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的证型研究进展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高的风湿免疫病,西医学主要采用替代和对症处理,但其副作用较多,中医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疗效显著,但当下本病分型较多,无统一辩证标准,现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辨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证型分布【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394-02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临床常累及多系统,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常以明显的口干、眼干、肤干、反复发作的腮腺肿大以及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 当属于中医“燥证”范畴。
路志正在《路志正医林集腋》中提出“外燥之痹多兼风热之邪,其治当滋阴润燥,养血祛风”,明确提出“燥痹”的病名[2]。
现代西医学主要采用替代和对症处理(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 ,但其副作用较多。
中医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疗效显著,显示了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治疗SS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但当下本病分型较多,无统一辩证标准,现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辨证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古代病因病机对于燥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均有着不同的见解。
《黄帝内经》谓“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论及:“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病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也。
”最早提出了瘀血致燥的发病机理。
金•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云:“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涩枯者,气衰血少,不荣于皮肉,气不通利,故皮肤皲揭而涩也,及甚则麻痹不仁。
”燥邪为病,不但有内外阴阳之分,而且外燥和内燥常相互影响,互为交感。
明•喻昌在《医门法律》对燥邪致病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燥胜则干。
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
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著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
”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提示精血亏虚是内燥的根本,认为内燥之质以阴虚津亏为本,阴虚津亏之源则在于之精血不足。
清•沈目南立燥病专篇,论燥之病因病机为“然燥气起于秋分以后,小雪以前,阳明燥金凉气司令,燥令必有凉气感人,肝木受邪而为燥也”。
现代中医经验辨证董振华[3]根据本病病因病机及病变的特殊性,分为四型:阴虚津亏证,气虚失运证,瘀血内阻证,阴虚夹湿证。
王方石等[4]将本病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及湿热瘀滞型。
陆瑾[5]将其分为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湿热型、气血瘀阻型。
杨南陵[6]将本病分为3 个证型:阴虚内燥证、气阴两虚证、脾阳虚弱证。
陆安康[7]将本病分为5型: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湿热型,脾肾阳虚型,痰瘀阻滞型。
莫成荣[8] 将本病分为4型:阴液亏虚型,瘀血阻滞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冯建华[9]将本病分为5型:肺胃阴伤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阴虚型,脾胃阳虚型,气滞血瘀型。
骆仙芳等[10]将本病分为两型,即肝肾阴虚型与脾胃虚弱型,或挟燥毒内蕴,或兼脉络瘀滞。
石瑰芳[11]根据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两型,肝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
朱良春[12]将本病分为3型:燥热内盛,肺胃津伤。
脾胃阴伤,燥热内生。
肝肾阴虚,虚热内生。
李贵安等[13]将本病分为4型:燥气伤肺型,脾胃阴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
流行病学调查及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以40岁以上女性居多,男女之比为1∶9[14]。
本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占风湿病中第2位,可达0. 5%[15];在我国虽没有完整的统计学资料,北京协和医院张乃峥教授进行的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6],依据不同的诊断标准,我国人群PSS的患病率为0.33%(圣地亚哥标准)~0.77%(哥本哈根标准)。
另外张丽娜等[17]对佳木斯郊区16岁以上成人1000例及过境人员890例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符合pSS分类诊断标准的为11例,发病率为0.58%。
姜迎萍等[18]查阅近10年文献,统计了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病例968 例,其中阴虚内热型364 例(37.6%),气滞血瘀型188 例(19.4%),气虚阳弱型161 例(16.6%),燥邪犯肺型121例(12.5%),其他134例(13.8%)。
从本统计资料来看,阴虚内热型、气血瘀阻型、气虚阳弱型、燥邪犯肺型在本病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郝伟欣等[19]对106例S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分类的回顾性研究,并按照统一的辨证标准观察,结果表明106 例可分为阴虚内燥12例(11%)、气阴两虚17例(16%)、阴虚血瘀32 例(30%)、阴虚湿热9 例(8%)、气阴两虚血瘀29 例(27%)、气阴两虚伴血瘀湿热7例(7%)6个证型。
认为SS 是以肝肾阴虚为主,累及肺脾气虚,兼夹瘀血、湿热为患,并以虚实夹杂为其证候学特点的疾病。
马武开[20]查阅近年文献,统计了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病例588例,其中阴虚内热型(包括肝肾阴虚、肺胃阴虚、脾胃阴虚等)233例(39.16%),气阴两虚型134例(22.18%),脾胃气(阳)虚型88例(15.10%),气滞血瘀型61例(10.14%),其它72例(12.12%),由此分析,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脾胃气(阳)虚型和气滞血瘀型在本病中所占比例最高,可作为辨证分型参考依据。
杨佳[21]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75例住院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将SS分为风湿热痹型、气阴两虚型、肝肾亏虚型3型,其中,风湿热痹型25例,占33.3%;气阴两虚型26例,占34.7%;肝肾亏虚型24例,占32%。
刘维[22]通过对235例门诊、住院病例的分析,发现气阴两虚型、阴虚津亏型、阴虚热毒型、阴虚血瘀型分别占总病例的25.5%、25.4% 、26.4%、24.7%。
可见阴虚热毒型在干燥综合征发病中较多。
从上述研究来看,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高的风湿免疫病,其中医辨证涉及气、血、津、液、阴、阳等环节,但无论古代、现代的研究均缺乏从脏腑辨证着眼的病机分析和调查,已经开展的为数不多的证候分布研究多为归纳性、回顾性研究,样本范围较杂,且辨证标准不统一,缺乏开放性、前瞻性的证候调查研究。
因此可以尝试采取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中医SS的中医证候学研究,以大样本量、开放性、前瞻性的方法,从脏腑辨证着眼,来明确临床病患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期真实反映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在临床的原始分布状况。
参考文献[1] 陈晓云,陈湘君,顾军花.酸甘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40例[J].陕西中医,2006,27(11) : 1361.[2]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491.[3] 董振华.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 中国医刊, 2000, 35(10): 47.[4] 王方石, 刘智慧.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浅识[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20 (1) : 83- 84.[5] 李荣峰. 东垣清燥汤为主治疗干燥综合征[J].中医药学刊,2006,24(1):162- 163.[6] 杨南陵.浅谈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江西中医药,1998,29(3) : 49.[7] 陆瑾.陆安康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J].中医药学刊,2003, 21 (12) : 191- 192.[8] 刘丽萍,莫成荣.莫成荣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J].中医药学刊, 2006, 24 (8) : 1427- 1428[9] 冯建华.干燥综合征的辨治[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 5(12) : 41.[10] 骆仙芳,刘小菊.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8例[J]. 浙江中医杂志,1994, 29(8) : 371.[11] 石瑰芳. 辨证治疗口眼黏膜干燥综合征18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6( 3) : 33~35.[12] 吴坚, 朱良春.朱良春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6, 22 (8) : 501[13] 李贵安, 陈爱林,王素芝.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56 例[J] 陕西中医, 2007, 28(2): 168- 169.[1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82.[15]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1.[16] 张乃峥,曾庆徐,张凤山,等.中国风湿性疾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7,1(1):31一35[17] 张丽娜,郑晓梅,姜永威.佳木斯地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9):4770[18] 姜迎萍,李靖.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J]. 四川中医,2003,21(4):7- 8.[19] 郝伟欣,董振华. 干燥综合征106 例中医证候分类回顾性研究[J]. 中医杂志,2006,47(7):528- 529.[20] 马武开. 干燥综合征辨证分型探讨[J] . 光明中医,2001,16 (1):30.[21] 杨佳,刘健.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型的回顾性调查研究.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6.[22] 刘维,张磊.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探讨.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