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 发展魔芋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一单元 发展魔芋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一单元 发展魔芋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讲 中国魔芋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努力方向及前景

一、 在科技开拓上的成就和经验 秦岭以南花魔芋(A.konjac)的分布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星栽培,以鲜球茎磨浆加草木灰或石灰透煮凝胶成黑魔芋豆腐供食。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金沙江流域用土灶烘烤白魔芋角在农贸市场出售,土产公司也曾收购外销到日本。1984年日本魔芋遭台风,全国大减产,派采购队伍到贵州、四川等地农户挨家收购,并寻购“金河芋角”,但因1960前后的农业灾害几乎连魔芋都已吃绝,而失去一次大商机,但同时却因日本到中国的大搜购而引起土产、外贸及科技界的醒悟,从而驱动了中国魔芋产业的兴起。

经此次教训,日本魔芋产业界也醒悟出利用中国的丰富种质资源、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力在中国设厂制造精粉,以设备换产品是极好商业运筹。于是在沿海及内地纷纷设厂,如1984年在四川屏山县,日方投碓臼式精粉机以补偿贸易方式换走产品白魔芋精粉。该机在当时属落后淘汰型,噪音及粉尘污染严重,虽产品质量尚可,但折价也过高(约50万元),中方以其日方包销产品,也就同意合作。此事却引起了科技界的振动和沉思,决心自己研制价廉而效果好的精粉机。西南农业大学和达县地区农科所邀请前航天部7317研究所合作研制,由西南农业大学出样机示意图及制精粉的原理、要求和难点,并掌握工艺,7317研究所王存仁工程师等精心设计样机,不到半年时间,在1986年8月样机一次组装成功,MJJ0-Ⅰ型精粉机诞生,成本约3万元,售价5万元,每台年产精粉100吨。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在日本对魔芋精粉制造设备摸索了几个世纪的经验基础上经过自己结合实际,多方协作开拓创新,短时间内得到了价廉物美的魔芋产业关键设备,起到了对产业突破性的作用。此为中国魔芋产业一次成功的经验。此后,在该精粉机的改进和配套研磨机的制造,以及近年为精粉提纯以提高档次而采用食用酒精湿法及干湿结合法以及干法和湿法制造微粉等的工艺和设备配套上均是在此指导思想指引下,奋力拼搏所取得的成果,而且中国的魔芋科技界、企业界还在不断进取。可以说中国的魔芋原料——精粉制造,在不算长的时期内在科技上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是对魔芋产业、对国家和人类健康的贡献。

二、中国魔芋的种植业 魔芋产业链很长,从中国魔芋产业兴起时起,科技界和企业界对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精粉制造工艺和设备给予特别的重视是正确的,应该的。同时对产业链中的基础——种植业也给予了重视,西南农业大学在1985年~1988年承担课题“魔芋综合利用研究”中即将魔芋栽培制度和种植模式,作为内容加以研究,得到结果,并安排硕士生作了全国魔芋种植区划,还安排魔芋研究中心的几位研究人员带领学生考察搜集魔芋种质资源,1986年~1990年农业部“魔芋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课题中,由合作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家王就光教授等4位老师和湖南汉寿县土肥站刘琴乐高级农艺师等协作,作了软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白绢病药剂试验,并在洞庭湖湖堤杨树林中作了软腐病、白绢病防治试验。这些试验使魔芋从房前屋后零星栽培转入到大田成块栽培,以适应产业发展对魔芋鲜球茎的需求。1986年至1989年农业部给西南农业大学下项目并选定四川万源县作为科技扶贫点,“魔芋资源系列开发利用”被纳入项目,刘佩瑛教授、陈劲枫老师等魔芋研究中心的专兼职人员6人在万源县蹲点3年,使万源县的魔芋种植从房前屋后推到大田达300公顷,帮助农民脱贫。万源县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当时全国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5万公顷。

中国的魔芋企业界也十分重视种植基地的建设,有些公司为此在全国的主产区选点投资,帮助农民购置种芋,还派驻专人负责指导和收购等。公司与基层县、乡、村等签订合同,订了保护价,按当时市场价收购。试行的结果是,当预订价与当年市场价接近时,成交就较为顺利,若当年市场价涨跌幅度较大时,购销双方就易发生矛盾,有些农民只要别人每斤多给几分,就可不顾合同,转卖别人,有的企业也有压级压价现象。从而使双方都不愉快,有些企业就此灰心,不愿再投资建设基地,这是在魔芋产业链中各方“共担风险,利益均沾”的原则未得到贯彻,来协调好各方利益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魔芋的病害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日本魔芋的病害以叶斑病、根腐病、软腐病、白绢病为主,这些病都属土传病害,而土传病害是最难防治的。日本1905年魔芋产量以茨城为首,但病害使该县的产量惨痛下降而退位,因而日本的主产区也因病害而更替。中国魔芋产区多为比日本产区纬度偏南的山区,更为温暖多湿,虽更适合魔芋生长,但同时也更适合软腐病、白绢病的发展,因此,这两种病的为害严重程度超过当初的预料,也超过日本,使农民承担了过大的风险,而基地建设失败的多于成功的。如在万源县,到90年代以后,由于西南农大的撤离,农业技术推广站指导乏力,预防病害、种植业的核心问题未在农民思想里扎根,因而80年代在800m~1000m的发展地带,因病害发展而退位,西南农大建议该县将产区上移到1000m~1200m以上,终因当地缺乏强力的领导而至今未恢复生产,成为魔芋种植业的典型惨痛教训。种植业方面还一有个教训是有些基层干部的浮夸作风,为了政绩而对种植面积随意夸大,致使统计数字严重失真而影响宏观调控,造成种植业花费国家支援的扶贫款支农资金上亿元,但长期跟不上产业中、下游环节的发展需求,虽某些年份或有的产区发生鲜芋价格过低或卖不出去,但多为供不应求,如2001因气候灾害秋收后缺口甚大,芋片、精粉供不应求,有的企业只好向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国家进货。

三、中国魔芋产业的定位和营销策略 在中国魔芋产业兴起之初,1985年刘佩瑛教授在四川省魔芋研究会上即提出中国的魔芋产业应走“立足国内,力争外销”的方针,同行们都同意这个方针。要外销必须产品对路,质量优良,一、二十年来,企业界和科技界为此主攻芋片和精粉质量,由于不断进步而达到了高质量水平,为外销打下了良好基础,可是产品销售却始终还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主要原因是世界上80年代以前魔芋作为一个产业,其生产和消费国家只有日本,而日本基本上是自给自足,中国虽然自古利用魔芋于医药,并在南方民间食用,但基本是农村自种自食,可是80年代中期,中国的魔芋产业崛起,来势较旺,虽魔芋界多数人认同应该立足国内,但实际上大多盯住外销,取其能立竿见影,迅速获利,而集中精力于钻营外销门路。近二十年来的经验教训证明,要进入日本市场是非常困难的,一是因魔芋为日本的传统产业,是牵动6000hm2丘陵山区日本农民的生活和后续产业链大量从业人民的生活来源,故而政府坚持执行保护政策,二是因中国的魔芋产业是借鉴日本产业的经验而兴起的,其产品结构与日本基本相同,在贸易上必然发生竞争和冲突,因此近20年来,日本除鲜芋欠收之年以配额限量进口中国的芋片和精粉外,配额以外则以高关税限制进口。由于主动权在日本,中国的魔芋对外贸易,实际上是被日本“牵着鼻子走”,1984年日本遭台风重灾后,进口了精粉1790t,1990年进口了284t,其余1985年~1995年的10年间每年的配额基本不到100t,在中国的反应则是1984年后刺激了中国魔芋产业的兴起,1985年~1990年由于日本的进口量锐减,而使市场单一的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刚刚兴起的精粉厂垮了一小半,农民种出来的鲜芋烂在地里;1990年日本进口量回升到284t,又刺激了中国的魔芋市场,误导了中国魔芋界以为形势好转,便盲目涨价,可是从翌年起市场又转疲软,造成第二次打击;直到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中,日本经济衰退影响进口,又使中国魔芋产业爱到影响。三次的打击使中国魔芋界醒悟了,中国魔芋的外贸绝不能只盯着日本,应拓宽国际市场,重点在西方国家。虽然欧、美等西方国家短期内尚难以接受东方人爱好的凝胶食品,但西方人爱好的冷食品、甜食品及香肠等以魔芋作为添加剂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同时西方的肥胖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文明病”,更比东方严重,以魔芋用于医药,辅助治疗这些病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应利用魔芋胶的优多功能和价较廉的优势与现在国际上行销的刺槐豆胶、卡拉胶等竞争,占领更大份额。

经过十几年来对魔芋的宣传,终于赢得了欧美企业界、科技界的信任,接纳了魔芋进入食品中,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食品与营养部食品化合物大典编委会所编写的《食品化合物大典》(第四版)公布了对魔芋粉的性质、用途、要求和鉴定方法,宣布在1996年7月1日生效;欧盟是在1998年11月4日官方正式公报,编号为1295127,E-125,批准/注册用于食品中。

目前我国魔芋出口产品主要有魔芋粉、魔芋食品、魔芋片(条、角)及复配胶等,但出口使用的商品名较多,海关编码达10余种而难于统计。根据多方面的实地调研,我国魔芋产品2000年出口情况大约如表1及表2。

表1 2000年中国魔芋产品出口现状 商品名称 数 量(吨) 单位售价(万美元) 产值(万美元) 出 口 销 售 地 区 纯化魔芋精粉和纯化魔芋微粉 1200 0.6 720 南韩、欧美、台湾 普通魔芋精粉 2000 0.4 800 南韩、欧美、台湾、日本 魔芋食品(丝、糕) 1700个货柜 1.0 1700 日本、台湾、香港、南韩、欧美 其它(药品、复配胶、纺织、印花糊料、宠物饲料) 1000T 600 欧美

表2 2000年魔芋产品的世界贸易情况 魔芋产品名称 数量(吨) 金额(万美元) 出口国(或地区) 进口国(或地区) 魔芋条(片) 1200 70 缅甸 中国 500 50 中国 韩国、台湾 魔芋粉 1000 600 中国 美国 800 480 中国 台湾 800 480 中国 韩国 500 300 中国 东南亚 100 60 中国 日本(冲绳、特许配额) 1000 500 印尼 东南亚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