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情况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情况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宿迁市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三大发展、九比竞赛”活动,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求快、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特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民生幸福工程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构建“一轴两副九市”发展战略,中心城市布局优化、功能提升,九个小城市开始起步,城乡统筹发展步入新阶段。 一、综合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增长3.0%;二产实现增加值815.61亿元,增长14.9%;三产实现增加值655.67亿元,增长13.0%。全市人均GDP达35484元,折合5730美元,比上年增长11.9%。14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三,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0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首位。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年共签订亿元合同项目355个,实现亿元开工项目244个,完成亿元竣工项目177个,竣工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1.7亿元,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发展。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到13.8:47.8:38.4,一产比重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二产和三产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0.7个和0.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8%,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光电、新材料、智能电网、高性能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3 复合材料、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集聚区,制订了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0亿元,比上年增长35.6%。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进一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5.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9.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提速,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0%,较上年提高1.0百分点,为三年来首次超过GDP增速,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1.8%,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9.7%。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比2011年回落2.6个百分点,创四年来新低。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七升”即食品上涨4.3%,烟酒上涨0.3%,衣着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0%,居住上涨2.5%。“一降”即交通和通信下降0.5%。 图1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曲线图 单位:%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 通过省级预评估,列入“创模”规划的162个重点工程中,在建的和已完成的占93.8%。新建污水处理厂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 (含乡镇)19个,污水处理能力近15万吨/日。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深入推进实施“十二五”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33个项目完成率达54.5%,3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18条河流实施“一河(湖)一策”,制定内河三年整治方案,已有12条黑臭河流完成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秸秆禁烧工作,开展市区空气质量提升行动,PM10、PM2.5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现下降态势。 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增速有所回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产业结构性矛盾仍较显著,结构优化仍需努力;企业运行效益有所下滑,居民增收步伐减缓;城镇化质量不高,城乡统筹发展仍需努力;节能降耗压力较大,环境保护仍需加大力度;政府管理职能有待改进,服务意识、行政效能尚需进一步强化等。 二、农林牧渔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5.3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2%。 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58.69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59.07万亩,比上年增加1.28万亩。受不利天气影响,粮食产量小幅减产但仍属丰收,实现2004年以来的“十连丰”。全年粮食总产375.99万吨,比上年减少12.76万吨,减产3.3%。其中,夏粮152.59万吨,比上年减少7.22万吨,减产4.5%;秋粮223.4万吨,比上年减少5.54万吨,减产2.4%。 林业生产成绩显著。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年造林11.7万亩,植树1625万株,完成抚育面积25万亩、试点示范面积2万亩。建设村庄绿化示范村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5 62个,其中省级绿化示范村56个、森林生态示范村6个。发展以林药、林菌、林禽、林渔为重点的林下经济模式近30个,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0个,示范面积2.2万亩,推广面积14.3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9.3%,居全省第二,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畜牧业生产遭遇疫情受挫。受H7N9禽流感疫情影响,家禽养殖受阻,畜牧业发展速度减缓。全年生猪出栏260.75万头,比上年下降0.3%;年末存栏146.74万头,比上年增长5.5%,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6.8%。全年家禽出栏9179.25万只,比上年下降3.3%;年末存栏3906.09万只,比上年增长2.7%。 渔业养殖稳步提升。加强现代渔业产业园、精品园、示范场(基地)和示范村创建工作,完善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全年繁育水产苗种21.35亿尾,市水产科技示范园建成苏北最大鳜鱼苗种繁育基地;新增设施渔业面积1.43万亩,累计达11.78万亩,占可养殖面积比重的19.1 %;全市新增无公害水产品3个,累计达25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面积达56.19万亩。水产品产量25.65万吨,比上年增长2.7%。 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三县两区全部创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苏中、苏北率先实现县区全覆盖。新增设施农业8.39万亩,累计达91.7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3%。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163个,累计达883个。在全省率先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项奖补资金。年还末拥有家庭农场4031个,专业大户7376个,土地股份合作社159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达42.6%。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投资2.8亿元,实施土地治理面积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6 21.7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5.3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为46.6%。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到8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上下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1%,高出全省平均增速6.6个百分点。按企业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长16.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48.1%;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企业增长12.1%,小型企业增长23.3%;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11.0%,重工业增长29.5%。全年工业用电量94.86亿千瓦时,增长18.7%。 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1.44亿元,增长27.3%;实现利税439.61亿元,增长29.1%。其中利润305.83亿元,增长28.1%。 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509.2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8%。酿酒食品业总量最大,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6.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6.5%。机械电子业异军突起,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4.48亿元,比上年增长41.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3.8个百分点。 表1 2013年主要工业行业产值完成情况表 行业名称 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农副食品加工业 251.34 20.7
食品制造业 40.95 8.0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7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242.04 -4.7
纺织业 220.46 22.0
纺织服装、服饰业 160.71 34.9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24.57 29.4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427.52 24.9
家具制造业 16.93 44.5
造纸和纸制品业 24.68 78.2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39.40 37.7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87.45 20.9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30.56 29.9
医药制造业 25.50 19.7
化学纤维制造业 140.57 53.6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14.48 23.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37.93 25.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58.10 29.5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5.04 34.2
金属制品业 67.21 42.3
通用设备制造业 88.09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