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国际栅
美国对外传播中的
智库运作及其启示
陈开和
美国非常重视外宣工作中的智库 运作。智库的成员通常是高级知识分 子和政界人士,他们都被认为是较具 有独立l生的有自主判断能力的社会精 英。因此,智库交流是一种高层次的 人际传播方式,同时又能对大众媒体 产生影响,是对外传播的重要部分组 成。 政府、智库、基金会: 美国外宣体制中的三驾马车
政府与民间智库和基金会的密 切合作,是美国对外传播的一个鲜明 特色。早在1948年初,美国国会通 过有关外宣的“史密斯一蒙特法案” (Smith—Mundt Act)就明确规定,要 最大限度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只要 民间组织能做好的活动,政府部门就 不应介入。大量事实表明,在对外宣 传方面,美国政府和各类民问智库、 基金会在经费提供、政策制定,甚至 人事任命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合 作关系。 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委托民 间智库先期进行充分调研并提交政策 建议。这些建议成为重要的决策依据, 有时能产生决定性影响。例如,艾森 豪威尔担任总统期问,美国参议院对 外关系委员会曾委托布鲁金斯研究所 对美国新闻署的组织管理进行研究。 尼克松总统任内,美国对外宣传咨询
56 2010/02 委员会与美国对外教育文化咨询委员 会共同委托乔治城大学的战略与国际 问题中心主持,设立由十几名来自民 问机构的知名人士组成独立的对外宣 传教育文化委员会(即“斯坦顿委员 会”),就美国的外宣和对外文化交流 活动展开全面调查,该委员会结合长 期国际形势的分析判断,对美国外宣 战略及具体运作策略提出全面建议, 成为福特和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外宣政 策辩论的重要基础。 各类民间基金会直接资助对外 文化交流项目,成为美国外宣体系中 的重要一环。据统计,美国目前比较 活跃的民间基金会超过6万家,资金 规模超过163o亿美元,美国对外文 化交流项目的投入主要来自这些基金 会。此外,基金会还为美国国内从事 外宣调研的重要智库提供经费支持。 在价值观念方面,美国主要的民间基 金会与美国政府所要推行的价值观念 是一致的。福特基金会在世界范围内 资助了900{)多个机构,该基金会宗 旨中的第一条就是推广美国式的民主 价值理念。 美国外宣主管部门与基金会、智 库之间的人事交流非常密切。肯尼迪 就任总统后,在福特基金会、卡内基 基金会、国际教育研究所等机构的推 动下,国务院新设了主管教育和文化 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出任这一新职的 菲利普・库卜斯就曾经担任福特基金 会的教育项目主管。库卜斯上任后, 美国各外宣机构在对外英语教学、文 化展览项目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加强 了,在夏威夷设立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中心的工作也有了明显改善。 在相当多的国家,当一项信息被 受众认定为是来自外国的“官方宣传 机构”时,其产生的效果总是要打些 折扣的;相反,来自民间机构的信息 往往被认为更客观可信。因此,在传 递美国政府的立场时,具有一定“公 信力”的民间知名人士的作用就非常 大 美国新闻署的一份内部报告指出: “美新署应当让美国国内的知名机构 到国外发挥影响,通过它们来表达美 新署所要表达的主题和目标,并且要 尽可能地引用非官方的消息来源来支 持其观点。”因此,为了加强宣传效 果,美国政府拐弯抹角地设立了一些 以“民 ”形式对外运作的智库。 里根政府时期,成立于1983年 的全国民主基金会,对外声称自己是 独立于政府之外的、非赢利组织,目 的是“在全世界通过个人、非政府的 努力来支持民主体制建设”,实际上 其经费主要来自美国联邦政府。全国 民主基金会由分别代表民主、共和两 党的董事会管理,其资金作为美新署 预算的一部分每年由国会批准,可以 说是不折不扣的政府机构,是美国政 府推行对外政策的白手套。全国民主
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流向共和党下属的 共和党国际事务全国研究会、民主党 国际事务全国研究会、国际私人企业 中心等“民间”智库,再通过这些智 库去资助世界各地的持不同政见的组 织和个人。1993年4月,克林顿总 统任命约瑟夫・达菲为美新署署长, 达菲曾在里根时期担任全国民主基 金会主席。 此外,智库还为美国对外传播 机构之间的理念交流和业务研讨提 供了很好的沟通平台和智力支持。 比如,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就 曾经把美新署及其下属主要媒体机 构、国会、国务院、国安会、中情 局等政府机构,以及美国国内涉及 对外传播的主要民间智库和基金会 的相关主管召集在一起,研讨美国 在开展对苏联宣传方面的利弊得 失。这种由民间智库主持的外宣研 讨活动,虽然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 的支持,但由于少了官位等级的束 缚,其成效往往比政府内部的研讨 更为明显。
智库与美国舆论 早在1954年,美国新闻署委托 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指出:争取国际舆 论支持的最有效途径是通过外国的舆 论领袖,即所渭的舆论精英,而非一 般大众。因此,美新署要时常对外国 的政治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进行评 估,以确定舆论领袖的范围。他们认 为,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包括美 国在内,真正主导舆论的人群不会超 过总人口的5%,另有10%的民众起 着某种配角的作用,剩下的85%部 只是盲目追随者。 反观美国国内,智库无疑是精英 舆论的代表者。它们出版各类文章、 书籍和研究报告,有的还在报刊上开 辟专栏,发表时评。作为大众媒体最 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智库成员的观 点还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因此, 他们的观点不仅影响决策者,也引领 着社会大众对各类议题的见解。以美 中关系为例,在2O世纪7()年代中美 和解之前,一些美国智库人士在国 会听证会上力陈对华和解政策的必要 性,在美国社会产生积极的舆论引导 作用。到197]年,民意测验显示支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民众已 经超过半数了。 今天,随着世界各地网民数量的 迅速增加,美国智库的舆论精英角色 在进一步增强。美国各大智库都设有 公开的网站,其研究成果、学术研讨 会、主题演讲会等各种文字和音视频 资料一应俱全,为感兴趣的受众提供 了非常便捷的接触渠道。经过层层传 播,智库的观点很容易在社会各界扩 散开来。根据国外学者近年的研究, 在新媒体环境下,美国智库对包括政 府部门和相关受众在内的政策群体的 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了。因此,从一定 程度上讲,与美国智库的交流,就是 与美国精英舆论的交流。
完善智库助推外宣 国际视野圃
的政策研究机构,又是各外宣机构之 间业务交流和政策协渊的平台,更是 对外传播美国价值观念和政策主张的 交流使者,在美国形象的对外传播过 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美国智库的运作,以及政府、智 库、基金会之『日】的互动方式,值得 我们加以研究和借鉴。就我国外宣 的情况来看,智库建设还有待进一 步加强。 首先,智库本身的政策研究和 决策咨询功能需要强化。外宣智库 的研究范围不能仅限于“国家形象 传播”之类的技术性的狭小范围, 应更多地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以 及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 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 彼;外宣主管部门所属的智库与高 校智库及国内其他国际事务智库之 间应相互取长补短,更多开展合作 研究,立足我国社会发展实际,以 全球视野和前瞻眼光共同为我国外 宣事业出谋划策。 其次,我国外宣主管部门应 与各类智库之间保持更密切的合作关 系,加大经费支持,并创造条件鼓励 各类基金会提供经费,让有研究实力 的智库更多地参与外宣调研,提出决 策建议供主管部门参考。 第三,外宣主管部门应鼓励高水 平的国内智库参与国际交流。在国际 学术会议上清晰有力地发出中国学者 的声音,通过与国外智库、媒体等的 交往,全面深入地向国际社会说明我 国的真实情况,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 政策主张,帮助国外精英受众较为客 观地了解中国,进而理解中国。 第四,应高度重视外宣主管部门 及相关智库的 站建设,使之能够全 面及时地反映我国政界和学术界的真 实立场。国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在美国的外宣工作中,智库扮演 院副教授) 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既是独立 赍编:谭震 I
2010/02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