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导入技巧-生物论文
初中生物课堂导入技巧
[摘要]课堂导入技能是一项综合技能,体现出教师的个人素养与修养。它广
泛应用于各科各类教学。本文从六方面讲述了,课堂导入技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的应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技能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后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
于艺术技巧的导人新课,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他
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
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教师在新课的导入时,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方法:
1.设悬、置疑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巧设悬
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减少教学
盲目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讲“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可
这样导入:农谚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那么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
用?大粪又是如何对植物生长发挥作用呢?这样使学生心中设下一个又一个悬
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故事、典故导入法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巧妙设计,变换形式,
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
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
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
住,它靠什么结构?②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③珍珠是怎
么形成的?④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⑤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
有哪些种类?⑥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
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
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3.观察、实验引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
方法。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
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人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例如在学习“原生动物门”时可让学生用肉
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培养液,可看到培养液中有一白点在游动,这时老师问:
“这些小东西是什么动物?它的形态、结构怎样?它是如何生存的呢?
4.新旧知识联系法
“温故而知新”。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知识有着这样
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在导人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
识联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设计“血
液循环”导人时,先提问心脏的有关知识和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哪种血
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疑:“那么血液如何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的呢?血液
流动时,它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接着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这就是我们
将要学习的血液循环的知识。这样的过渡可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5.联系实际法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
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初中生物《免疫》课程在巩固和应用环节中选取的两
个案例提问,都是发生在实际教学中,在学生中有普遍性。
案例一:田明同学上个月得了水痘。他复课后问老师:“听说得了水痘后就
不会在得水痘了,是吗?”
案例二:李强同学十月份得了流感,这个月他又患上了流感。他很不解,因
为他知道得流感体内会产生抗体,怎么还会得流感呢?你能帮李强分析下原因
吗?
[分析]教材中包括很多资料中用的是麻疹的病例来说明抗体的产生和作用,
但麻疹在学生生活中是很少见的,而农村的孩子得过水痘的现象还是很多的,不
管得没得过水痘的同学,对水痘还是有所了解的。感冒在生活中虽很平常,会发
生在每个人生上,但病毒变异是感冒多了一份复杂性,所以第二个案例除了为了
使学生得到思维上的培养和知识上的应用,还旨在帮学生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教
师用本班两位同学的真实情况为学生创设了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发学
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讨论
6.创设情境法
利用语言、电化教具、挂图、活动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例如: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利用设问的方式导人新
课,造成学习渴望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起到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在讲述《生物的进化》时,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设置问
题情境,用多媒体的语言和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在一片茂盛的森林中,生活着
一群鹿,它们自由自在地吃着地面上的青草和树上的叶片。突然一场灾难降临了,
地面上的草都消失了,只留下树上的叶片。鹿陷入了空前的恐慌,一部分鹿饿死
了;一部分长颈鹿活下来,并繁衍后代,逐渐进化成如今的长颈鹿。至此,我提
出一个问题:留下来的长颈鹿颈长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反应热烈,讨论激烈,
展开丰富的想像,最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因为经常伸长脖
子吃树上的叶片形成的;一种意见认为是由于叶片在树上淘汰了颈短的长颈鹿,
留下了颈长的长颈鹿。这两种意见正是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观点,很自然引出了本
节课的内容。
总之,生物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教无定法”,新课导入也一样。教师在
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地变换导入新课的方法,这有助于学生获
得良好的学习成果,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