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部分先民祖籍地“小云南”考——浅谈明清移民大迁徙一个时期以来,辽沈大地就探寻东北部分先民祖籍“小云南”在哪里的话题,热线交流,记者采访,报纸专栏,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见仁见智,华夏历史文化园地,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广大读者,特别是老年朋友,饮水思源,寻根问祖热情,骤然被激活。
笔者以拙文“东北部分先民祖籍地‘小云南’考——浅识明清移民大迁徙”,献给中华谱牒学研究诸君,诚望不吝赐教。
一、山西“小云南”与明初洪武移民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山西等处行中书省,九年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太原府。
辖太原、平阳、汾州、潞安、大同5府,泽州、沁州、辽州3直隶州。
连同山西都司所辖,地域略当今山西和河北蔚县周围地带,因其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省名,春秋时大部属晋国而简称晋。
史载,洪武十三年全国人口为59,873,305人,山西为4,030,450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山东省内文史资料数据显示:明初,由山西向山东移民约10-15万左右,占山东本省人口的5%。
中央电视台说,洪武二年至永乐十五年洪洞大槐树移民涉及今18个省份100多个县,是世界移民史上罕见的。
《明史》载:“明初尝徙苏、松、嘉、杭民之无田者往耕临濠(安徽凤阳),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
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指云中府与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九州。
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两省长城内一带)民三万五千八百余户,散处诸府卫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
又以沙漠移民三万二千八百余户屯田北平。
置屯二百五十四”。
《明史·太祖本纪》:“洪武四年三月,徙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
”同年“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散处诸府州县。
”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
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
后屡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成祖核太原、平阳、泽路、辽、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
明洪、永两朝仅山西移民即达12次。
因此,称山西为东北先民祖居地“小云南”确有历史依据。
(一)山西大同古称“小云南”以山西大同为中心的雁北地区“小云南”,古代被称为平城、云中地方的今大同盆地,即阴山之南,恒山之北地方。
这里地处山西西北部的阴山南麓,桑干河支流御河(古称浑河)于云中盆地中心流过,此地山环水抱,得天独厚。
公元5世纪初叶,云中地区河流水量充沛,极宜农耕,沿河两岸“弱柳荫街”一派桃园景象。
元代前发源于晋西北的桑干河(流入河北称永定河),除因几十里浅滩湍流不畅、难于航行外,其余河段仍可漕运通航。
北魏政权,在京畿地区大力推广农业时,曾从河北、山东等地移来十万汉人至此。
尔后,该地人丁兴旺,农业水田养蚕逐渐发达。
公元前325年雁北盆地中心始设云中郡(今大同)建制。
《史记·匈奴传》记载:赵武灵王“北破林胡,雁楼烦。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文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赵国名将李牧在此训练一支包括骑士、勇士和射士在内的十余万强大的边防军,修筑烽火台和部分地段的长城,阻止了匈奴入侵。
云中郡成为边陲要地。
后来不同朝代对这里的郡或州或府或路均简称为“云”。
云中、云州、云岗、云阳、云泉之南地区当地人俗称“云南”,防止与“大云南”重名,故在云南加一“小”字,从此“小云南”,一直相沿于世。
台湾史学界史仲序先生在其“山东部分先民移自云南考”一文论述,“洪武四年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散处诸府、州、县”,很可能便是移至山东来者,彼等迁来以后,因为不忘旧居,故每称移自“云南”云云,又以非为今之云南省,而又别之为“小云南”。
据考,山西境内吕梁山、太行山两大山脉、管岑山、芦牙山、云中山、阴山与恒山等多座大山高耸入云,连绵起伏,北有古长城屏障,西部母亲河——黄河与陕西相望,南北走向的汾河主道把两岸铺成山西沃野平原,由于气温适度交通便捷等诸多原因,历代这里生产平稳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人口繁衍较快。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洋诸国后赴云中县。
他盛赞小云南中心古城云中街市“商业发达,各样的物品都能制造,尤其是武器和其它军需品更加出名。
”这种经济繁荣的历史状况,自然为明初移民大迁徙积蓄了社会条件与人口资源。
山西“小云南”这个世代流传于山西雁北民间的地理概念,至今仍存。
2000年,山东省政府一位民族学界的朋友赴山西考察,接待单位派车去五台山参观,当行至忻州市与五台山间定襄县小镇,路旁闪现出一个醒目店牌,上写“小云南酒家”,他兴奋地下车来到饭店门前询问店名由来,业主热情地回答,“俺们这里古时候就叫‘小云南’呀!”2003年9月16日,笔者出席银川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学术研究会归来,专程前往大同市考察,接待单位为我们请来两位年逾80高龄的马升、谷玉泉老人和文史界李大钧等五位先生召开座谈会,他们说:“小云南”在山区农村仍流传,并驱车前往市区南郊,瞻仰元代24座古墓时管理墓园老者说:“‘小云南’?我们这儿就叫‘小云南’呀!那是老老年的事啦”。
同时,我们还可把视线聚焦在地理图上的山西雁北地区,即可清晰地看到阴山之南和恒山北麓大同盆地,仍有左云、云岗等古代地名。
被笔者誉为开启小云南“宝库”的金钥匙——山东蓬莱王氏祖居原迁地王村,仍以卫星城姿态相伴于大同市区西南方向。
如此看来,以大同为中心的山西雁北地区民间古称“小云南”是有据可考的。
《明史》所记:明初,“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余户散处诸府、卫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
又以沙漠移民三万二千八百余户屯田北平。
置屯二百五十四”。
“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两次散处诸府卫籍为军和屯田多达68600户,置屯田254处。
这个山后地区有多少州县先民移向外地呢?查史,山后地区包括山西的云中府(今大同市)、武州、应州(今应县)、朔州(今朔县)、奉义(大同东北)河北西北部的蔚州(原属山西蔚县)、圣水(今河北房山西北)和儒妫(即儒州——今河北延庆县)。
山西雁北地区移民都来自以大同为中心的桑干河流域两岸人口稠密地区,山东莱西县后村《王氏族谱》记载:“王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小云南’雀头村迁莱阳亭儿山。
至万历年间(1571-1620年)迁埠后村落户定居”。
登州府蓬莱县龙山店镇井家湾《周氏家谱》记有:“原始祖先是由山西‘小云南’移来,在蓬莱城大土地庙之左安家落户。
经六世分系,老祖又到龙山山麓安家。
”辽宁鞍山谱牒学界新秀、海城新台子镇接官堡《金氏家谱》主修人之一副主编金季祥先生在全国范围内,经反复通查取证认为,金氏祖居地“小云南”系“山西省大同阴山附近的云中、云阳(今左云县)一带”史称“小云南”地区。
正如山东蓬莱地名办学者王晋邦先生在他撰写的“‘小云南’移民辨识”一文中,以其准确的史证确凿的话语,辨识“云南、小云南到底指的是哪里,过去是个谜。
近几年……各地文史资料相继刊登了研究结果。
原来据说的云南、小云南就是今山西省”。
我非常认同王先生的结论。
有理由说,山西雁北地区盆地为“小云南”的民间古称,基本上与史实相符。
1985年,王晋邦先生在蓬莱县境内开展地名普查时从大量普卡,分离出极为珍贵的村庄数据,经过反复核查发现全县672个自然村中,由云南、小云南迁入的移民村383个,占总村数的57%。
从移民朝代观察,元初迁来55个村,明代249个村,其中洪武、建文、永乐年间移入蓬莱的计有80个村。
同时入迁的还有移自河南的11个村(集中居住马格庄乡7个村),湖南的3个村,安徽的2个村,江苏含上海的3个村,福建的5个村,浙江的1个村。
清初入境者达73个自然村。
其余25个移民村无载。
王先生普查所获史料显示,占全县村庄57%从云南和小云南迁入移民村中,明初三朝移入者就有80个村。
蓬莱文史工作者能普查如此可靠的村庄史料,实属难能可贵。
由山东半岛龙口地区黄县地志办主持编刊的1984年第1期《黄县今古》“地名小考”文中载,明洪武年间,黄县设集市,开展贸易,地名改为黄城集后,此村许多姓由山西小云南迁来。
其范姓由小云南迁来建村,取名范家楼。
再如,山东《嘉祥县考》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该县人口为1,100户,7,329人。
山西移入嘉祥县人口约为当时总人口的一倍。
全县境内现有782个自然村,属明代迁入的530个,占各村总数的69%。
山西全省人口400多万,是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人口总和。
山西首批进入济宁的移民是洪武二十年五月,第二批发生在永乐三年九月,时徙民山东万户。
(二)山西洪洞传称“小云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蓬莱县志办学者,专程赴京亲访北京大学的于希贤教授。
于教授认为“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至蓬莱。
行前,离去者自知去而无返,围老槐树而跪拜,别情凄然。
”作为中华国粹著名京剧《女起解》一折“苏三离了洪洞县……”使山西洪洞县乃至苏三监牢,名闻遐迩。
更引出一段震惊国人的移民史话,亦为今日“小云南”祖籍探源留下伏笔。
查典籍,阅史卷,洪洞县,春秋时晋置杨氏邑,汉置杨县,以县北洪洞镇为名,隋改称洪洞。
明清皆属山西平阳府“洪共者,共洪大也”。
平阳府,治所今山西临汾,元代为晋宁武,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平阳府。
为帮助读者免受查阅典籍之苦,寻根问祖提供方便特将明代山西地名分录如下:平阳府直辖临汾、襄陵、洪洞、浮山、赵城、太平、岳阳、曲沃、翼城、汾西、蒲县、灵石12县、蒲川(领临晋、荥河、猗氏、万泉、河津5县)、解州(领安邑、夏县、闻喜、平陆、芮城5县)、绛州(领稷山、绛县、洹曲3县)、霍州、吉州(领乡宁县)、隰州(领大宁、永和2县)6州(领16县)。
洪洞县乃晋南地区古代重镇,交通枢纽,明政府在洪洞县城附近广济寺设驿站派驻员,为周边地区移民在这里分发锅票凭照和川资路费,办理相关移民手续。
他们离开故乡汇聚在广济寺大槐树周围,倾诉衷情、祭奠故土、依依惜别,一步一回头,直至看不到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为止。
山东济宁马秉新先生函复提示,明廷制定了《徙民条律》。
《洪洞县志》有“百姓齐哭乱嚎,有的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像押解犯人”的记载。
具体移民条令还包括,同姓同宗者不得移迁同一地区。
人们为了得到相互照应、共求生路、不得不假报姓氏,哄骗官府。
如河南省内黄县即有魏、马同宗;陆、邵同祖;周、单同根。
他们内定两姓后代不准通婚。
据查,洪洞大批移民移至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和陕西。
其中据可查的“移入地”,一并抄录于下。
山东有济南、临清、东昌(今聊城)、登州、莱州、曹州、衮州、滕州、郓城、曹县、定陶等11地区。
河南有:彰德(今安阳市)、卫辉、开封、汤阴、内黄、兰考、南阳、太康、修武、林县、孟县、归德(今商丘)等12地区。
河北省:大名府直辖8县1州(领1县)、真定府直辖11个县5州(领16县)、广平府直辖9个县。
以及邯郸、赞皇等。
二、云南大理祥云史称“小云南”(一)“小云南”在云南祥云南云南驿镇云南驿村据《中国古代史》(作者方国喻)载,云南之名始于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