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视图 第1课时
《三视图)》是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9
章的第二小节的第1课时,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中的“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在学习了投影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主要内容有三视图的概念、三视图位置的规定以及画形状简单的几何体的三视图,这些是由立体图形得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过程。
这一节主要是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知道物体的三视图与正投影的相互关系及三视图中位置关系、大小关系,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重点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
1)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了解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和三视图的概念.
(2)知道各个视图之间的尺寸关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3)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教学重点:学会从投影的角度理解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的三视图。
教学难点:对三视图概念理解的升华及正确画出棱柱及几何组合体的三视图。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几何体模型,教具等。
一、创设情景
问题1 :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说明是什么原因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解答,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否清楚。
设计意图:以古诗引出本课引出课题,激发其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
问题2:你能指出这些图形分别从哪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吗?
师生活动:学生直接回答,然后动画演示。
接着提问:
(1)三视图包括哪三个方面的视图?
(2)如何从投影的角度来认识三视图?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让学生自己实现知识的建构。
单一的视图通常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方面的形状,三视图中的各视图,分别从不同方面表示物体,三者合起来就能够较全面地反映物体的形状。
三、应用新知
问题3 :画出如图所示的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1)圆柱;(2)正三棱柱;(3)球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多媒体演示,使课堂更生动形象,减少课堂的阅读量,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增强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1)画三视图时,三视图的位置摆放有什么要求?
(2)画三视图时,三视图的大小有什么要求?
(3)为什么画三视图时要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4)什么时候画实线,什么时候画虚线?
设计意图:通过画出不同几何体的三视图,更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亲身体验,更有利于对规律的认同.并且适当的进行总结。
问题4:画出图所示的支架(一种小零件)的三视图。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画图,请同学上板板演,共同分析更正。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由两个大小不等的长方体构成的组合体,画三视图时要注意这两个长方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四、巩固新知
1、画出如图所示的三棱柱、半球和圆锥的三视图。
2、画出下列图形的三视图。
设计意图: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相互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巩固三视图的画法。
五、课堂小结
1. 请从投影的角度说说三视图中三个视图的产生过程?
2. 在三视图中,各视图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
3. 画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方法是什么?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用三视图表示空间几何体,实现几何体和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策划要点:(1)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3)重视实物与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4)精心设计课件,注意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意识;(5)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思维灵动等积极活动中认识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6)精心设问,培植问题情境,落实知识的生成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本节课,我试图尝试用新课改的理念融会课堂中,通过精心的设问,不断地设计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克服了本节知识内容的枯燥乏味,实际上也是一种问题式教学。
这节课我特别注意了师生的互动。
我认为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借助多媒体,设置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为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做好准备。
通过图片,如飞机等三视图,了解三视图的实际意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反思
动画演示平行投影的有关知识,为揭示概念做好理论基础。
二、由易入难,由熟悉的几何体(长方体)的三视图观察思考,概括总结出一般性概念。
三、合作交流探究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法。
如画出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的三视图,总结出画法。
四、学以致用,应用三视图相关知识解决基本问题。
中考对三视图的考察可分为三方面:已知空间几何体(长方体、柱体、椎体、球、简单组合体),能画出和识别其三视图;已知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还原空间几何体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结合三视图与空间几何体综合考察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而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完成由立体图形到三视图,故设计思考题不宜太难。
总之,上好这节课教学时间不宜控制,应抓住重、难点,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再发散与拓展,延续思考与研究,继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