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模拟题40一、以下提供若干个案例,每个案例下设若干个考题。
请根据各考题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在每题下面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男性,49岁。
发热、咳嗽近2周,痰少,色黄,伴胸闷。
2天来出现咯血就诊,多为满口鲜血,每日约50ml,体检:右上肺叩浊,呼吸音低,闻及湿啰音。
胸片示右肺上叶实变伴空洞形成,空洞直径约2.5cm,洞壁光整,未见液平。
1. 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A.真菌性肺炎伴脓肿形成B.肺脓肿C.肺癌伴癌性空洞D.肺囊肿继发感染E.肺结核答案:A2. 对本例诊断最简便有用的检验标本是A.痰B.血培养+药敏C.经气管吸引标本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E.经支气管肺活检标本答案:A3. 上述检查仍不能确诊,下列检查最有助于明确诊断的是A.CTB.经皮肺穿刺活检C.纤维支气管镜检查D.MRTE.彩色超声显像男性,51岁。
长期卧病在床,因患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手术后2天起咳嗽,痰呈黄脓性,体温39℃,稽留热型。
X线胸部摄片示右中肺野大片浸润阴影,并见空洞和液平。
痰培养多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曾应用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病情不见改善。
4. 本例肺脓肿应考虑的病菌是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B.链球菌C.凝固酶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D.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E.溶血性葡萄球菌答案:A[解答] 本例为耐甲氧西林(目前多代以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此种耐药菌株对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等常用抗生素耐药,仅对万古霉素、利福平等少数抗生素敏感。
5. 为确定耐药类型,本例菌株药物敏感试验必须包括的是A.红霉素B.青霉素C.头孢唑林D.链霉素E.苯唑西林答案:E6. 本例抗菌治疗应当调整为下列比较适当的是A.红霉素联合庆大霉素B.万古霉素联合环丙沙星C.头孢哌酮联合链霉素D.氯唑西林联合庆大霉素E.氨曲南联合甲硝唑男性,54岁。
右上肺癌患者,在住院化学治疗期间渐起右下肢肿胀,疼痛。
Doppler 超声检查提示深静脉炎。
予抗凝治疗有所改善。
早餐进食时突感气急、胸闷和心前区疼痛,呈进行性加重。
检查见患者明显发绀,不能平卧,心界扩大,心率110次/分,律齐,P2亢进,三尖瓣区闻及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奔马律。
左下肺呼吸音降低。
既往有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史。
7. 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A.肺栓塞和急性肺源性心脏病B.急性左心衰竭C.肺癌恶化和压迫大气道D.全心衰竭E.急性心肌梗死答案:A8. 根据本病例的临床表现首选辅助诊断措施是A.选择性肺动脉造影B.核素肺灌注和通气扫描C.心电图+床旁胸部摄片D.CTE.MRI答案:C9. 下列非创伤性检查最有诊断价值的是A.心电图B.超声心动图C.心向量图D.CTE.MRI答案:E男性,54岁,近1个月来,无咳嗽、咳痰,每天午睡或夜间1点发生胸骨后压迫性疼痛,每次持续20分钟,含硝酸甘油5分钟缓解,临床诊断变异型心绞痛。
10. 变异型心绞痛,胸痛发作时心电图的改变应是A.有关导联的ST段抬高B.有关导联的ST段下移C.心电图无变化D.有关导联T波倒置E.有关导联有异常O波答案:A[解答] 变异型心绞痛的心电图特点是:心肌缺血发作时,相关导联ST段抬高。
11. 首选的药物是A.β受体阻滞药B.钙拮抗药C.硝酸甘油D.阿司匹林E.抗血小板制剂答案:B[解答] 由于变异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痉挛,因此首选钙离子拮抗药,疗效最好。
如同时加用硝酸酯类药物,有可能加强疗效。
一般来说,变异型心绞痛不使用β受体阻滞药,以免有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12. 鉴别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检查是A.超声心动图B.血清心肌酶谱C.心脏彩超D.HolterE.血脂分析答案:B[解答]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鉴别非常重要。
本题所列出的选项中,超声心动图可通过观察室壁运动来鉴别,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区域的室壁运动可减弱或消失。
而一般心绞痛时室壁运动变化不大。
但当梗死面积较小,或已伴有陈旧心肌梗死的患者再发原部位缺血时,超声心动图难以作出鉴别。
X线胸片、Holter、血脂分析对鉴别心肌梗死及心绞痛无临床意义。
血清心肌酶谱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鉴别手段。
一般急性心肌梗死有典型的心肌酶谱动态变化,而心绞痛患者绝大多数心肌酶谱属正常,或仅有轻微的改变。
因此,心肌酶谱在鉴别心肌梗死与心绞痛方面是最重要的。
女性,56岁,视物成双、口角歪斜伴双下肢活动不灵8小时来急诊。
体检:神清,体温正常,血压正常。
瞳孔等大。
双眼向上、向下运动均不受限。
双侧面瘫。
不能伸舌。
双上肢肌力2级,双下肢肌力0~1级。
感觉障碍不明显。
无颈强直。
外院脑CT检查未见异常。
13. 根据临床表现,应考虑A.Gerstmann综合征B.Weber综合征lard-Gubler综合征D.Wallenberg综合征E.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答案:E[解答] 依据双侧面、舌瘫和四肢瘫,说明双侧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受损,而眼球可以上下活动,定位于双侧脑桥基底部,由椎-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称为闭锁综合征。
14. 病变损害位于A.双侧大脑半球B.中脑E-W核C.脑桥基底部D.基底节E.延髓背外侧答案:C15. 病变血管为A.大脑后动脉B.大脑前动脉C.颈内动脉D.椎-基底动脉E.大脑中动脉答案:D[解答] 双侧脑桥基底部由椎-基底动脉供血。
二、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同使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与考题关系密切的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A.剑突下可见心脏搏动B.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C.心脏相对浊音界缩小或叩不出D.心尖搏动左移位E.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1.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体征是答案:C2. 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是答案:E[解答] 体征:①心浊音界扩大,心尖搏动呈抬举性,搏动范围弥散,心率增快。
②颈静脉怒张,即在半卧位或坐位时,可以在锁骨上方见到颈外静脉明显充盈,为右心衰竭的早期表现之一。
③肝大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即压迫肿大的肝脏时,颈静脉更加充盈)亦是右心衰竭较早期的表现,常发生于水肿之前。
长期右心衰竭,可导致心源性肝硬化,此时肝大、质地变硬,常伴黄疸、腹水和肝功能损害。
④凹陷性水肿,为右心衰竭的典型体征,多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分。
3. 右心室肥大的体征是答案:A[解答] 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示心脏搏动,多提示有右心室肥大。
4. 肺动脉高压的体征是答案:B[解答] 临床表现:①轻症或早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心悸、气促、乏力、胸痛及晕厥在中晚期患者中常见,部分重症病例可有发绀。
②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早期喀喇音和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③右心室肥大体征。
④右心衰竭体征。
如肝大、水肿等。
A.易并发肝癌B.女性多见C.男性多见D.少儿多见E.中老年人多见5.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答案:C[解答] 该病多见于年轻男性,而且往往与炎性肠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有关,其起病一般呈隐匿性,可有渐进性加重的乏力,瘙痒和黄疸。
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答案:B[解答] 本病常与其他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并存,多见于中年妇女,起病隐袭,经过缓慢,早期症状轻微,病人一般情况良好,食欲与体重多无明显下降,约10%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A.黄金色葡萄球菌B.草绿色链球菌C.柯萨奇病毒D.流感嗜血杆菌E.B族链球菌7.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致病菌是答案:A[解答]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0%。
8. 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微生物是答案:C[解答] 各种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其中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微小病毒感染最多见。
肠道病毒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其中柯萨奇、艾柯(ECHO)、脊髓灰质炎病毒为致心肌炎的主要病毒。
9. 与肝硬化的发生相关的微生物是答案:A10. 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微生物是答案:B[解答]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致病菌是草绿色链球菌,占65%。
A.沙门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变形梭菌D.副溶血性弧菌E.革兰阴性菌11.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最常见致病菌是答案:A[解答] 沙门菌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4~24小时,亦可短至2小时,长达2~3日。
起病急,先有腰痛、恶心、呕吐,继而腹泻、水样便、恶臭,偶带脓血,一日大便数次至数十次不等。
12.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预后最严重的致病菌是答案:DA.起病6小时内升高,24小时高峰,3~4日恢复正常B.起病4小时内升高,16~24小时高峰,3~4日恢复正常C.起病8~10小时升高,2~3日时高峰,1~2周正常D.起病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6日恢复E.起病3小时升高,第2~5天出现平坦峰,持续3周13. 急性心肌梗死CK变化规律是答案:A[解答] 急性心肌梗死CK(磷酸肌酸激酶):6小时内升高,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
14. 急性心肌梗死LDH变化规律是答案:C[解答] 急性心肌梗死LDH(乳酸脱氢酶)8~10小时升高,2~3天达高峰,1~2周恢复正常。
15. 急性心肌梗死CK-MB变化规律是答案:B[解答] 急性心肌梗死CK-MB(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4小时内升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特异性最高。
16. 急性心肌梗死AST变化规律是答案:D[解答] 急性心肌梗死AST(天冬酸氨基转移酶):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6天恢复。
17. 急性心肌梗死TnT变化规律是答案:E[解答] 急性心肌梗死TnT(肌钙蛋白T):3小时升高,第2~5天出现平坦峰,可持续3周。
TnT具有特异性,对心肌梗死早期和亚急性期均有较高诊断价值。
A.抑制钠内流B.抑制钙内流C.促进钾外流D.阻断β受体E.延长动作电位时间18. 胺碘酮的作用机制是答案:E[解答] 本品属℃类抗心律失常药。
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且具轻度℃及℃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
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
19. 奎尼丁的作用机制是答案:A[解答] 本品属于℃A类药,为膜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能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膜,可显著延长心肌不应期,降低自律性、传导性及心肌收缩力,特别对非窦性的异位节律性作用较强,对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间不变或延长,降低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减低兴奋性,对心房不应期的延长较心室明显,缩短房室交界不应期。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钠离子的穿膜作用,其次为抑制钙离子内流。
20. 普鲁烟酰胺的作用机制是答案:A[解答] 本品亦属于℃A类药,但不良反应较奎尼丁小,对心肌的抑制也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