符合1~2项诊断标准 ,极端案例没有发热或发热不超
过5 d,这更增加了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因此,要求临床
医生归纳、总结IKD的临床特征,寻找其主要诊断标准以外 的IKD早期诊断线索,尤其是有较高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辅
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最大限度减少延误诊断,把握
最佳治疗时间。 2.2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学者认为在川崎病患儿
发热不足5 d就给予IVIG治疗反而会导致耐药或致冠脉损 害发生率更高。而且,病程早期需要做大量鉴别诊断工作,
不足5 d观察时间误诊概率较高。 另外,重庆医科大学儿童
医院对157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观察发现,病程<7 d以内给
予IVIG治疗,冠脉扩张(CAD)、冠脉瘤(CAA)发生率仅为 1.3%,病程>7 d即使给予大剂量IVIG治疗仍有9.6%患儿 发生CAD、CAA【121,可见7 d内明确诊断及用药的重要性。
多数专家认为将起病5~7 d界定为川崎病早期诊断时段是 顾及各方面因素的利害得失后的综合考虑,如10 d后才确
立诊断则可能失去IVIG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最佳时机。许 多人总结川崎病各种高危因素希望来指导临床用药,笔者推
崇HAN等 提出的最简化的高危因素要点:(1)年龄小于1
岁;(2)发热超过10 d;(3)注射IVIG晚于10 d,这足见早期
诊断的意义,讨论IKD的重点也在于此。 如何提高IKD诊断水平,尤其是起病5~7 d内确定诊 断,及时用药,笔者归纳近年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对策如下:
2.2.1 寻求具有川崎病特征的其他临床表现 近年许多作
者认为,以下临床症状可以作为IKD诊断的重要参考。
2.2.1,l 肛周黏膜潮红、脱屑 此项国内报道最多,资料较
为详实,发生时间多在3~5 d内,见表1;有早期辅助诊断价 值,它提示的病理意义为早期小血管炎。 2.2.1.2卡介苗接种处红肿在接种卡介苗3个月到3年 内患儿易见此体征…J。多数人认为此症状有一定特异性,
・12・ 广东医学2010年1月第31卷第1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Jan.2010,Vo1.31,No.1
且出现时间较早(3—5 d),在主要诊断条件不足时可以作为
重要参考 。但极少报道指出川崎患儿卡介苗瘢痕红肿的
准确发生率和出现此征的平均时间。马沛然等报道其发生
率仅15%(11/73),但未观察出现时间。
表1 KD患儿肛周黏膜潮红、脱屑观察报道汇总
}:不确切
2.2.1.3指趾端膜状脱皮有些患儿早期指趾端肿胀不明
显,但后期仍会发生典型的指趾端黏膜与皮肤交界处膜状脱 皮,这对于IKD有特殊诊断价值。但是,指趾端脱皮多发生
在10 d之后,7 d以内极少见,见表2;显然此体征难以帮助
早期诊断。
表2 KD患儿指趾膜状脱皮观察报道汇总
一:未观察报道
2.2.2具有川崎病特征的辅助检查项目 有许多作者报道
川崎病惠儿急性期异常的实验室项目,如贫血、血白细胞增
高、7 d后血小板计数大幅增加、脓尿、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
阳性、球蛋白小于3.0 g/dL,血钠下降、谷丙转氨酶升高、利 钠肽升高等。除血小板计数资料一致之外,上述实验室项目 在文献报道中多缺乏自身对照、疾病对照以及异常结果的发 生时间观察。因此,其敏感性、特异性都无法确认。血小板
大幅增加对KD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已为多数学者公认, 但因其发生时间多在9~10 d之后,见表3;虽早期诊断价值 有限,仅对IKD回顾诊断价值较大。
表3 KD KD患儿血小板升高观察报道汇总
:不确切
2.2.3超声影像学早期发现IKD 美国KD诊断标准中指
出,患儿不明原因发热超过5 d,即便只符合1项临床表现,
也需立即做心脏超声学检查。事实上,IKD症状不全,在很 大程度上寄希望于超声学检查辅助诊断,一旦发现冠状动脉
病变应立即给予IVIG治疗。由此可见心脏超声学发现在 IKD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多年来超声医学指标强调冠状
动脉扩张CAD的固有标准CAA改变的诊断价值,而这两个
指标的总检出率大约只有25%左右,且大部分发生于病程 10 d以后,病程5~7 d阳性检出率不足5%。显然,要应用
这项技术来提高IKD诊断符合率和早期检出率就需要研究 其他超声医学指标,同时要求这些指标必须具有较高的检出
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夏焙等报道以下几个指标有助于
提升超声检测在IKD诊断的价值:(1)体表面积与冠状动脉 内径比值: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采用Zoufi方法,将相同体表
面积下超声冠状动脉内径测值均数的1个标准差定为一个
Z值,则任何年龄Z值≥2.5则视为CAD,根据这个定义,结 合中国儿童年龄与体表面积的关系,如将CAD的判断标准
定为,年龄小于3岁冠状动脉内径大于2.5 mm,3~5岁内冠
状动脉内径大于3 mm,大于5岁冠状动脉内径大于3.5 mm, 则临床诊断符合率明显提高。应用这个标准显然优于传统
判断标准。深圳市儿童医院数年上千例患儿采用此标准明 显提高了IKD的检出率;(2)冠状动脉壁与管周回声增强:
病理证实此项超声影像学改变实则为冠状动脉血管炎及周
围炎,因川崎病冠状动脉炎的特异性,故此项声像图改变对
诊断IKD应有较高特异性。夏焙等417例大样本观察报道 发现其诊断敏感性为65.2%,检测特异性达94.0%;高于
McCulloch等24.0%检测敏感性,86.7%检测特异性报道;
(3)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与冠脉血流速度加快。这两项指标
诊断敏感性也高达7O%~80%与特异性达73%一88%,但出
现时间稍晚;(4)二尖瓣反流,主动脉根部扩张和心包积液三 项超声学改变虽然特异性为92%一99%,但敏感性却只有
4%一20%。由此可见心脏超声与冠状动脉检查是诊断IKD
的重要手段” ,值得进行多中心、实施双盲研究。
2.3不完全川崎病诊断参考步骤 2004年美国心脏病学
会对不足5项诊断条件,疑诊IKD患儿提出临床诊断和评估 路线图,见图1。这是一个专家共识,有一定局限性 。在 做好足够的鉴别诊断工作前提条件下,笔者归纳简化国内外
学者诊断IKD的原则如下:
|
无脱屑
I..................__J 啐 典型脱屑 —了—— 一
, \ 回 燃黼
圆圈l询川崎病专家 l l 。 … _删 I
实验室诊断标准包括:不同年龄段贫血,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7 d血小板t>450×10 ・L~,血WBC≥15×10 ・L~,尿WBC≥10/ Hp,球蛋白≤3.0 g/dL 图l IKD患儿临床诊断与评估路线图
2.3.1早期诊断 当发热超过5 d,主要症状只符合2~3
项,重点参考以下条件之一做出早期诊断:(1)肛周潮红、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