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井新方法
10~30
>300 100 ~ 500 <300 200 ~ 1000
>600
0.06~0.4 不 出 现 不 出 现 —
2.0~4.0
20~40
600~ 200
0.01~0.06
—
3.5~6.0
不出 现 不出 现
气层
<17
>80
>1000
<0.04
—
—
干层
17~ 24
>30
>1000
<0.06
>1.0
先期工作,制约了分析速度,不能适应现场快速录井的要求。
热解气相色谱仪:在一般气相色谱仪前面加装热解装置,对样品进行高 温预处理,直接将样品中的烃类热蒸发出来,利用毛细管柱程序升温方
法将原油中各个组分分开。
利用所测结果及相关谱图特征来判断真假油气显示、添加剂影响、储层 产液性质、生油岩的成熟度等。
C1-C7烃组分:29个单组分
每一个色谱峰对应一个烃组分
罐顶气轻烃录井气相色谱分析原始结果图
三、罐顶气轻烃录井资料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评价指标
三、罐顶气轻烃录井资料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评价指标
三、罐顶气轻烃录井资料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评价指标
三、罐顶气轻烃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资料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评价指标
三、罐顶气轻烃录井资料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将罐顶气轻烃分析资料与试油、气测、测井资料等进行详 细对比,提出适合某油区的油气水层判别标准。
表4.1.1
储层中原油性质判别数据表
3.储层储量预测
N
2.3 AhkP g 10 Bo
式中: N——单层地质储量,104t; A——含油面积,km2; h——油层有效厚,m; KPg ——储层中原始含油量,kg / t; B0——原油体积系数。
4.储层产量估算
S1 h 10 C S2 q 10
罐装样按罐内所装物质分为岩屑和岩心罐装样两类,由地质人员采集。
岩屑罐装样的取样位置有振动筛前、后两种,具体数量为岩样(振动筛 前所取的是岩屑和钻井液的混合物,振动筛后所取的仅为岩屑)约80%, 清水10%,顶部空间10%。 岩心罐装样是在岩心出筒后,迅速取300~500g岩样装人罐内加清水密 封。 罐装样密封后,要检查是否漏水,试漏合格后,贴上标签并倒置存放, 填写送样清单,装专用岩心盒,在规定时间内送实验室。
1996—1997年,胜利录井公司开展了“罐顶气轻烃录井技 术”推广应用工作。修改和完善了罐装样轻烃分析方法, 制定了一整套技术标准与规范,研究和总结出了罐装样轻 烃录井油气层评价原理,提出了新的油气层判识标准
1998年,罐顶气轻烃录井这一名称正式提出并作为一种录
井手段应用于探井录井工作中。
一、罐顶气轻烃录井原理 罐装样: 是将钻井过程中返到地面的岩屑(心)取出装罐,加入 一定量的钻井液或水,然后加盖密封而成。 罐顶气: 是指存于罐装岩屑(心)顶部空间,且与下部液体达到 气液两相平衡的烃类、空气的混合气体,其中的烃类是岩屑 (心)自然脱附出来的。 岩屑(心)在装罐前,轻烃已部分挥发和逸散。因此, “罐顶气轻烃”实质上是岩屑(心)中的轻烃部分挥发后 “剩余轻烃”自然脱附的结果。
(2)计算参数 Pg:含油气总量,mg/g GPI:产气率指数 OPI:产油率指数 TPI:油气总产率指数 Ps:原油轻重组分指数
10S4 Pg S0 S1 S2 三峰计算 0.9
GPI S0 S0 S1 S2
10S4 Pg S0 S11 S 21 S 22 S 23 五峰计算 0.9
原油性质不同表现在热解参数上的差异即S0、S1、S2(或S0、S11、
S21、S22、S23)之间相对含量的不同。 依此计算出的参数Ps、P1、P2、P3、P4与原油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可依据多口井的数据建立原油密度与这些计算参数之间的的关系
图版,定性判别储层中的原油性质。 Ps:原油轻重组分指数 P1:凝析原油指数 P2:轻质原油指数 P3:中质原油指数 P4:重质原油指数
S0
第三节 热解气相色谱录井技术
热蒸发烃色谱录井,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烃类物质分析检测方法。 岩石热解技术+气相色谱分析 常规热解分析技术:利用程序升温热裂解原理,对岩样中的烃组分进行 测定,所检测出的S0、S1、S2、S11、S21、S22、S23都不能直接反映烃 类的各单体组分和正烷烃碳分布特征。 气相色谱仪:对岩石样品的要求比较高,需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及提纯等
OPI S1 S0 S1 S2
TPI
S0 S1 S0 S1 S2
S Ps 1 S2
Ps
S11 S21 S22 S23
(三峰计算)
(五峰计算)
P1:凝析原油指数 P2:轻质原油指数 P3:中质原油指数 P4:重质原油指数
S0 S11 P 1 S0 S11 S21 S22
罐顶气轻烃与原始地层中的轻烃相比异同点: 轻烃组成(组分个数)相同,但轻烃丰度减少,轻烃的相 对含量发生了较大变化。 变化有:低沸点烃组分的相对含量减少,高沸点烃组分的 相对含量增加。
影响罐顶气轻烃相对含量的因素: 原油中轻烃含量 油层物性 原油性质 钻井液性能
罐顶气轻烃录井原理:
1.0~2.0
0.7~ 1.0
—
美国大陆石油公司储层性质判断标准
表4.2.7
挪威大陆架研究所判断油气显示标准
油气层解释实例 (胜利油田)
油气层解释实例 (胜利油田)
油气层解释实例 (胜利油田)
罐顶气轻烃录井油气层评价的特点
罐顶气轻烃录井具有分析参数多、灵敏度高、抗干扰能 力强,能反应油层多方面的特征。 样品数量大,代表性强,能及时评价油气层。
--热蒸发烃组分谱图
热蒸发烃分析可提供以下参数: (1)色谱分析曲线; (2)碳数范围; (3)主峰碳数; (4)碳优势指数(CPI值); (5)奇偶优势(OEP)值; (6)∑C21-/∑C22; (7)(C21+C22)/(C28+C29); (8)Pr/nC17; (9)Ph/nC18; (10)Pr/ Ph。
C1百分 含量(%)
>30
∑(C5C7)
>300
∑(C1C4)
>600
(C 5 C 7 ) (C1 C 4 )
苯 出 现
苯指数 0.2~ 1.0 <0.5
iC6/nC6 1.5~2.5
iC6/C C6
0.6~ 1.0 0.4~ 0.7 0.3~ 0.5 —
正庚 烷
出现 出现
0.08~2.0
与原油密度关系密切。原油密度越大,轻烃含量越低,
罐顶气轻烃录井油气层评价的准确率越低。
第二节 岩石热解地球化学录井
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油岩评价方 法。
根据有机质热裂解原理,利用岩石热解仪随钻对 岩石样品进行分析,进而对烃源岩和储层进行评 价的录井方法。
基于实验室Rock-Eval评价生油层的基础上,经 移植改造用于地质录井现场并拓展到对储层分析 评价的。 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各油田普遍应用,并获得 了较好的勘探效益。
2.分析原理
在特殊裂解炉中对定量的岩石样品进行程序升温烘烤,使岩石样品中 的烃类和干酪根(生油母质)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挥发和裂解;
通过载气(H2或He)的吹洗使其与岩石样品实现物理分离;
由载气携带直接进入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行定量检测,检测结 果经气电转换将烃类浓度的不同转变成相应的电信号的变化,得到烃 类各组分含量和裂解烃峰顶温度;
分析原理和流程
在热解炉中对岩石样品进行恒温300℃的加热,使样品中的的烃类挥发热 解,由载气携带进入柱箱; 柱箱从初温100℃依照设定的升温速率程序升温至300℃并恒温,通过其中 的毛细柱使不同烃类组分进行定性分离; 再由载气携带分离组分进入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得到各烃组分含量。
YQZF系列油气组份综合评价仪
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高分子及各种有机物的裂解过程,将遵
循一定规律进行。也就是说,特定的样品有其特定的裂解行为,如裂 解产物及分布。
一、岩石热解地球化学录井仪器结构及分析原理
1、仪器组成 由气路系统、热解装置、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微 电流放大器、温度程序控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五部分组成。
S22:350~450℃检测到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烃类含量, mg/g ;
S23:450~600℃检测到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烃类含量, mg/g ; S4:恒温600℃经6分钟氧化,检测到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热解后残 余有机碳含量,%。 Tmax :热解S2峰的最高点相对应的温度,℃。
三峰:S0、S1、S2 五峰: S0、S11、S21、S22、S23
YQZF系列油气组份综合评价仪
YQZF系列油气组份综合评价仪
第四章 录井新方法
罐顶气轻烃录井
岩石热解地球化学录井
热解气相色谱录井技术
PK录井技术
定量荧光录井
第一节 罐顶气轻烃录井
70年代末,罐装样轻烃分析方法在国外出现
80年代,江汉石油学院、南海西部石油公司等单位先后开
展了这方面的分析和应用研究工作,并在生储层评价应用 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岩屑罐顶气轻烃录井油气层评价标准(胜利油田)
三、罐顶气轻烃录井资料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将罐顶气轻烃分析资料与试油、气测、测井资料等进行详 细对比,提出适合某油区的油气水层判别标准。
岩心罐顶气轻烃录井油气层评价标准(胜利油田)
项目 油层 油水 同层 含油 水层
组分 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