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 2016年第6期(中)HENANNONGYE120
农业研究NONG YE YAN JIU
福建省尤溪县油茶产业发展对策的思考黄智春 福建省尤溪县林权办 365100摘 要: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油茶属小乔木的一种,其种子可榨油作为食用油,也可作为润滑油、防锈油应用于工业。茶油因
营养丰富,易于贮藏而广受社会大众喜爱。基于此,对福建省尤溪县油茶产业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尤溪油茶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初浅的探讨,以期对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关键词:油茶;产业发展;深加工
油茶属小乔木的一种,其种子可榨油作为食用油,也可作为润滑油、防锈油应用于工业。尤溪县茶籽油产量1 800 t,其中550 t属于自用,占食用油消耗量约10%。本文通过对尤溪县油茶产业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以期对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一、福建省尤溪县油茶产业情况(一)概况尤溪县是福建省重点油茶基地和茶籽油生产基地,油茶产业是尤溪县四大重点特色农业之一。近年来,尤溪县扎实推进油茶良种选育、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精深加工利用、扶持龙头企业等各项工作,使油茶产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农民对经营培育油茶林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全县现有油茶林面积1.70万hm2,
主要分布在城关、梅仙、坂面、新阳、管前等乡镇,主要品种有普通油茶和小果油茶。据调查,2014年全县茶油产量1 800 t,产值4.8亿元。(二)油茶林种植规模与品种选择 尤溪县是福建省油茶大县,2009年1月荣获“中国油茶之乡”称号,并被列入全国油茶林基地建设试点县,
2012年4月“尤溪茶籽油”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使用权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2008年以来县政府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现有的1.70万hm2油茶林中,
2009年以来新植0.37万hm2,低产林改
造0.43万hm2,采穗圃9.93 hm2,良种
繁育基地4.00 hm2。该县现有油茶林低
产林0.97万hm2,处于衰退期的有0.45
万hm2,加上新植油茶林大部分还处于
培育期中,整体上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油茶单位产量和效益不高,油茶农生产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全县现有油茶品种共有4种,其中面积最大的品种是普通油茶,占油茶总面积的90.7%,小果油茶占9.3%,梨茶和攸县油茶少量分布。(三)油茶籽加工技术水平该县2009年被评为“中国油茶之乡”,2012年被授予“尤溪茶籽油”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使用权,采用现代加工技术仅尤溪县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一家,该公司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生产的“沈郎乡”一级压榨山茶籽油先后通过“绿色食品AA级”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获得“福建省名
牌产品”、“农业部放心粮油”等荣誉称号,“该公司加工能力达9 000 t,但由于成品油市场价格差距不大等原因,公司在本县内供应的原料仅有900 t,仅占产能的10%,加上周边县市收购的原料,开工率也仅为30.0%。除此公司之外均是小作坊加工和半机械化加工方式,技术较落后,质量不太稳定。(四)油茶产业生产经营模式该县全力实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成立专业合作社,在油茶产销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一、“公司+基地”模式,就是以尤溪县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引进良种,进行无性系引种优质油茶种苗,并自建基地253.33 hm2,松散型基地0.33
万hm2;二、“专业合作社”模式,实
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由油茶农个体发展转变为集体发展,把合作社、农户、产品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尤溪县2009年成立了尤溪县油茶协会,之后益康、沈峰等油茶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至2014年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25家,建立油茶基地0.17万hm2,开
展农家油茶产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茶籽油的销路。(五)茶油品质及市场供求情况
表1 尤溪县主要林产品投入产出及收益对比种类营造成本/元生产周期/a收益年限/a毛利总额/元利润总额/元年均收益/元年均收益率/%杉木13502117200585027921松木5803114800422013623毛竹9003024240002310077086茶叶240030271350001326004900204油茶180030243600034200114063金柑210030255000047900191691红心柚240030253125028850115448121河南农业 2016年第6期(中)HENANNONGYE
农业研究NONG YE YAN JIU
至2014年,全县茶籽油产量1 800 t,其中沈郎公司生产900 t,350 t通过合作社销售,550 t属于油茶农家庭自用。茶籽油在食用油料中仅占0.8%,在尤溪县这样的产区,也仅占10%,占比较低,油茶主产品茶籽油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于解决农民自用的食用油问题,商品化程度很低,小作坊生产的茶籽油没有权威的检测报告和质量认证,部分高端消费者对茶籽油质量存疑,特别是茶籽油成本较高,成品茶籽油价格在120元/kg以上,制约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六)尤溪县林木及主要经济林收益情况通过目前尤溪县内林地主要种植杉木等林木及茶叶、油茶等经济作物收益对比(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油茶年均收益明显高于杉木、松木及红心柚,低于茶叶、金柑和毛竹,但其地类要求较高,且受产品销路及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油茶业在林产业收益比较中居中上水平,但市场稳定性比茶叶水果好,所以在林产业中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产业。表1说明:第一,生产周期指从造林(种植)至周期完成或成熟后更新止;第二,收益年限指初产期起至结束;第三,毛利总额至收益年限内产值扣除采摘(采伐)、集运等直接成本;第四,利润总额至生产周期内毛利总额扣除营造成本后的纯利润;第五,年均收益指生产周期内的年均纯利润;第六,年均收益率是年均收益除以营造成本,不计时间价值。二、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尤溪县林业局2008年以来统计汇总的数据查阅,结合走访部分油茶农、油茶加工户以及尤溪沈郎公司的管理人员,油茶产业发展过程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良种种植普及率不高。全县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实生苗造林,品种比较混杂,良种覆盖率低。2009-2014年以来新造的高产良种油茶林仅0.37万hm2,多数成林的油茶林且还停留在“人
种天养”的传统观念上,没有进行科学管理。
第二,压榨加工技术较落后,出油率较低,衍生产品未全面推广,产品附加值不高,影响了油茶籽的综合利用和林农收益的提高。第三,规模效益未能得到体现。尤溪县林区的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部分油茶农经营面积小,规模化程度低,在合作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茶油品牌销售等理念还未形成。第四,示范带动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全县现有油茶新植低改示范片55片303.40 hm2,精品28片54.13 hm2,新植
油茶示范片虽采用优质良种苗木种植,但管理粗放,没有真正建成精品示范片,没有确实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第五,品牌带动效应不理想。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的“沈郎乡”评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多年,但品牌宣传未进行整体策划,也缺少宣传、包装经费。油茶合作社和油茶农对使用“尤溪茶籽油”商标兴趣不高,品牌效应不理想。三、油茶产业发展对策的思考目前,尤溪县的油茶产业发展态势较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现在就是要统一思想,持之以恒地把规划落实好,实现规划目标,着重在品种优化及压榨加工技术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推进尤溪县油茶产业发展。(一)改良优良品种。一是要积极推进油茶种苗的选优改良,建设优质油茶良种采穗圃,保证油茶产业发展对良种壮苗的需求;二是加大低产林改造力度,落实低产林改造措施,逐步提高品种质量。(二)提升加工技术要全面提升加工水平,积极与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通过油茶协会聘请专家对本县的油茶加工小作坊进行技术指导,改进加工技术,提高出油率和成品油质量。(三)发挥品牌效应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产品质量认证,打响“沈郎乡”品牌,提升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沈郎公司做大做强。同时,“尤溪茶籽油”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要严格执行生
产、加工质量标准,规范“尤溪茶籽油”商标授权使用、管理办法,县油茶协会要加大“尤溪茶籽油”宣传力度,提升“尤溪茶籽油”地标品牌知名度。(四)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发展油茶产业,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是不可缺少的保障,要强化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来促进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县政府应设立鼓励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油茶新植、改造和基础设施给予一定补助,以激发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扩大油茶林的种植面积;二是加大宣传油茶产业的发展潜力和比较效益分析,吸引广大企业家积极参与尤溪油茶产业的投资;三是政府应积极鼓励推行探索油茶产业现代化模式,加快产业发展,促进规模化经营的实现。(五)创新经营方式除了生产加工之外,利用地理位置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优势,如尤溪县下村村油茶林建设项目,建成集科研、推广、观光、旅游与一体的休闲度假基地,达到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四、结语油茶产业是尤溪县的优势产业之一,目前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油茶产业能够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戴永务,刘伟平,洪燕真,等,农户油茶丰产林投资经济效益的评价——基于福建省尤溪县的调查[J].林业经济,2010(8):116-119.[2]兰思仁,李岱一,周有福,等.福建省油茶产业发展历程、现状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10(4):113-116.[3]郭瑞华.福建省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2):42-43.[4]洪燕真,洪流浩,戴永务,等.农户油茶成本收益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30(1):107-113.[5]洪燕真,洪流浩,郑义,等.农户油茶供给决策机制研究——给予个案分析[J].林业经济,2011(10):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