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目录整理与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目录整理与研究综述

[关键词]古代戏曲目录;整理与研

究;综述[摘要]中国古代戏曲目录文献具有

丰富的戏曲史价值、文献学价值和文化史

价值。中国古代戏曲目录文献的发现、整

理、使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戏曲研究

在20世纪的长足进步。本文回溯了20世纪

至本世纪初100多年时间里数部重要的古代

戏曲专科目录文献的整理研究历程;回顾

了与戏曲著录关系密切的中国古代私人藏

书目录的整理研究状况;客观分析了这一

时期中国古代戏曲目录宏观研究与微观研

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为今

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09)10-0063-07

纵观20世纪的中国古代戏曲研究,我们会发现,

戏曲研究前进的步伐始终伴随着珍贵戏曲目录文献发

现与整理的历程,戏曲目录文献的发现和利用对戏曲

研究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对数部重要的中国

古代戏曲目录的整理与研究历程、中国古代戏曲目录

的宏观研究、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目录与戏曲目录的整

理与研究等三方面在20世纪至本世纪初100多年时

间里的状况进行简要综述和客观评价,并指出戏曲目

录研究整理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今后相关

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120世纪古代戏曲目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20世纪最初30年间,以王国维、刘世珩、吴梅、

董康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戏曲目录进行了颇

具规模的发掘与整理,一大批重要的中国古代戏曲目录文献被刊刻出版,学者们逐渐改变了中国古代知识

分子单纯从兴趣出发,或以收集珍稀版本为目的从事

戏曲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的状况,开始正式从学术研

究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戏曲文献校勘整理,并着

手进行重新编撰中国古代戏曲目录,开启了中国古代

戏曲目录整理与研究的新里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王国维先生功不可没。1909年,王国维编撰的《曲

录》成书,这部中国古代戏曲总目的编撰是《宋元戏

曲史》写作前期重要的文献准备。在编撰《曲录》前

后,王国维对古代戏曲目录著作广为搜罗,进行校

勘。《录鬼簿》《曲品》《新传奇品》在当时的刊行都与

王氏密切相关。

在几部比较重要的中国古代戏曲目录著作中,《录

鬼簿》的整理起步较早,研究最为深入,成果也最为

丰富。清康熙年间,曹寅将所藏珍本中的《录鬼簿》

收于《楝亭藏书十二种》中,校勘印行。1908年左

右,王国维以《楝亭藏书十二种》本《录鬼簿》为底

本,先后以明季精钞本、清初尤贞起钞本加以校勘,

成《新编录鬼簿校注》一书。暖红室主人刘世珩校辑

《暖红室汇刻传剧》,将《录鬼簿》作为附刻第一种加

以收录,选取清初尤贞起钞本重刊。1917年武进董康

《诵芬室读曲丛刊》、1921年陈乃乾《曲苑》、1925年

陈氏《重订曲苑》均影印此本。1931年夏,郑振铎、

赵万里、马廉发现了明范氏天一阁蓝格抄本《录鬼

簿》和《录鬼簿续编》(二书合为一册),动手影钞,1937年,北京大学将三人合钞本影印出版。[1]293-294马廉

生前曾以三人合钞本为底本,校以孟称舜《古今名剧

合选》所收本等成《录鬼簿新校注》,连载于1936年

《国立北平图书馆刊》十卷第一至第五号。此后,明

范氏天一阁蓝格钞本《录鬼簿》和《录鬼簿续编》为

郑振铎所得,1960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将此本影印

出版。1959年,傅惜华、杜颖陶二先生合力校点完成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目录整理与研究综述●王瑜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①本文虽主要概述20世纪的中国古代戏曲目录研究,但兼及本世纪最新研究成果,时间下限为2008年。专业史苑

6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0)《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集中国古代重要的戏曲

论著48种,其中不乏重要的戏曲目录著作(如《录

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南词叙录》《曲

品》《远山堂剧品》《远山堂曲品》《曲目新编》《重订曲

海总目》等等),整理者深厚的学术功力保证了该书

的质量,校勘之精,资料之富,使此书至今仍为广大

戏曲研究者案头必备。《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

收之《录鬼簿》以楝亭本为底本,并以孟称舜本、暖

红室本、王国维校注本、天一阁蓝格钞本对勘,并详

出校勘记,是一部资料较为完备的整理本,其后被戏

曲研究者广泛使用。建国以来,对《录鬼簿》的研究

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录鬼簿》及《录鬼簿

续编》版本研究。(2)以《录鬼簿》的作家、作品著

录及吊词为考察对象,发掘《录鬼簿》在戏剧、文体

研究方面的理论价值。(3)从文献学角度出发,考察

《录鬼簿》作为戏曲目录文献具备的特征,挖掘其在

戏曲目录学中的地位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戏曲

史的研究。

在中国古代戏曲目录中,《曲品》无疑是特色极

为鲜明的一部著作,它与后来的祁彪佳《远山堂曲

品》《远山堂剧品》以“品第”式著录方式为后世研究

者关注。在20世纪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曲品》这样

一部重要的戏曲文献尚不为人知。1910年,刘世珩过

录曾习经抄本《曲品》,将其附刻于《暖红室汇刻传

剧》之后,其后,吴梅据暖红室刻本对此书进行了校

补,并于19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铅印出版。此后,

陈乃乾辑《曲苑》《重订曲苑》、圣湖正音学会《增补

曲苑》所收之《曲品》《新传奇品》均属曾习经抄本系

统,文字与暖红室刻本出入不大,但卷册划分与归属

存在差异。1947年,叶德均先生《戏曲论丛》中的

《曲品考》一文对《曲品》版本异同、错误、相互影

响及其与王国维《曲录》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考察。1959年,《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校点重排此书,

基本厘清了《曲品》《新传奇品》《古人传奇总目》三

者界限。与此同时,清华大学藏乾隆癸亥(1791年)

迦蝉杨志鸿钞本被发现,引起了学术研究界的兴趣,1962年,吴新雷发表《<曲品>真本的考见》一文,1964年,赵景深先生发表《增补本<曲品>的发现》

一文,均充分肯定杨志鸿钞本的价值。1990年由中华

书局出版的吴书荫《曲品校注》便以杨抄本为底本,

并详细注释,具备了较高的学术价值。1985年,路工

先生在《访书见闻录》一书中收录了他据新发现吕天

成万历庚戌(1610年)手稿点校的《曲品》全文;是年,邓长风先生发表《吕天成<曲品>庚戌稿本初

探》,基本认同了万历庚戌手稿本,并对通行本与此

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但吴书荫《新印〈曲品〉

校读记》则认为路工所发现的钞本并非吕天成手稿。

此外,研究者们对于《曲品》的品评方式和由此产生

的理论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曲品》的品

评标准、戏曲情节论、戏曲结构论、当行本色论、

《曲品》的价值及局限等进行了论述。但从目录学角

度来研究《曲品》的专门论文却很少,可以深入的空

间还很大。

与《曲品》比较而言,同样以品评式著录为特色

的《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虽然在建国后才被整

理出版,但仍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20世纪50年代初,山阴祁氏藏书大量散出,黄裳先生于1952年发现明启元社黑格竹纸钞本《远山堂曲品》残

卷,将其抄录一过,加以整理注释,题名《跋祁彪佳

〈曲品〉残稿———明人戏曲存目的新发现》,附录于其

戏曲论文集《西厢记与白蛇传》之后。1953年,黄裳

购藏到《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竹纸蓝格手稿

本,旋即对这两部珍贵的戏曲文献进行了仔细整理校

勘,于1955年在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了《远山堂明曲

品剧品校录》,附录《明曲品补目》《明剧品补目》

《曲品逸文》《祁公世培传》《大室山房四剧及诗稿序》

《全节记序》等珍贵文献,提供了祁氏藏书目录及

《祁忠敏公日记》中的戏曲剧目的丰富资料,为后代

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叶德均《祁氏曲品剧

品补校》对黄裳校点本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认真

补校,更正黄氏错误同时为祁氏“二品”搜集了更为

丰富的研究资料。与黄裳校录本比较而言,《中国古

典戏曲论著集成》亦以远山堂蓝格稿本为底本重排,

但它详出校记,校点更为精细,使用更加广泛。20世

纪80年代以来,对祁氏远山堂“二品”的研究一方

面集中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赵景深《曲论初探》、

何东宪《祁彪佳和远山堂曲品剧品》、齐森华《曲论

探胜》、王长安《雅:人品与剧品的双相提升———祁

彪佳的剧作观》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二品”体现出

的戏曲观念及戏曲理论;另一方面集中于祁氏家族及

祁氏藏书研究,杨绍溥《明季江阴祁氏家族述略》、

唱春莲《北京图书馆馆藏祁彪佳著作探究》为全方位

考察祁氏“二品”的编撰背景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献

资料;第三方面的研究成果表现在祁氏“二品”和吕

天成《曲品》比较研究和戏曲目录“品第”式批评的

总体研究方面。谭帆《行家之品和文人之品———吕天专业史苑

64·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0)成、祁彪佳戏曲审美思想的比较》、曾维才《简论中

国古代戏曲剧目品第批评》堪称代表之作。本世纪

初,祁氏及其“二品”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复旦大学

杨艳琪博士论文《祁彪佳及其〈远山堂曲品·剧品〉

研究》(2003)对祁彪佳研究状况、生平思想、文化

背景、《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的写作时间、

写作动机、批评意识、理论建树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编撰有《祁彪佳年谱详编》,对中国古代戏曲目录

研究中祁氏“二品”及祁氏家族藏书的研究有重要参

考价值。20世纪30年代,还有两部宝贵的中国古代戏曲

文献被发现,它们便是姚燮手稿本《今乐考证》和明

人赵琦美校订的《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1931年,郑振铎、赵万里与马廉一起在宁波发现

了姚燮手稿本《今乐考证》,此书后来为马廉购得。1936年,北京大学出版组将这部姚燮手稿本影印出

版。赵万里为其所作跋文学术价值极高,不仅说明了

此书来历,而且对《今乐考证》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

定,并将《今乐考证》和《曲录》著录戏曲作品的类

别和数量进行了比较,对《今乐考证》的写作动机进

行了初步推理,指出了此书在戏曲著录方面存在的问

题。同年,赵景深《姚梅伯与〈今乐考证〉》一文发

表,亦将《今乐考证》与《曲录》戏曲著录进行了逐

一对比,对二书编撰过程中依据的书目进行了初步推

论,认为二书著录互有得失,各有千秋。1959年,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以北京大学出版组影印本

为底本将此书重排出版,姚燮及其《今乐考证》在中

国古代戏曲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价值逐步为学界所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今乐考证》产生的研究

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姚燮生平及著述

考证。198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洪克夷先生的

《姚燮评传》,对《今乐考证》和《复庄今乐府选》有

专章研究,对于姚燮研究具有开创之功。周妙中先生

遗稿《姚燮生平考略》亦对姚燮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

梳理,对《今乐考证》和《复庄今乐府选》的版本情

况作了说明。骆兆平《姚燮与大梅山馆》提供了许多

不为学界熟知的姚燮大梅山馆藏书流散及收藏地的重

要信息。华东师范大学魏明扬的博士论文《姚燮研

究》(2006)对姚燮生平、交游、著述、诗歌创作、

戏剧研究和戏剧创作、《红楼梦》研究均进行了详细

论述,在戏剧研究部分分别对《复庄今乐府选》和

《今乐考证》版本、来源、内容、文献价值进行了考

察,并在附录中编有《〈今乐府选〉分类校注详目表》,是目前最为完备的姚燮研究著作。(2)对姚燮

相关戏曲著述的专门研究。徐永明《姚燮与〈复庄今

乐府选〉》详细介绍了姚燮现存戏曲作品的收藏情况,

并列有《〈复庄今乐府选〉孤本子目表》。李占鹏《论

姚燮〈今乐考证〉的著录视野与批评范式》对《今乐

考证》著录、集评、案语三个方面的学术价值以详细

的例证加以说明。张萍《论姚燮〈今乐考证〉在中国

戏曲史上的价值与地位》和杜海军《〈今乐考证〉的

戏曲史价值》使用了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从著录数

量、著录体例、著录框架等方面肯定了《今乐考证》

在中国戏曲史、戏曲目录学史上的特殊价值,对戏曲

目录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1938年,《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的发现在20世

纪30年代的戏曲研究界引起了轰动性的效应。郑振

铎先生为这部宝贵戏曲文献入藏北平图书馆(今国家

图书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他认为这“不仅

在中国戏剧史的和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们来说是一个

极重要的消息,而且,在中国文学宝库里,或中国的

历史文献资料里,也是一个太大的收获。这个收获,

不下于‘内阁大库’的打开,不下于安阳甲骨文字的

出现,不下于敦煌千佛洞抄本的发现。”[1]431孙楷第先

生发表于1940年12月《北平图书馆季刊》的《述也

是园旧藏古今杂剧》体现了深厚的文献学功力和运用

自如的文献研究方法,文献学家余嘉锡先生在序文中

对此颇为赞赏:“考镜源流以穷其变化,斟明体例以

究其文词,毛举栉剔,细入无间。其用力之勤,与昔

人之治经史诗赋者殆无以异也。”该文上编“述收藏

经过”,将《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的收藏历程进行

了详细梳理,下篇“述今本”,对今存钞本、刊本的

历史及编次沿革进行了考证,资料翔实,考辨精密,

将私人藏书目录(以钱曾《也是园书目》、《述古堂

书目》为核心)中戏曲作品著录的研究引向深入。1953年,此文更名《也是园古今杂剧考》,分收藏、

册籍、板本、校勘、编类、品题及附录七个部分,由

上杂出版社出版。1941年,郑振铎先生写作长文《跋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1]546-589,详述《跋脉望馆钞校

本古今杂剧》的收藏及发现始末,在对此书源流及数

量、所收剧目进行详细考证的同时,对与之关系密切

的《也是园书目》《也是园藏古今杂剧目》《永乐大典

目录》《宝文堂书目》《脉望馆书目》《季沧苇书目》进

行了对比研究。此文虽非中国古代戏曲目录专门研究

论文,但不失为利用中国古代戏曲目录进行科学研究

的成功范例,同时充分证明了中国古代戏曲目录潜藏专业史苑

6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