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作业要求: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
着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
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
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
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
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
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在宏观经济逐年增
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他们不
应该被遗忘”。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在改革开放30年的
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
部分被遗忘的人们。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
“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
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
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
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
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
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
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
实。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
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
只找到了两家。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
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从开始的戈壁滩,到现在的移民安置区,由荒凉变成
居住区,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到人口几十万的区域。中间充满离开故土艰辛
与大自然的抗争,离家与贫困的冲突,但结局却是幸福的。为我们展现了近四十
年的历史的缩影,信息丰富,而且具有强力的故事行和冲突性。
3,画面上:高度的纪实性
电视画面具有“再现性”、“现场性”、“概括性”等传播特性,会使故事的讲
述更具表现力,更具趣味性,这有利于反应生活的原始面貌,展现时间发展的过
程。整期节目画面看起来真是可信。有历史资料,现场采访画面,展现的空镜头,
为我们展现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虽然画面看起来并不是多么的美,但深度调
查节目要的是内容而非画面。整齐节目充分体现了电视的高度的纪实性。
4,解说上:叙述的真实性,评论客观
在进行电视深度报道时,不仅要有传神的画面,还需要有深刻、优美、契合
画面的、能够让画面焕发光辉的解说词。
在解说上,主要是记者带着大家在这个故事中,既为大家报道,也是主要的
解说者。他为我们补充了背景材料,分析性材料,记者的观点或深入思考,能够
有助于人们对所报道的事实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5,舆论导向上:公正客观
在这期节目里面,不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还是红寺堡党委书记,
他们在关上移民的问题上,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直说政府工程多么多好,而
是从各个方面对移民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正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所说
的:我们现在的移民不能说是成功了,如果要验证他是否成功,需要十年。如果
十年后,移民能融入当地的社会,收入和当地的水平一样,这可以说成功了,如
果没有融入,就不能算是成功。这期节目在整体上,舆论导向客观公正,没有偏
向政府,没有过度浮夸功绩,而是报到出了功绩也发现问题。真正做到了客观公
正。
6,切入点:准确、恰当
节目在切入点上,主要是从移民的个人进行切入,通过几个典型性的个人对
整个主题进行报道,切入点准确、恰当。让我们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真
实的反应而了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移民给他们的带来的利于弊。
7,体现人文关怀
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人文关怀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精神底蕴。这期节
目中,对报道对象的主体性、报道的模式化问题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对移
民从人性的角度观照他们普通人的一面。
这期节目属于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调查,移民问题现在是普遍受大家关注
的,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是属于西部偏远地区,我们很少关注这些地区的贫苦人
民的贫困生活,选材典型,具有社会意义。报道对于西部移民做出了很好的借鉴
作用,也做出了西部移民的探索——生态移民。对于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和回答。
为以后做出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纵观《新闻调查》整体的运作流程,我们不难看出它在选题、团队组建、
主持人的作用、话语责任等方面独特的魅力,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以及参考。
一、《新闻调查》的选题标准:
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新闻调查在开办初期选
题有四种分类方式:主题调查、舆论调查、事件调查和内幕调查。后来栏
目几经改版,终于回归到调查性报道的正途。栏目确定选题提出要求:一、
有没有真相,是不是有需要反证和澄清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有没有关切度,
即所调查的问题老百姓是不是关心。二、这个事实有没有价值。三、有没
有典型人物。四、它是不是有独家性。选题能否算得上调查性报道必须具
备三个条件: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
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只要符合这三个要素,就是调查
性报道。
二、《新闻调查》目前实行记者中心制。
在经历了编导中心制,策划人负责制。记者在深度调查中的位置、记者积极
性的发挥非常重要,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以三位出镜记者为中心建立三个团队,
每一个记者固定搭配三到五个编导,摄像、录音也相对稳定。这样就是赋予记者
(主持人)足够的权力,从选题到成片都由记者带领自己的摄制组独立操作。
三、新闻调查性节目就是一个向观众展现调查过程的节目形式,主持人在过程中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对新闻事实的调查取证。二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还有一个更重要
的分析是在节目中进行的,这种分析现在多由记者的串场完成。这种分析是对新
闻事实的规纳和总结同时使下面即将进行的调查路径相对清晰。 记者面对观众
对新闻事实的分析是对新闻事实的归纳而不是评述,形成对辅助性新闻事实的叙
述。在《新闻调查》节目中,贯穿节目中的是解说词,这些解说词通过记者的配
音体现在节目中,它同时也构成记者视角的一部分。
四、调查性节目的话语责任
最后,难能可贵的是《新闻调查》栏目中一直努力肩负着调查性节目的话语
责任。“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历经求索与磨砺,新闻调查掌握了
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调查性报道电视化的表现手段。

“新闻调查”认为,调查性报道的电视语言有着严格的定义:

1.调查意识、问题意识:对所有进行调查的人物和事件都有问题。
2.“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我们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
身,一步步获得真相,而不是报道一个事物单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3.调查通过记者来完成,在这里记者既是调查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
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这个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
牌形象。

4.记者的调查路径是围绕悬念展开的,每一次调查行为都是通过悬念的提
出、悬念的求证、悬念的解决来完成的。悬念的开始是调查的开始,悬念的结束
也是调查的结束。

对于记者的话语模式,“新闻调查”也做出了严格要求:
1.质疑的精神。“新闻调查”的记者必须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沙
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

2.平衡的意识。“新闻调查”的记者,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
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

3.平等的视角。在“新闻调查”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
没有尊卑贵贱之别。

4.平静的心态。“新闻调查”的记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会有助于
对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深度调查类节目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
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
我们日益发展的社会,我们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而一般的新闻报道也愈不能
满足我们对事件的了解与认知。我们想要了解更多、知道更多事件的来龙去脉,
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因此,在今天我们需要这种深度调查类节目,而且是越来越
需要。而这也是媒体发展过程中必要的阶段,为了受众,也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希望他们做出更好的深度调查类节目。
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调查性报道的探索和实践只是
刚刚开头,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书目:《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调查性节目的话语责任》
从《新闻调查》和《60分钟》比较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之异同

相关主题