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修德博学立志向,只为绿色的梦想2010年03月11日来源: 南方都市报去年重建的红满堂就像一座白色城堡,是华农校友心目中的母校标志之一。
1940年,中大农学院辗转迁回湖南宜章山村栗源堡,图为栗源堡校舍。
华农大的源头是1909年成立的广东省农事试验场及农业讲习所,图为讲习所大门。
60年代,丁颖教授(右1)在田间考察粮食生产状况。
均为资料图片雕塑广场上的丁颖像。
华农校内有五湖四海一片林,这就是昭阳湖,雕塑广场就在湖畔。
广州名片名牌学府系列总第125期候选名片124号华南农业大学提名辞华南农业大学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农业教育基地,影响遍及东南亚,培养了多位中科院院士。
索引华南农业大学已走过百年,是广东省和农业部“九五”、“十五”共建“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该校立足华南、立足农业,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拥有86个本科专业,9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校生4.1万多人的农、工、文、理、经、管、法多科性大学。
唯心质朴的华农已经“农转非”一位朋友,一个20世纪末入学华农的男生,曾经向我们炫耀他那田园般的大学生活。
当年因为学校宿舍建设与调整问题,他们大四时搬进了学校的小平房,开启了自给自足的富足生活,房前养鸡,养狗,周围空地上则开垦了一块实践自己园艺专业的小菜地。
这就是我用以想象华农的最初凭证。
若干年后,因为投简历,我第一次踏入华农的校园。
若干个月后,我成为了华农人。
教师培训课上,讲台上的老师总让下面不同高校的新教工们,用一个词形容自己服务的新学校,“质朴”是新教工们对华农的人或校园最一致的总结。
质朴曾是一个褒义词,而在今天应该是一个变色词,要视具体情形而定。
在听到大家的总结,刹那间心头必然有一疑问,这是对人和事最不带前提的真切感受,还是在“农校”这么一个概念性理解下的总结。
在人们的心中,农校的人就是有知识的农民,且花上好几万,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农民。
这与大众理解的正常逻辑相反,农村的孩子好好学习,到城里上大学,成为城里人。
这也是农校招生一直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也是导致许多农校改名的社会压力所在。
一样的专业设置,一样的教职群体,一样的学习氛围,因为没有了“农”字而命运改变了,进入高校的重点就变成了最后文凭上的那个校名。
农校的传统专业面对学校的转向,或是更改专业的名字,或是摆脱自己的乡村气息,与最时尚的话题勾连在一起,与时俱进。
共同进入无农业社会。
我那个怀念华农的朋友,终于在百年校庆的时候回到母校。
绕过整治后的景观湖,穿过拓宽的马路,辨认由风雨球场变来的湿地公园,发现新建造的教学楼和宿舍楼,他说他迷失了,他的华农不见了。
这都是源于对“农”的印象,和“农”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这与我们去说服别人,“农”可以很先进,可以很“潮”,或是用城市所没有的新鲜空气,健康饮食,安逸的生活去诱惑他们走向“农”之道,源自相同的认知。
一位华农的老教师告诉我,当年他们为了红薯高产,把宿舍的灯拉到了红薯地,以此延长红薯的光照时间。
还有一位老先生告诉我,他们拉粪灌溉田地的小灌水车,是他们运动会检阅队伍中的亮点。
在他们的眼中,我看到的是,他们干他们信仰的事情,他们相信他们所干的事情。
这就是我理解的丁颖精神。
□朱林现场传真华南农业大学地处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占地8250多亩,山水相携。
选择3月走进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门,是个不错的时机。
春天的华农大散发着植物的香气。
在校园里穿行,喷泉、湖泊时不时出现在眼前,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绿地和红砖墙。
标志红满堂有个“广东壳”在众多红砖墙体的建筑中,红满堂这座白色的圆形堡状建筑便显得有些特别。
它算是华农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旧红满堂于1958年建成后,一直作为学校政治学术文化生活的中心,1999年因建筑安全原因被拆除。
2009年应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的要求于原址按照原貌重建。
重建后的红满堂重现“广东壳”的独特造型,地上地下共二层,工程总面积1049平方米。
红满堂作为学校高端学术活动、校友活动以及重要国内外来宾的接待专用场所,同时也是十万校友重温历史记忆、追思成长情怀的物质载体。
被称为“广东壳”有一段来历。
红满堂是全国第一个砖拱驳壳建筑,由华南理工大学李淑敏、蔡益铣试验性建成,大胆采用了砖拱结构。
继它之后暨南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均先后建造起这种建筑。
唐山大地震之后,因为安全原因,其它三所学校的驳壳建筑被拆除。
但红满堂那时未拆除,还吸引了全国著名的建筑家前来观看。
这种独特的建筑便被专家称为“广东壳”。
精华5号楼是毕业留影胜地华农大百年经历了多次结构重组、校名变迁。
1926年7月,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随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科,1931年改为中山大学农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由原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和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华南农学院。
丁颖教授任首任院长。
校内的4、5号楼及钟楼便是当时中山大学农学院的一部分。
翻新过的5号楼还保留了历史沧桑感。
竣工于1934年,建筑面积达5294平方米。
5号楼最初是中山大学理学院,后来为华南农学院办公地点,现作为华南农业大学校史展览馆、丁颖纪念馆。
校史展览馆以大量珍贵的图表文字等展示我校百年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丁颖纪念馆以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着丁颖及其华农老一辈科学家开创华农基业、一生为农科教育事业奋斗的事迹。
4号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总面积约2085平方米,原为中山大学化学馆,后为华南农大生物学院办公楼,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办公场所。
钟楼位于4号楼西侧,为一明清建筑风格凉亭,凉亭顶部悬挂一口大石钟,在原中山大学时期用敲钟以示上下课,钟声洪亮悠远,庄严肃穆。
这一古楼群据说是出自著名设计师吕彦直大师之手,5号楼被视为华农古典建筑的正统,它以中西合璧闻名,外观承继了明清宫廷建筑的气度和样式,线条简洁明快,又不失磅礴之势;内部钢筋水泥构建,却全无虚浮之气。
细部更有飞檐翘角上排列整齐的灵兽,古雅多彩的雕花玻璃,墨绿色的正六形石砖等等,设计细致入微,蕴藏丰厚。
这里是华南农大学子毕业留影的必选之地,正所谓“深庭广宇育英才,风华学子竞风流”。
春趣昭阳湖湖畔八院士华农大校园里春意盎然,小风吹,小水漾,当日所见最有春趣的地方是院士广场。
中午时分,阳光洒在院士广场中央的昭阳湖面。
昭阳湖因形如圆月而得名。
顺着水波看去,可以发现零星的小野鸭。
如果走路的动静太大,它们就“噌”地一声钻进旁边的水草丛里。
不过响得热闹的蛙声是不会影响到它们的,大家和谐共处。
昭阳湖湖畔的院士雕塑广场建成于2009年10月。
在华农大工作、学习过的陈焕镛、丁颖、赵善欢、卢永根、庞雄飞、蒲蜇龙、黄耀祥、郑儒永等八位院士的白色雕像坐落在湖畔,栩栩如生,灵动睿智,使整个湖泊儒雅高洁,意味深厚。
名人堂“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丁颖(1888-1964)1924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和华南农学院院长及中国农科院院长等职。
著名稻作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稻作学之父”。
经长期研究,丁颖认定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现分布于华南的多年生普通野生稻是中国栽培稻的祖先。
独创稻种系统分类法,并对我国稻作区域进行科学的划分。
独创“区制选种法”,提出“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毕生育成水稻良种60多个。
其中1933年育成良种“中山一号”,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种质转移到栽培稻上,在生产中广泛种植达大半个世纪之久。
1936年通过杂交获得世界上第一个“千粒穗”品系。
其晚年主持中国水稻品种光温生态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人民教育家。
振兴中华农业和兴办教育,是他毕生的执着追求。
农业机械装备专家罗锡文他是当今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农业机械装备机电一体化和水稻生产机械与装备著名专家。
从事农业工程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39年,具有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与农业生物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的坚实基础、较长期的基层农机企业工程实践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组织管理经验及国外合作研究经历。
在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推动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相关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十多年来,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和多个全国农业工程教育与学术组织的副理事长职务,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他首创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成果已在南方稻区快速推广。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罗富和年少时理想的职业是做一名机械工程师,但是他进了华南农学院,成为林学专家;在青年时代,他就跨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之门,历任民进广东省主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
罗富和在华南农业大学当了8年副校长。
他分管科研,而在当时因为条件太差,科研是薄弱环节。
从国际水稻所回来的一位博士,其实验室就是一个破房间,满地稻种,两个书架。
罗富和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
他积极奔走,取得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最终争取到数百万元资金,建设起一个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中心。
史记1908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唐有恒博士放弃美国联邦农业部技师职位回国,被两广总督委任为农师,着手筹建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及其附设农业讲习所;1909年10月试验场和讲习所获清廷农工商部批复“切实兴办”。
1910年4月正式招生入学,5月奉命改为农业教员讲习所,办学层级“与高等学堂同等”,即相当于现今的大学专科程度;1917年在高等农林讲习所的基础上,改建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立国立广东大学。
至此,学校成为广东大学的一部分;1926年7月随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科。
1930年改为中山大学农科学院,1931年改为中山大学农学院;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农科学院三易其所,经历石牌时期、西迁澄江时期、栗源堡时期、连县五华时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由原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和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华南农学院。
丁颖教授任首任院长;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华南农学院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制改名为华南农业大学;1994年农业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华南农业大学。
1996、1997年分别通过“211工程”(首期)部门预审和立项论证;2009年11月8日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00周年。
对话校长大学既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楼要有大树,更要有大爱◎陈晓阳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广州名片:华南农业大学历经百年,形成了怎样的学校气质?陈晓阳:从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学校气质就是质朴,他们都依着农业这条脉络,特别朴实,特别能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